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宜燦

中科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

吳宜燦,男,漢族,1964年出生,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現為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從事核能中子物理與技術研究,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工程應用三個層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物履歷


吳宜燦
吳宜燦
吳宜燦,1964年,出生於安徽宿松
1985年,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於中國科學院獲博士學位。先後於德國卡爾斯魯厄核研究中心、日本國家聚變研究所、比利時核能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
201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兼職


國際核能院(INEA)院士、國際小型鉛基反應堆聯盟(CASLER)主席、國際能源署(IEA)合作計劃執委會主席、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顧問專家、國際熱核實驗堆(ITER)組織核安全與許可證技術專家組成員、第四代核能系統國際論壇組織(GIF)鉛基堆中方技術代表;中國鉛基堆核能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中國輻射防護學會副理事長、全國反應堆物理與核材料專委會主任委員、“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中科院中子輸運理論與輻射安全重點實驗室主任、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兼職教授、IEA-ESEFP組織執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國際核能院院士。

科研方向


長期從事核科學技術、輻射醫學物理與技術、計算機模擬與軟體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研究。
主持包括IAEA及ITER國際合作計劃、國家“973”/“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國家磁約束核聚變專項、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重大項目30餘項。

科研論文


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4部,發表論文400餘篇,含在Nature Ener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50餘篇,6次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優秀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大會上做邀請報告50餘次,擔任FED國際學術期刊副主編及其他10餘家知名期刊編委,授權發明專利40餘項,研發的軟體在60多個國家獲得應用。成果被評為2016年度“十大中國重大技術進展”。

人才培養


據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核能研究所網站顯示,吳宜燦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100餘名,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

所獲榮譽


2018年11月,獲美國核學會聚變核能傑出成就獎。
2018年9月,獲歐洲聚變核能創新獎(SOFT Innovation Prize)。
201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2年,獲2012年度國務院特殊津貼
2010年,獲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其他級。
2009年,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省級。
2008年,獲中國核學會優秀學會工作者,一等獎,其他級。
2006年,獲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省級。
2001年,獲第四屆“江淮十大傑出青年”,一等獎,省級。
1993年,獲國家科委“八六三”計劃先進工作者,二等獎,部委級。
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部委級。

人物訪談


吳宜燦:做有用的科研
智能核軟體“鳳凰雲”直擊我國核能“卡脖子”難題、“中子光”精密探測系統助力中國智造與國家安全戰略、超小型移動式先進核能系統“核電寶”瞄準小型反應堆、精準放射治療系列產品“麒麟刀”將應用於腫瘤放射治療領域。吳宜燦拿過很多國內外的大獎,當記者問及哪個獎項讓他印象最深刻時,他的答案竟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優秀導師獎。“對自己來說,這是意義最特別的一個獎。”

人物評價


吳宜燦30年來始終圍繞中子輸運理論與核安全開展研究,在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工程應用三個層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該領域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宜燦是個走在創新前沿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