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蕉的結果 展開

紅蕉

柳宗元詩作

《紅蕉》是中唐時期的一首五言律詩,作者是柳宗元,《紅蕉》一詩寓著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深深的憂慮,而且是一種被註定為悲劇的預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作品原文


紅蕉
晚英值窮節,綠潤含朱光。
以茲正陽色,窈窕凌清霜。
遠物世所重,旅人心獨傷。
回暉眺林際,槭槭無遺芳。

註釋譯文


【註解】
紅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紅艷。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云:其花“春夏開,至歲寒猶芳。”
晚英:秋冬之花,此指紅蕉。窮節:歲未時節。
綠潤:指紅蕉葉的鮮綠。朱光:指紅蕉花的紅艷。
以茲:憑此用此。正陽:傅玄《述夏賦》:“四月惟夏,運臻正陽。”指農曆的四月。正陽色:指紅蕉至秋冬仍保持春夏時的顏色。
窈窕:(yǎo tiǎo咬挑):美好的樣子。凌:乘,凌駕。清霜:寒霜。
遠物:邊遠地區的事物,此指紅蕉。
旅人:客居在外的人,被流放的人,此詩人自指。
回暉:夕照。
槭槭(qī 妻):擬聲詞,落葉聲。
【譯詩】
紅蕉歲未猶吐芳,綠葉紅花含春光。
憑此春夏鮮艷色,嬌柔美好鬥寒霜。
世人偏重邊遠物,流放之人獨悲傷。
遠眺夕照山林間,落木蕭蕭無遺芳。

作品鑒賞


對於柳宗元的詠物詩,汪森在《韓柳詩選》中評論道:“短章詠物,簡淡高古,都能於古人陳語脫化生新也”。對於《紅蕉》,古人亦多陳語,關鍵在柳宗元如何“脫化”,怎樣“生新”。
宋祁在他的《紅蕉花贊》中,稱頌紅蕉“葉小而花鮮明可喜”,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則對紅蕉的花“端各有一點鮮綠”倍加喜愛。大抵紅蕉後人徑直稱其為“美人蕉”,都是著眼於其花的艷麗動人吧。
“晚英值窮節,綠潤含朱光。”第一聯直寫其花。雖也對其外表予以描寫,但卻更突出其精神。“晚英”,指秋冬之花,王勃曾用來寫梅花,劉禹錫曾用來寫菊花。而將紅蕉也稱之為晚英者,柳宗元當為第一人。又因為紅蕉“春夏開,至歲寒猶芳”,這樣稱呼,也是恰如其分的,這便是“脫化”。
“窮節”是指歲未時節,此時萬花紛謝,百草調零。一個“值”字,便顯出紅蕉精神。然而,這還不是它的全部。“以茲正陽色,窈窕凌清霜”。第二聯才抓住了紅蕉本色。紅蕉不同於菊之清冷,更不同梅之寒瘦,它以春夏盛開的百花仙子之一的面貌,以嬌小美好的風姿,迎寒斗霜,一個“凌”字,將其無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超然灑脫的風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至此,詩人在讀者面前,塑造了一個前無古人的藝術形象,這便是柳宗元的創造,便也是他的“生新”。
詠物詩的理解,最關鍵的是在準確理解詩人所詠之物以後,更能深入把握詩人賦予所詠之物的精神。即在所詠之物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近藤元粹在《柳柳州詩集》中,給《紅蕉》一詩下了四個字的評語,“寓感甚切”。第三聯云:“遠物世所重,旅人心獨傷”。許多人會把注意力放在下句,但詩人將話說得明白,看不出何處有“寓感”。
“遠物”承上,是指紅蕉,但叫“遠物”是因為紅蕉屬熱帶觀賞植物,永州地處亞熱帶地區,故永州可見。柳宗元站在長安和中原的角度,所以將紅蕉視為“遠物”。因為是“遠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會“世所重”。這個“世”是指包括詩人在內的“世之人”。當然,從前兩聯來看,如此看重紅蕉的只能是被貶謫到永州的柳宗元了。
因為說遠物,自然便想到了永州,因為想到永州,便會勾起詩人的無限悲傷。因為說到遠物被人看重,自然便會想到被流放到永州來的自己,早已被統治者遺忘。詩人原本抱有隨時間推移,會被重新起用的期望的,然而看來,希望渺茫。面對紅蕉,感嘆身世,不禁“心獨傷”。同是處於永州,“遠物”和“人”所受待遇是如此天地之別,這便是詩人傷心的原因。
“回暉眺林際,槭槭無遺芳”。詩人將目光轉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葉聲中,看不到一朵鮮花。這本是秋冬之景,在題為《紅蕉》的詩中,將遠處的這一片蕭條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紅蕉,疊放在一起,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如果說群芳已經消失,那麼最後,就該輪到紅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紅蕉,性命也終難保,那麼,無人關照的“旅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原來,《紅蕉》一詩寓著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深深的憂慮,而且是一種被註定為悲劇的預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寓感甚切”四字,是十分確切的。

作者簡介


柳宗元
(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出生於京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公元793年(貞元九年)登進士第,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后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卒於柳州任所。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哲學著作有《天說》、《封建論》等。其作品由劉禹錫保存並編成集。有《柳河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