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之道
唐虞之道
1993年10月出土於湖北省沙洋區四方鄉郭店村。《唐虞之道》存簡29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8.1至28.3厘米。李學勤認為郭店楚簡中的《唐虞之道》、《忠信之道》過分強調禪讓,或許應劃歸縱橫家。李學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發現》,《中國哲學第二十輯》。韓祿伯與艾蘭等人認為《唐虞之道》不屬於任何現今所認識的學派。李德仁:《郭店竹簡與儒學研究信息》,《雲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一次暨海峽兩岸第七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薛柏成認為《唐虞之道》的絕大部分內容是兼采儒墨而成。
《唐虞之道》存簡29枚,竹簡兩端平齊,簡長28.1至28.3厘米。
《唐虞之道》讚揚堯舜的禪讓,著重敘述舜知命修身及具有的仁、義、孝、悌的品德。簡文有關舜的史實亦見於《史記·五帝本紀》等書,但簡文全篇未見傳本。
釋讀: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聖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賢仁聖者如此。身窮不貪,沒而弗利,窮仁矣。必正其身,然後正世,聖道備矣。故唐虞之(道,禪)也。
夫聖人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親也;時事山川,教民有敬也;親事祖廟,教民孝也;太學之中,天子親齒,教民弟也;先聖與后聖,考後而甄先,教民大順之道也。
堯舜之行,愛親尊賢。愛親故孝,尊賢故禪。孝之施,愛天下之民。禪之傳,世亡隱德。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六帝①興於古,皆由此也。愛親忘賢,仁而未義也。尊賢遺親,義而未仁也。古者虞舜篤事瞽叟②,乃戴其孝;忠事帝堯,乃戴其臣。愛親尊賢,虞舜其人也。禹治水,益治火,后稷治土,足民養生。(夫唯)順乎脂膚血氣之情,養性命之政,安命而弗夭,養生而弗傷,知(天下)之政者,能以天下禪矣。
古者堯之與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事天下之長也;聞舜慈乎弟(象囗囗,知其能)為民主也。故其為瞽盲子也,甚孝;及其為堯臣也,甚忠;堯禪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故堯之禪乎舜也,如此也。古者聖人二十而冠,三十而有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致政,四肢倦惰,耳目聰明衰,禪天下而授賢,退而養其生。此以知其弗利也。
《虞詩》曰:“大明不出,萬物皆暗。聖者不在上,天下必壞。”治之至,養不肖。亂之至,滅賢。仁者為此進,(明)禮、畏守、樂遜,民教也。皋陶入用五刑,出載兵革,罪輕法(也。虞)用威,夏用戈,征不服也。愛而征之,虞夏之始也。禪而不傳義恆(絕,夏)始也。
古者堯生為天子而有天下,聖以遇命,仁以逢時,未嘗遇(賢。雖)秉於大時,神明將從,天地佑之,縱仁聖可舉,時弗可及矣。夫古者舜處於草茅之中而不憂,登為天子而不驕。處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登為天子而不驕,不專也。求乎大人之興,美也。今之戴於德者,微年不戴,君民而不驕,卒王天下而不疑。方在下位,不以匹夫為輕;及其有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有天下弗能益,無天下弗能損。極仁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禪也者,上德授賢之謂也。上德則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賢則民舉效而化乎道。不禪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如此也。
②瞽叟:舜的父親,因雙目失明而被稱為瞽叟。“瞽”是睜不開眼的盲人(閉目如瞽,僅留其縫)。
釋讀備註:文字釋讀為李零所作,釋讀文中括弧內文字表示殘簡,根據文意補錄,殘損字以囗表示。
《唐虞之道》篇有篇號(作粗短橫)和合文號(作兩橫),無句讀,章號作粗短橫(作用等於篇號)。《郭店楚墓竹簡》(荊門市博物館,1998年)釋文包括七個拼聯組:(1)簡1-3;(2)簡4-11;(3)簡12;(4)簡13;(5)簡14-21;(6)簡22-28;(7)簡29。移簡6於簡1、2和3、4、5之間,按簡1、2、6、3、4、5、7的順序重新排列,並按簡文內容分為六章。其內容是講唐虞禪讓之道。
(簡1)湯吳之道,囗而不囗。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囗而不囗,聖之
(簡2)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口之至也。古昔賢臤聖女此。身窮不囗,囗
(簡3)而弗利,窮囗嘻囗。正其身,肰后正世,聖道備嘻。古湯吳之囗囗
(簡4)也。大聖人上事天,教民又尊也;下事囗,教民又新也;時事山川,教民
(簡5)又敬也;新事且廟,教民孝也;大教之中,天子囗齒,教民弟也。先聖
(簡6)牙后聖考,后而囗先,教民大川之道也。堯舜之行,囗親囗臤。囗
(簡7)親古孝,尊臤古囗。孝之囗,囗天下之民。囗之囗,世亡囗直。孝,囗之免也。
(簡8)囗,義之至也。六帝興於古,囗囗此也。囗親忘臤,囗而未義也。尊臤
(簡9)遺親,我而未囗也。古者吳舜囗事囗寞,乃弋其孝;忠事帝堯,乃弋其臣。
(簡10)囗親尊臤,吳舜其人也。囗囗水,膉治火,后囗治土,足民囗囗囗囗
(簡11)卩乎脂膚血囗之青,囗眚命之正,安命而弗宎,囗生而弗囗,智囗囗
(簡12)囗豊愄守樂孫民教也。咎囗內用五型,出弋兵革,辠涇囗囗囗
(簡13)用囗,囗用戈,正不備也。囗而正之,吳囗之囗也。囗而不囗,義亘囗囗
(簡14)囗也。古者堯生於天子而又天下,聖以堣命,囗以逢時,未嘗堣囗囗
(簡15)並於大時,神明均從,天地右之。從囗、聖可與,時弗可秉嘻。夫古者
(簡16)舜佢於艸茅之中而不囗,身為天子而不喬。佢艸茅之中而不囗,智命
(簡17)也。身為天子而不喬,不囗也。浗乎大人之興,囗也。今之弋於直者,未
(簡18)年不弋,君民而不喬,卒王天下而不矣。方才下立,不以仄夫為
(簡19)巠,秉其又天下也,不以天下為重。又天下弗能益,亡天下弗能員。亟囗
(簡20)之至,利天下而弗利也。囗也者,上直受臤之胃也。上直則天下又君而
(簡21)世明。受臤則民興教而蟡乎道。不囗而能蟡民者,自生民未之又也。
(簡22)之正者,能以天下囗嘻。古者堯之與舜也:昏舜孝,智能囗天下
(簡23)之老也;昏舜弟,智其能囗天下之長也;昏慈乎弟囗囗囗囗囗囗
(簡24)為民宔也。古其為囗寞子也,甚孝;秉其為堯臣也,甚忠。堯囗
(簡25)天下而受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古堯之囗乎舜也,女此也。古者囗人廿而
(簡26)冒,卅而又家,五十而治天下,七十而至正。四枳朕囗,耳目囗明衰,囗天下而
(簡27)受賢,退而養其生。此以智其弗利也。《吳囗》曰:“大明不出,完勿囗訇。”聖
(簡28)者不才上,天下囗壞,囗之,至囗不喿;亂之,至滅臤。囗者為此
(簡29)進女此也。
註:文字隸定內容由於古文字無相應字元,故用囗代替,闕字亦用囗代替。
禪讓與愛親尊賢
磚雕中的堯舜禪讓
一為禪讓之制。從《尚書·堯典》看,堯所做的幾件大事是:(1)協和萬邦;(2)敬授民時;(3)湯湯洪水,命鯀治理;(4)舉舜於“側陋”,平穩完成權力交接。舜所做的幾件大事與此類似:(1)播時百穀;(2)浚川、賓士水土;(3)象以典刑,去四凶;(4)舉二十二賢才。其中“去四凶”是指處罰公共秩序的破壞者——共工氏等均是部落首領,“此三族,世憂之”,乃聯盟之公敵;鯀則是由於沒能完成聯盟的治水任務。
《韓氏易傳》謂:“五帝官天下。”“官天下”就是“公天下”,“公天下”自是選賢與能,以提高公共權力的運作水平。《唐虞之道》載,“堯之舉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能嗣天下之長也”。禪讓雖只是一種選舉制度,但這個制度卻是當時整個權力與規則系統之一環,集中體現了該系統的公共性質。
由自利的群體達成互惠的秩序,實際有著人性的內在根據。《左傳·成公二年》、《左傳·成公十六年》和《左傳·昭公十年》的命題“義以生利”;“義以建利”;“義者,利之本也”正是對此“悖論”的領悟。因為離開“利”無所謂“義”,“義”不過是整體利益的代名詞。離開利,義無從定義;義是一種“利他”行為。如果不合作,平土治水這樣的大型公共工程,就無法付諸實施。“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使禹治之,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見《孟子。滕文公下》。正因有此共識,“讓”才被認為是“德之主”、“禮之主”。
二為“愛親尊賢”之策。愛親尊賢能夠反映上古社會組織的具體構成和機制。親和賢是當時社會上分屬兩個不同角色序列的人物。親,指血緣上相關的人物,作為自然人,表現為家族內部的父母弟兄等。賢,指有才能的人(《說文》:賢,多才也)。尊賢由尊尊演變而來。親親(“愛人”)是自然情感,故應作為氏族政治的基礎。尊賢則是從“愛人”出發的理智考量——須選擇“德行道藝逾人者”負責公共事務,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才能把愛落到實處。“道”由“情”生,表現了人類進入文明門檻之初自然與人文兩種關係的內在連接。
堯舜等古聖先賢因愛親而尊賢而成功,“六帝興於古”可證。而《唐虞之道》的作者指出,六帝之興“咸由此”,則表現了一種制度經濟學家的洞見。
《唐虞之道》將孝與讓對應於親親與尊賢,同樣十分深刻,實際啟示了儒家禮樂制度和仁義思想的發生線索。
禪讓的制度文獻
《唐虞之道》是儒家論述禪讓制度較為完整的文獻。在2001年西安的“郭店楚簡與歷史文化座談會”上,劉寶才認為這篇文章屬於儒家,但與孔、孟、荀思想不太相同,與戰國中期非凡的時代背景有關。這種思想作為歷史的理念積澱下來,代表著人類的一種崇高理想,具有永恆價值。此篇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更是儒家思想史上的珍貴文獻。錢遜的《對堯舜禪讓意義的熟悉》(國際儒學聯合會編:《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6月版)一文也就此談了看法。
在1999年武漢召開的“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彭邦本聯繫先秦儒家禪讓思想的學術流變,對《唐虞之道》的成書年代和禪讓觀進行了探討。在《儒墨舉賢禪讓觀平議》》(《四川大學學報》第5期)中,他又考察了儒墨的舉賢禪讓思想,在揭示其相似主張及其共同歷史背景的同時,重點探討了兩家思想的分歧及其流變影響。
唐虞之道與思孟學派
台灣清華大學楊儒賓在《子思學派試探》一文中,將《唐虞之道》與思孟學派聯繫起來研究。儒家學派中的思孟學派強調唐虞的象徵作用,也強調禪讓以及“愛親尊賢”的內容,還觸及“上事天,下事地,時事山川,親事祖廟”的思想。思孟學派不但具備了《唐虞之道》文中的意涵,它還將唐虞之道的提倡者追溯到孔子。
《唐虞之道》述及的內涵,在《中庸》及《孟子》書中皆可見到。《中庸》三十章明言:“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第二十章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堯舜之德屢被提及。同樣的情況也見於《孟子》一書,此書言孟子學問的宗旨為:“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還說:“貴貴,尊賢,其義一也。”上述《中庸》、《孟子》所說,與《唐虞之道》的提法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