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理源
沈理源
沈理源(1890-1951),名深,浙江杭州人。早年於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大學攻讀數學和建築學科。1915年始回國,初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后創辦華信工程公司,主要建築作品有真光劇場、開明戲院以及清華大學機械工程館等。譯有弗萊徹《比較世界建築史》部分章節。沈理源教授在1920年就對胡雪岩故居進行過測繪,成為後來修復重建的重要依據,早於營造學社後來對古建的大規模測繪活動,俟后又組織北大工學院的師生測繪故宮,留下珍貴的資料,這些工作可以說富有遠見。
本書系1944年初版《西洋建築史》的第一次再版。《西洋建築史》由沈理源先生根據《比較建築史》第10版西方建築部分編譯而成,是《比較建築史》迄今為止的惟一中譯本。
《比較建築史》自第18版起更名為《弗萊徹建築史》,目前已印行至第20版。《弗萊徹建築史》是世界上最有學術價值的建築通史之一,其史料的確切性、內容的廣泛性、插圖的精緻性已成為建築學術著作的世界典範,被譽為建築師的“聖經”。《西洋建築史》保留了《弗萊徹建築史》第18版前的風格。
本次再版,將初版的《本編》、《圖版》、《附錄》三冊合一,將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全文採用新式標點;同時,對內容進行了校注,對新舊譯法有較大變化者加註說明,對圖版質量作了較大的改進,使這一世界建築史名著更臻完善,以適應時代的需要。
本書是研究西方建築的珍貴資料,適合廣大建築理論與歷史專業的師生、建築師及對建築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參考、收藏。
沈理源
沈理源還曾從事建築教學工作,擔任過天津工商學院(今天津外國語學院)和北京一些大學的教授。沈理源在天津曾經當過華信工程司總工程師,華信工程司原為一家外國人開的建築事務所,1931年改由沈理源經營。早期他設計了天津鹽業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中央銀行等,都採取了西洋古典建築形式。後期的新華信託銀行、金城銀行逐漸受西方現代建築思潮的影響,採取了摩登主義造型。“七·七事變”后,沈理源致力於福萊克契的《世界建築史》的翻譯工作,這是我國第一部世界建築史的譯本。
原鹽業銀行位於赤峰道12號,天津分行大樓建於1926年。該樓平面為矩形,3層混合結構,有地下室。正平面入口兩側為6根愛奧尼克巨柱支撐的空廊,檐部有閣樓。入口門廊由山花、倚柱、台基、台階組成,1層是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營業廳,廳內頂棚為用黃金等材料做成的“藍天飛凰滿天星”圖案。窗戶是用比利時彩色玻璃拼成“鹽灘曬鹽”的畫面,頗富生活氣息。地面、廊柱、營業台都用大理石製成,富麗堂皇,有西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雄偉莊重。現由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營業部使用。浙江興業銀行坐落於和平路139號,建成於1921年,為西洋古典風格,混合結構,主體2層。平面為倒三角形,入口門廳設於轉角處,為橢圓形。入口兩側由花崗岩築成,配以圓窗。2層水泥面層,窗間以壁柱相隔,平頂出檐,做成護欄式女兒牆。樓內大廳採用方形和圓形大理石柱,彩色玻璃屋頂,牆壁採用漢白玉古幣浮雕圖形。現為營業住房。
沈理源還設計了很多單所小洋樓和公寓樓,這些樓房與外國人設計的洋樓相比毫不遜色。在五大道地區,他設計的單所小洋樓有:張作霖三姨太許氏舊宅、周明泰舊宅等,此外還有里弄式公寓樓民園西里和大興村。許氏舊宅位於睦南道11號,建於1926年。主樓為3層磚木結構,多坡瓦頂,紅牆磚面,構件外露,拱券門廊,為英格蘭庭院式。此房在20世紀20年代由許氏居住,張作霖也曾住過,后此房一度由波蘭領事館使用,現為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辦公使用。民園西里位於常德道,沿街為聯排式,內為里弄式,建於1939年。該房為磚混結構3層樓房,布局合理,使用方便。
沈理源
1928~1934年,他任國立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教授,1938~1951年任國立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學院及津沽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在大學教學中,除擔任建築設計課的教學任務之外,他還向學生們講授西洋建築史。
1949年後曾兼任紡織工業部總工程師及天津市建設委員會總工程師。
沈理源先生於1951年11月21日病逝於北京。
他的主要設計作品有杭州浙江興業銀行,清華大學體育館擴建工程,清華大學電氣館、機械館、航空試驗館和教工住宅,北京大學沙灘圖書館,天津浙江興業銀行,天津鹽業銀行,天津新華信託銀行。此外,他還設計了不少商業建築和私人宅邸等。
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沈理源的建築創作思想
沈理源早期的建築活動是指從1910年代末到1920年代初的這一建築階段。這一時期。世界大戰剛剛結束,帝國主義忙於戰後重建,無暇顧及對外的侵略與擴張。因此,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充分發展,國內經濟得以復甦。建築活動也因此而迅速發展。建築市場的繁榮與發展為留學建築師的歸國創業做了物質上的準備。
思想上,五四浪潮剛剛掀起,其衝擊波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領域,此時的中國建築師活動從整體上看尚處於萌芽狀態,其生命力尚不足以從認識上和行動上對國內思潮產生及時回應,而只可能憑藉與生俱來的西方學院派建築理論與知識對國內建築活動作出本能的反映,所以此時期的歸國建築師的設計作品多以西洋古典樣式為特徵,古典復興,折衷主義等風格都有所體現。此時,沈理源建築創作處於探索階段,建築類型也比較多且雜。根據已掌握資料。沈理源最早的建築活動是北京勸業場的重建設計工作。這段時間,沈理源活動範圍較廣,
於1920年在北京設計實施了真光電影院,同年在杭州又進行了胡雪岩故居的測繪工作。1921年和1923年又分別設計了天津和杭州的浙江興業銀行。
沈理源
原鹽業銀行位於赤峰道12號,天津分行大樓建於1926年。該樓平面為矩形,三層混合結構,有地下室。正平面入口兩側為6根愛奧尼克巨柱支撐的空廊,檐部有閣樓。入口門廊由山花、倚柱、台基、台階組成。一層是科林斯柱廊的八角形大營業廳,廳內頂棚為用黃金等材料做成的“藍天飛凰滿天星”圖案。窗戶是用比利時彩色玻璃拼成“鹽灘曬鹽”的畫面,富有生活氣息。地面、廊柱、營業台都用大理石製成,富麗堂皇,有西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雄偉莊重。現由中國工商銀行天津分行營業部辦公。浙江興業銀行坐落於和平路319號。建成於1921年,為西洋古典風格,混合結構,主體二層。平面為倒三角形,入口門廳設於轉角處,為橢圓形。入口兩側由花崗岩築成,配以圓窗。二層水泥面層,窗間以壁柱相隔,平頂出檐,做成護欄式女兒牆。樓內大廳採用方形和圓形大理石柱,彩色玻璃屋頂,牆壁採用漢白玉古幣浮雕圖形。現為商業用房。
中央銀行位於解放北路119號,建於1925年。原為中華匯業銀行。磚混結構,三層帶地下室。中央銀行成立於1928年,為國民黨政府所建,總行設在上海。宋子文、孔祥熙先後任總裁。天津分行1931年開業。1937年七七事變后南遷,1945年復營。正入口設於首層中央,兩側各排列4棵愛奧尼克柱,承托鋼混帶狀橫檐。三層設計簡潔,中部為波浪形山花,以強化垂直軸線布局。另於底層左側開有券洞式旁門,為進入樓內的通道。為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獨樹一幟,現為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
新華信託儲蓄銀行位於解放北路8號,建於1934年。該樓為框架結構,六層,平面呈三角形。轉角處是七樓退台塔樓。正入口處位於首層端點,正門、旁門均用銅板裝飾,外檐為縱向主線條,為歐洲現代流行風格。外立面處理簡潔,增強了豎向感覺,使建築物顯得挺拔大氣,恢宏浪漫。首層為三個入口,對應設三個樓梯和兩部電梯。正門設在轉角處。入口的門套、過廳的八根柱子、地面、牆壁全部鑲貼彩色大理石。營業大廳200平方米,兩層樓高,形成高大空間。裝飾為彩色大理石。現為市百貨公司。
沈理源
沈理源還設計了很多單所小洋樓和公寓樓,這些樓房與外國人設計的洋樓相比毫不遜色。在五大道地區,他設計的單所小洋樓有:張作霖三姨太許氏舊宅、周明泰舊宅等,此外還有里弄式公寓樓民園西里和大興村。許氏舊宅位於睦南道11號,此房建於1926年。主樓為三層磚木結構,多坡瓦頂,紅磚牆面,構件外露,拱券門廊,為英格蘭庭院式。此房在上世紀20年代由許氏居住,張作霖也曾住過。后此房一度由波蘭領事館使用,現為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辦公使用。
民園西里位於常德道,沿街為聯排式,內為里弄式,建於1939年。該房為磚混結構三層樓房,布局合理,使用方便,樸實無華。周明泰故居位於河北路277號,是一所英庭院式樓房,建於1933年,由沈理源工程師按周意圖設計。周明泰(1896--1984),字志輔,周學熙長子,戲曲史學家。1918年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長。1928年後從事實業和戲曲史研究。1949年移居香港,后移居美國華盛頓,閉門研究中國戲曲、戲曲史,著述達十餘種。他與楊小樓、余叔岩、梅蘭芳、尚小雲著名演員多有交往。解放初期,他把珍藏多年的大量戲曲圖籍及文獻資料、名伶書畫全部捐獻上海市政府。1957年,他又把在津收集的大量京劇唱片全部捐獻給國家。該樓牆面深褐色琉缸磚全部來自英國。窗套上方的仙女雕像象徵著幸福吉祥。首層為連列券式敞廊,二層為雙柱式外廊,華麗秀美,比例明快。頗具羅馬建築風韻,並飾以精緻的花雕和波紋。門窗皆為菲律賓木,窗檯為漢白玉,鋼窗鑲嵌著空心玻璃。
沈理源先生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建築師,是早期的建築實踐先驅者。沈理源先生在建築設計、建築教育及社會活動的多個領域都曾擔任職務,是一位閱歷豐富的建築家,沈理源先生作為一個建築人,他具有多方面特色:設計、教學、著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建築師。
西洋古典復興式:這類建築主要以開埠后建的銀行、辦公樓為主,有莊嚴肅穆的氣氛。如開灤礦務局、法公議局、橫濱正金銀行、滙豐銀行等建築。這些建築的基座、柱子、檐部的比例基本上是按典型的西洋古典建築的比例建造的,但也有個別建築,如鹽業銀行的柱子是用古羅馬的混合式柱子設計的。這座建築由留學義大利的中國建築師沈理源設計,他結合中國實際,把混合式柱頭上的圓卷渦改成方迴紋,而且改得恰到好處,說明沈理源吸取了西洋古典建築的精華,結合中國傳統特色加以創新。開灤礦務局大樓是由蘇格蘭建築師伯乃特設計的,正立面把底層作為台基,二、三層用14根10米高的愛奧尼克柱子形成空柱廊,四層窗檯以下作為檐部,四層作為閣樓層。首層用大台階直達二層大門入口,外形的莊嚴氣氛,充分顯示其財力與權力。從入口進入二層高的中央大廳,有16根紅色青島花崗岩柱子,柱頭為精緻的紫銅愛奧尼克柱頭,使中央大廳顯得格外高貴。
西洋古典折中主義式:這類建築以商業建築較多,常把西洋古典的各種形式摻合在一起,使建築顯得活潑、輕鬆、多變。如勸業場、國民飯店、交通飯店以及早期的中原公司(1927年由朱彬設計,1940年大火把塔樓燒壞后,由張鎛改建成現代建築形式,即現在的百貨大樓)都是折中主義形式。勸業場是由法國建築師慕勒設計的,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底層櫥窗部分作為基座,用挑出的雨罩分隔,入口處雨罩呈麥穗狀的圓弧形。二、三、四、五層用方壁柱統一起來,柱頭用雙牛腿代替,把出檐挑得很大。檐口局部斷裂,這是受巴洛克風格的影響。五層檐口上有古典瓶飾欄桿及古典花盆裝飾。再上面轉角處又有圓穹頂和採光亭的塔樓,又具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風格,故稱之為西洋古典的折中主義建築風格。
沈理源
2001年1月20日,建於1872年的胡雪岩故居經過一年多的時間,投資二千九百萬元正式對外開放。胡雪岩故居幾易其主,歷經滄桑。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先後被學校、工廠佔用,並有135戶居民入住。長年失修,建築物毀損嚴重。1999年初,杭州市政府決定重修胡雪岩故居,總投資5500萬元,居民動遷,專家到場,於是有了一個新的傳奇。
檔案館塵封多年的一沓圖紙,救活了歷史。早年留學義大利回國的杭州籍建築師沈理源,在1920年測繪的胡雪岩故居平面圖和相關圖照,成為當今修復的依據和指南。按圖紙,敲出了被封死的圓洞門,鑿出了被封存的磚雕,挖出了被填平的池塘,撬出了被泥掩的青石板。全面考古發掘,地面都打開。調集文獻資料,梳理歷史疑難。聘請羅哲文、楊鴻勛,郭黛妲3位國內著名文物建築專家為高級顧問。
2001年春節,胡雪岩故居對外開放。專家們一致認為,胡雪岩故居的修復遵循了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原則,拯救了一座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建築,是全國文物建築修復的成功範例,也是展示杭州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
走進當年滿樓脂粉的和樂堂,看著地下一級級台階深下去的地窖。大前年修復時發現這個地下藏金庫,裡面早已空無一物。我想起史料記載,胡雪岩被朝廷革職,將被查抄之際,羅四太太主張將各個姨太太房裡的現款、金條、珠寶等約二三十萬兩銀子,趁天不亮交人帶出去。胡雪岩卻認為此舉有欠光明磊落,不能同意,他對羅四太太說: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站立著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也是一條好漢。有人這樣讚歎胡雪岩的品格和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