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圖記
吳山圖記
《吳山圖記》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所寫的一篇文章,《吳山圖》是作者的朋友魏用晦離任吳縣縣令時,當地百姓送給他的一幅山水畫。《吳山圖記》即以這幅畫為線索,先寥寥數筆概寫吳縣的風物名勝和湖光山色,然後自然而然地寫出魏用晦在擔任縣令時與當地百姓結下的難以忘懷的深厚感情,並以北宋蘇軾和韓琦的故事,揭示出“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己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以此來稱頌魏用晦對吳縣的繾綣深情。作者不刻意雕飾文字而寫得清新淡雅,著眼吳縣山水畫而寓意于山水畫外,構思頗為新巧。
文章首先介紹了吳縣諸多的崇山峻岭、吳王故宮、西子遺跡、名勝風景以及沉浸著七十二座山峰的廣闊太湖,給讀者展示了一派“海內之奇觀”的吳縣秀麗風光。作者在這裡並非為寫景而寫景,而是為下文中頌揚“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作好鋪墊。接下來記敘了魏用晦做了不到三年的吳縣縣令,因考績優等,被召入朝做給事中,吳縣百姓念其恩德想挽留他沒有成功,便贈《吳山圖》以作為紀念。作者在這兒記敘的是臨別贈圖而不是贈送其他貴重物品,這既表明了吳縣百姓對其思德惠政的感謝,也表明了魏用晦為官清廉的品德。
第二段,歸有光以極為感慨的口氣,論述了縣令對於百姓的重要。“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縣令如果賢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叨他的恩澤而享有榮耀;縣令如果不賢明,那地方的山川草木也遭到他的禍殃而蒙受恥辱。這些議論是為了直接引出下一句“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魏君之於吳縣的山川,實在是為山河增添了光彩。這一句與文章開頭寫吳縣秀麗山川、名勝古迹的文字相互照應,使議論和寫景有機地配合在一起,將魏用晦治理吳縣的功績形象地表現出來。最後以“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結束此段,不僅寫出了魏用晦對吳民的懷念之情,也起到了承上起下的作用。
末一段,歸有光以蘇軾稱讚韓琦不忘情於黃州,並替黃州人將韓琦的《思黃州》詩刻在石碑上的故事,引出“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的道理。並以魏用晦已離開吳縣三年,仍時常拿出《吳山圖》深情地嘆息,來說明魏用晦為官賢明,不忘百姓的品德。文章最後緊扣主題,深深地感嘆道:“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使對魏用晦的頌揚之情達到高潮。文章寫得婉轉情深,意蘊悠遠,筆墨更在山水之外,頗具情韻。
從這篇不長的散文中可以看出歸有光把握此類文章的功力。他以縣令和吳民相互思念之情作為文章之魂,以《吳山圖》作為貫穿全篇的線索,無論是描寫吳縣秀麗山川、抒發感慨的議論,還是記敘古代賢人的故事,都離不開烘托魏用晦的賢明和政績。文章以舒緩的語氣敘說平平常常的事,卻又緊扣著抒發深情這個中心,因而不使人覺得他頌揚好友牽強、瑣屑。從文章中還可以看出歸有光善於把生活小事引攝到“載道”的“古文”上來,以及善於以觸景生情、見物思人等方式來抒發情致的為文特點。
《吳山圖記》是歸有光應同年好友魏用晦請託所作的應酬文章 。作者的朋友魏用晦曾任吳縣縣令,調離時,吳人作《吳山圖》以贈 。三年後,魏用晦向作者出示此圖,亦請他作一篇記,作者即撰此文 。《吳山圖記》意在頌揚好友做吳縣縣令時的政績 。全文並無一處直接記述魏用晦在吳縣為百姓做了哪些德政,而是通過層層深入地描寫吳縣百姓與魏縣令相互思念的綿綿之情,來達到頌揚“君之為縣有惠愛”的意圖
歸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