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考證學的結果 展開
- 考證學
- 治學方法之一
考證學
考證學
考證學意“考證其實”。考證學是既考究古代書籍真偽,也校勘其原來文字的一門學問。
目錄
這個學派的學者們採納歸納式的考察方法,從廣泛的資料中收集證據,並檢驗不利於此證據的種種假設。他們的格言是“確鑿證實然後信之,無稽者決不輕信”。這個學派在清初稍稍起步,清中期發展到全盛地步。代表人士有惠棟、戴震。
明朝時期,王陽明建立心學,提倡致良知、從人的內心中去尋找“理”、“知行合一”。然而王陽明後世的信徒將其教誨歪曲到宣稱酒色財欲無礙於心智啟蒙的地步,當社會和道德行為降到如此低點時,社會興起了對這個學派的反擊。清初,顧炎武向明朝頹廢的學術發起猛烈抨擊,指責“良知”論實乃混亂無序之根源。並著《日知錄》,建立一套新的研究方法“樸學”、“考學”。
清初大家顧炎武、王夫之等人,激烈的反對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學思潮,樹立了一種新的學術氛圍。在這種氛圍下,著重點放到了對古代經典作研究、旁徵博引地作考證以及將知識運用到社會。這些人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懷疑精神,促使他們仔細檢查已被歷代所承認、真實性似乎毫無疑問的著作。重新研究古代經典使他們面對如何正確理解這些古籍的問題。他們的考察引導他們越來越深入地潛入到古代經文的研究中去,並為清代中期考證學興起鋪平了道路。
考證學在清代中葉達到頂峰,它完全主導了中國的學術界。考證學家以其透徹、客觀、敏銳和開明的態度,對中華文化遺產的幾乎各方面作了重新考察。由於他們紮實的研究和樸實的文筆,他們也稱自己的著述為“樸學”。考證學家研究的核心是經籍,但也涉足了諸如訓詁、音韻、歷史、歷算、地理、典章和辨偽等學科,使得自漢代(甚至更早)以來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文獻得到嚴格的鑒別,一些疑難的古典書籍可以被閱讀並被理解,一些偽書被揭穿,一些流失的典籍重新面世。
原則和方法:無征不信,闕疑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