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雲從

蕭雲從

蕭雲從(1596~1673),字尺木,號於湖老人、無悶道人、默思。安徽蕪湖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姑孰畫派創始人。父親肖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加入復社,與閹黨保守勢力集團進行了積極的鬥爭。入清后隱居不仕。其人物畫主要繼承了宋代李公麟的白描法,亦吸收明代陳洪綬之長,造型準確,形象生動。其山水畫自成一家,筆墨清疏蒼秀,饒有逸致。他的畫在家鄉蕪湖地區影響甚大,形成了“姑熟畫派”,傳其衣缽者有其弟雲倩,子一暘,侄一薦、一箕,猶子一芸,以及黃戢、施長春、施道光等人。蕭雲從的摯友、清初四畫僧之一弘仁的早期山水亦受其影響。

簡介


蕭雲從畫
蕭雲從畫
蕭雲從(1596~1673) ,字尺木,號於湖老人、無悶道人、默思。安徽蕪湖人,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姑熟畫派創始人。
幼而好學,篤志繪畫、寒暑不明崇禎十一年(1638)與弟雲倩加入復社,次年為副貢生。入清不仕,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善畫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與孫逸齊名。
早期作《秋山行旅圖卷》,繪《太平山水圖》43幅,另有《閉門拒額圖》、《西門慟器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谷幽深卷》、《崔蕭詩意卷》等。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太白樓,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7日而就,遂絕筆。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湯以鐵作畫。著有《梅花堂遺稿》、后黃鋮編有《蕭、湯二老遺詩合編》,畫為故宮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
父親肖慎余,為明鄉飲大賓,懂繪畫。雲從幼而好學,“篤志繪事,寒暑不廢”。1638年雲從與弟雲倩,加入復社,與東林黨相呼應,同魏忠賢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鬥爭。1644年,明廷滅亡。1645年清兵攻佔揚州,三月佔領蕪湖,憂憤國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願與清合作,或閉門讀書賦詩作畫,或遨遊名山大川,詩畫才華,成就日著。詩繼承杜甫,多即事憂時之作,雄渾奔放,音韻鏗鏘,著有《易存》、《韻通》、《杜律細》等。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配上俊逸瀟灑,散朗秀健的書法,達到詩書畫三者統一和諧的境界,被譽為“神品”。
明末清初,我國畫壇上出現了一個奇峰獨秀的畫派,這就是以太平府署所在地姑孰(今當塗)為名的“姑孰畫派”。這個畫派的創始人蕭雲從,字尺木、默思,又號於湖漁人、無悶道人、東海蕭生、鐘山老人等。他少年科考不利,直到44歲才考中崇禎貢生。入清后,拒不做官,長期閉門讀書,或漫遊長江兩岸,或駐足名山大川,從事詩文、書畫的創作活動。他的畫初學倪雲林、黃公望,晚年放筆,遂成“清疏韶華、筆墨爽利”而獨樹一幟的姑孰畫派。
蕭雲從的畫鏤版傳世的有以人物為主的《離騷圖》64幅和以山水為主的《太平山水圖》43幅。當時太平府所轄的當塗、蕪湖一帶,跟他學畫的人很多。其中有他的弟弟蕭雲倩、兒子蕭一,侄子蕭一薦、蕭一箕,猶子蕭一芸,還有畫友陳延、孫逸、韓濤、方兆曾、釋海濤、王履瑞、施長春等數十人。尤其是自成一派的“海陽四大家”之中的釋漸江、孫逸二位著名畫家,也都向他求教過畫藝,當時蕭雲從被他們尊為畫派的始祖。
清順治五年(1648年),蕭雲從創作的《太平山水圖》43幅,是他的傑出作品,又是姑孰畫派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創作是他應張萬選之請而繪的。張萬選在是書《序》中說:“余理姑孰四載,姑名勝日在襟帶間,披榛涉,溯洄尋源,實愧未能。今適量移北去,山川綿渺,遙集為艱,歲月驅馳,佳游不再,於是屬於湖蕭子尺木,為撮太平江山之尤勝者,繪圖以寄。”蕭雲從按照張萬選的意見,在創作這幅長卷時,採取左圖右文,用正、草、隸篆等各種書法題詞標明仿唐迄明的36家筆墨技法構圖,每幅圖均題有古代名詩人的詩一首,以之三者結合形成長卷。張萬選看了蕭雲從的畫卷后深有感慨地說:“余間一展卷,如見鳥啼,如聞花落,如高山流水環繞映帶,如池榭亭台滲績滿眼,即謂置我於丘壑間,詎曰不宜?”可謂“蕭子繪事妙天下”。
在這43幅《太平山水圖》中,計有《太平山水全圖》1幅,當塗山水15幅,蕪湖冊水14幅,繁昌冊水13幅。其第一幅《太平山水全圖》,既像是這本書的序言,又像是太平府全景鳥瞰圖,用功甚力。按畫卷順序,依次為一《青山》,二《東田》,三《採石》,四《牛渚》,五《望夫山》,六《黃山》,七《天門山》,八《白 山》,九《景山》,十《尼坡》,十一《龍山》,十二《橫望山》,十三《靈墟山》,十四《褐山》,十五《楊家渡》。在這些作品中,蕭雲從均採用古人的畫法,題古人的詩句,繪當時的自然風景,在構圖特徵和布置點染上頗具獨特風格。如《採石》圖,蕭雲從在畫幅的右邊用文與可的《蜀道圖》折帶皺法描繪翠螺山,只見太白樓聳立山中,山間萬松林立,林中置一清風亭,亭中一人遠望,兩人在平地行走,另一人坐在采石磯頭欣賞白浪滔天、風帆片片的長江景色,這個地方就是李白飲酒賞月處。畫幅的左邊則是浩瀚的長江,江岸楊柳、樓閣掩映生姿,江中一小舟由翠螺山左行,似送遊人回當塗縣城,將遠山、遠帆處理在山腰,以突出采石磯聳立之勢。再題蘇東坡的詩:“天人幾休員一漚,謫仙非謫乃其游。麾斥八極隘九州,化為兩鳥鳴相酬。一鳴一止三千秋,開元有道為稍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橫峨岷,眼高四海空無人。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台坐忘真。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污吾足乃敢嗔,作詩一笑君應聞。”使人追憶起大詩人李白的生平及其在採石的遊蹤。
18世紀,《太平山水圖》流傳到日本,日本畫家稱它為《蕭尺木畫譜》、《太平山水畫貼》,日本南宗畫家池大雅不僅構圖、用墨、運筆等模仿蕭雲從技法,就是題款的字體也與蕭雲從相似。蕭畫在日本流傳很廣,研習的人很多,促使日本的南畫發展很快。我國現代文學家鄭振鐸對《太平山水圖》極為讚揚,他說:“圖凡四十三,無一不具深遠之趣。或浪捲雲舒,煙籠渺渺;或田園歷歷如毯紋,山峰聳疊似島嶼;或作危崖驚險之勢,或寫鄉野恬靜之態,大抵諸家山水畫作風,無不畢於斯,可謂集大成之作矣。”
蕭雲從的山水畫卷多種多樣,除以上代表作外,還畫有《千峰萬壑圖》、《蓮峰高士圖》、《西台慟哭圖》、《黃山松石圖卷》、《青山高隱圖卷》、《秋山行旅圖卷》、《歸寓一元圖卷》、《青綠山水長卷》等。尤其是他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元旦創作的《雲台疏樹圖卷》和《江山勝覽圖卷》,內容十分豐富。雲台山位於江寧縣南,山脈綿亘,畫卷連接到慈姥山、馬鞍山、白壁山、望夫山、翠螺山諸山,蕭雲從描繪的這一帶風景,正是他長期生活在這一地區深入觀察自然景物的結果。畫面自左而右,從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開始,接著巧妙地描繪了古寺、集鎮、竹籬、茅舍、舟楫、行旅,最後以浩渺的煙嵐結尾,山環江繞,峰迴路轉,使人一看便知這是馬鞍山、採石一帶的畫境。而在畫面上的點景人物,有三兩閑話的,有騎驢趕路的,有樵夫擔柴的,有縴夫拉船的,無不生動自然,充滿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氣息。蕭雲從在馬鞍山地區除作捲軸畫外,還應太平知府胡季瀛的邀請,為采石磯太白樓繪製了“峨眉煙雲、華岳蒼松、匡廬瀑布、秦岱旭日”四幅名山壁畫,使“名山之勝”“仙魄攸存”。當蕭雲從的壁畫完成後,立即引起轟動,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讚歎不絕。

作品


雲從國畫,師法古人而創新,師造化而獨特。山水畫,融宋元諸家筆墨、丘壑於一體,“以黃公望的瘦樹、山石為之縱橫,潤以馬遠潑墨之法”,而能隨意成卷丈余。其間丘壑布置,千變萬化,層出不窮,使人觀之不厭;岩石林木的表現,深厚堅實,穿插有致;不論水墨著色,皴擦喧染,都蒼勁秀潤,呈現出空間深度;點景人物,自然生動,屋宇、舟車、馱馬安排得體。早期作《秋山行游圖卷》,顯露才華,清乾隆閱后題詩“幾點蕭蕭樹,疏皴淡淡山。由來以意勝,無不寓神間。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還。粗中具工細,識語破天慳”。后應萬選之請,為《太平三書》繪製《太平山水圖》,將太平州所屬地區山水,繪圖43幅,其中:太平山水圖一幅,當塗風景15幅,蕪湖風景14幅,繁昌風景13幅,每幅題古詩一首,說明仿某古人之畫幅,沒有雷同,各具特色。還有《閉門拒客圖》、《西門慟哭圖》、《秋山訪友圖》、《江山覽勝圖卷》、《歸寓一元圖卷》、《磵谷幽深卷》、《崔華詩意卷》等。人物畫,繼承發揚李公麟的白描技法,代表作為《離騷圖》,人物造型準確,神態動人,點綴景物,賦有生命,雲從對《離騷》感觸甚深,作《天問》插圖,繪製《九歌圖》,清高宗得尺木《離騷圖》后,命侍臣補繪重刻,並題《山水圖卷》雲“四庫呈覽《離騷圖》,始識雲從其人也,……覽觀長卷四丈余,觀之不厭意不舍”。
雲從深惡官僚,清初,拘節守志,不肯臣事,不結權貴。順治十七年(1660),太平知府胡季瀛,求畫不與。1662年,重修大自樓,故強其繪太白樓壁畫。出於對大自的熱愛,“畫匡廬、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凡七日而就,遂絕筆。”志行高潔,為人敬慕。新安畫派大師漸江,曾師其下,後代臨摹者愈眾。順治五年戊子(1648),《太平山水圖》刻本,順治二年乙酉(1645),《離騷圖》刻本,曾流傳日本。《太平山水圖》為大坂兼葭堂收藏,《離騷圖》為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收入《圖本叢書》刊行。《秋山游圖卷》,為東京帝室博物館所藏,對日本南畫勃興起著促進作用。雲從晚年結識鐵匠湯天池,指導天池以鐵作畫,創製鐵畫。
1673年,雲從“執諸同志手,曰:‘道在六經,行本五倫,無事外求之,仍衍其旨。賦詩畢,瞑去”,享年七十八歲,葬於蕪湖城西嚴家山。其詩由後學編成《梅花堂遺稿》,繼后,黃鉞將雲從和湯燕生之詩編成《肖、湯二老遺詩合編》。其畫為故宮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館所珍藏。1986年,蕪湖市人民政府,在鏡湖之畔築“尺木亭”,並以紫銅鑄其全身坐像於亭畔,供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