游蘭溪

游蘭溪

《游蘭溪》又名《游沙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作的一篇記游而寫人的隨筆小品。該篇收入在《東坡志林》里。該文描述了作者和鄉村名醫聾人龐安常認識的過程,以及同游清泉寺的情景。文中筆墨頗為風趣,略有苦中作樂的味道。通過對在蘭溪見聞的描述,抒發了樂觀曠達,即使在失意中也人老心不老壯志滿懷的豪情。

作品原文


游蘭溪①
黃州②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③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④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⑤,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⑥深了⑦人意。余戲⑧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⑨也。”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⑩郭⑪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⑫洗筆泉,水極甘⑬,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⑭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⑮暮雨子規⑯啼。誰道人生無再少⑰?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⑱。”是日劇飲⑲而歸。

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

①游蘭溪:選自《東坡志林》。本篇一作《游沙湖》。游蘭溪,遊覽蘭溪。蘭溪,在今湖北省浠水縣東,水出竹箬山,其側多蘭,唐置蘭溪縣。時蘭溪之水頗有盛名,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說“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②黃州:湖北省黃崗一帶。蘇軾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③相:察看。
④龐安常:人名,字時安,當時名醫。兒時讀書過目不忘,博物通古今。耳聾,但自學研習中醫,尤善針灸,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無數,為鄉里口碑。
⑤穎悟絕人:聰明超過一般人。穎悟,聰明。絕,過。
⑥輒:立即,就。
⑦了:領悟。
⑧戲:調笑。
⑨異人:奇特的人。
⑩蘄水:舊縣名,治所在今湖北浠水縣。
⑪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
⑫王逸少: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表字逸少。傳說他曾“臨池學書,池水盡黑”。
⑬甘:香甜,味美。
⑭歌:指文中結尾部分的《浣溪沙》詞,也是作者所作。原詞的小序說:“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⑮蕭蕭:同“瀟瀟”,形容細雨。
⑯子規:又名杜鵑鳥,布穀鳥,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鵑亞科和地鵑亞科的約60種樹棲種類。杜鵑科鳥分佈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在東半球熱帶種類尤多。杜鵑棲息於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
⑰少:青春年少。
⑱休將白髮唱黃雞:不要面對報曉的黃雞悲嘆自己的白髮。黃雞,報曉雞。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曰:“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髮催年酉時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白居易稱“黃雞催曉”、“白日催年”,慨嘆人就是在黃雞的叫聲、白日的流動中一天天變老的。蘇軾在這裡反其意而用之。
⑲劇飲:開懷暢飲。

詩詞譯文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裡買了田地,因為去看田,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會看病,是個聾子。就去他那裡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深刻地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朵,我倆都是一時奇異的人。”病好之後,我和他一同去遊覽清泉寺。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裡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
山下蘭芽兒,短短的,浸在溪水裡,
松林里沙子路上好乾凈,沒有污泥。
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鳥正在鳴啼。
誰說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
請你看看那蘭溪水吧,還能流向西,
莫傷悲,白髮老人還能作報曉的雞。
這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創作背景


《游蘭溪》是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三月)的事。這是作者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所作。當時他在政治上失意,生活上也比較艱苦,但仍對人生抱著樂觀向上的態度、豁達的胸襟,實在難能可貴。

作品鑒賞


詩詞賞析

《游蘭溪》是一篇山水遊記,又是記人之作。記游而記人,記人而及己。這中間,龐安常是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從龐安常與“我”同“異”的角度來寫人的,“異”是關鍵之關鍵。作者去蘭溪,原本不是去遊山玩水,欣賞名勝古迹,他是去看田的。一個風雲人物,不“處廟堂之高”,反倒跑到那窮鄉僻壤去看田。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豐三年二月),蘇軾因烏台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可是“不得簽書公文”。只有“無案牘之勞形”。這一走就走病了,三十多里地,他一介文弱書生,經不起寒暑的襲擊、田間之苦,何況還有心病。
他沒有朝廷太醫院供候,只好去找鄉村的“赤腳醫生”。有一醫術高明的人叫龐安常,是個聾子。作者不去寫見面寒暄,也無法寫他望聞問切,只是抓住“聾”這個特徵來下筆。自己只能“以紙畫字”來表達內心的想法,而龐安常只能“以眼為耳”來向你了解病情。可是還沒有寫上幾個字,龐安常醫生卻能深刻地懂得人的意思,真是聰明絕頂。
專程去看田,卻不寫田。不光是急著看病,何病、何葯等也均沒有寫,由此引出龐安常,徑直把龐安常“以眼為耳”的怪異特寫在讀者面前。
在一個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前戲言說笑,不怕忌諱。從後文同游來看,他們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看似諧謔,其實也是在寫他自己,實在寄寓了很深的感嘆。聾子龐安常“以眼為耳”,成一方巧手神醫;而詩人“以手為口”,是一代詩文絕佳的士子。安常“穎悟絕人”,卻隱居鄉間,權充一名村醫;自己也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而又自居“異人”,可見作者開朗詼諧、活潑風趣與樂觀自信的性情。得這樣一位同病相憐、眼明心慧而又一派天然之能人,早已把自己的病放到了一邊,直接寫他們在他病好過後同游清泉寺。
前者以文敘事,說得簡潔、生動,三言兩語便勾勒出一“穎悟絕人”的“異人”形象。後者以詞說理,前片寫景,畫出暮春村野景象;后片純作議論,且一反前人舊說,耐人尋味,而用語形象,能引人思。
清泉寺還與一位才異之人相關,就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惟此三人(王、龐、蘇)都是異常之人。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瓏》詩借“黃雞催曉”嘆時光易逝、人生易老,而蘇軾卻反其意而用之唱《浣溪沙》詞,這是一種從容自信、曠達樂觀的人生豪情,最後一起暢飲而後歸。這種人生情懷也使本文具有了一種超然灑脫的韻致。

詩詞點評

《游蘭溪》170多字,簡短之中卻用了他自己的一首詞《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來結束,42字,約佔全文的1/4,結構很有特色。
上闋寫景,描繪了三幅畫面:“蘭芽浸溪”、“沙路無泥”、“暮雨規啼”。山下小溪邊,長著矮小嬌嫩的蘭芽,山上松間沙路潔凈無塵。兩幅畫面清新優美,淡雅寧靜。而黃昏時瀟瀟細雨中杜鵑的啼叫聲,正所謂鳥鳴山更幽,更突出了畫面的靜謐。
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駐,大可不必為日月變遷、人生衰老而嘆息。恬靜優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相互映襯。

作品集評


現代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論蘇軾隨筆小品,稱其“不刻意為文,遇有可記,隨筆寫去”。《游蘭溪》敘事記人、寫景抒情,落腳點都在“一時異人”上。句句新穎,簡潔自然,輕鬆靈巧,饒有風趣,略有苦中作樂的味道。后一部分以詞記游,更使文、詞融為一體,相互激發,自然流暢而情韻悠長。真的是如呂叔湘先生所說:“處處有一東坡,其為人,其哲學,皆豁然呈現。”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