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崔珏的結果 展開
- 名著小說《西遊記》中人物
- 中國民間信仰神仙之一
- 唐朝詩人
- 《白夜玲瓏》人物
崔珏
名著小說《西遊記》中人物
唐朝詩人崔珏,民間俗稱崔府君,《西遊記》的人物原型。判官位於酆都天子殿中,負責審判來到冥府的幽魂。四大判官為:賞善司:魏徵、罰惡司:鍾馗、查察司:陸之道、陰律司:崔珏。在《西遊記》及各地的傳說中,均有出現。相傳崔判官名珏,乃隋唐年間人。判官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冥府判官。
徠在西遊記的部分版本中特改為"崔珪"。應取杜鵑啼血之意,以影射帝王含冤隕落。
崔珏圖片
西遊記傳說
張紀中版《新西遊記》中的崔珏
廣泰廟又稱判官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鄉廣大門村,是全國唯一一座供奉判官的道教廟觀。
崔珏[名著小說《西遊記》中的人物]
據民間傳聞,遠在公元一千三百多年前,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在為大唐的建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玄武門之變后,登基主政,可由於連年征戰,風餐露宿,積勞成疾,剛步入不惑之年龍體就時有不適感,一次競病入沉痾,昏睡數天,水米不進,眾臣誠慌成恐,唯魏徵知其內情,神態自若,原來魏徵的摯友袁天罡能掐會算,且卦很靈驗,朝野聲望頗高,涇河龍君妒賢嫉能,不氣順,有意刁難於袁讓其難堪,龍王本應是奉玉帝旨意在凡間和風細雨下十三點。它卻故意下成狂風暴雨多達五十點,龍王以卦不靈為由去尋袁天罡鬧事,豈不知自己意氣用事,釀成水患殃及庶民,犯了天條,玉帝得知,便以瀆職之罪降旨問斬,嚇得龍王魂不附體,央求袁天罡高抬貴手,袁天罡指出龍王意氣用事殃及百姓罪責,龍王方心服認罪,袁便點撥龍王尋唐皇方可除災,唐皇知其緣由,答應網開一面。但人曹官魏徵不意中夢斬涇河龍君,龍王死後陰魂不散,又反覆纏住唐皇李世民,使其不得安寧,致其昏厥,久久不醒。魏徵知其內情當眾文武百官著急萬分時,魏徵不怕冒險犯龍顏叫醒了唐皇。蘇醒的唐皇講述了他夢遊地府所見,酷刑森威的地府中,那些不孝不忠,違法亂紀者都分別給予殺頭、割舌、剜眼、下油鍋……等處罰,素有獎罰分明之稱的地府判官崔珏念唐王貞觀之治正在形成氣候,夜不閉戶、道不失遺、治國有方,萬民稱頌,便把天朝生死簿上寫有李世民在位江山一十三年添了兩筆成為三十三年,這讓唐太宗又在執掌的龍位上繼續大幹了二十年,把貞觀之治推向了巔峰,唐太宗為了感激崔珏添壽之福,特敕賜封地建廣泰廟於廣大門。而今判官崔珏神座下有一眼風洞,深不可測,傳說當年唐皇魂魄從此風洞口進入地府之內。
≪白夜玲瓏≫中崔珏
崔珏在滏陽,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十月十日,正與人下棋,幾個持節的黃衣人說,奉玉皇大帝命令,封你為磁州都土地。
崔珏留下《百字銘》遺言:
無道人之短,無誇己之長。
施人切勿吝,受施慎勿忘。
世態非堪恭,惟仁即紀綱。
隱心而後慟,謗議庸何傷?
勿使名過實,守愚勝所藏。
在德不在顯,曖曖而含光。
柔弱身之本,老氏戒剛強。
行藏修大志,悠久業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道亦張。
行行果有短,久久自芬芳。
旋而去世。
西遊記作者吸取了很多民間傳說的故事和人物,在百回本中進行了整合與重構。可見於部分版本中,崔判官被改名為為"崔珪",為地府判官,隸屬於閻王,掌管生死簿,是劇情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崔珪與崔珏字形相近,取"催歸"之音,含杜鵑啼血之意,以古蜀王杜宇的遭遇,影射小說中帝王隕落、江山有變的意思,也有引唐王地府還魂之意。
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開篇改編了蘇武慢·試問禪關([元]馮尊師),當中提到:"誰聽得絕響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
西遊記中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犯了天條,論罪當誅。袁守誠指使龍王求救於唐王,請唐王阻止人曹官魏徵斬龍。龍王依言前來,唐王允諾。次日宣魏徵進宮,與王對弈,試圖阻止魏徵,魏徵卻夢斬老龍。
龍王魂魄給唐王託夢索命,夜裡宮中鬧鬼,遂宣胡敬德(尉遲敬德)、秦叔寶二人守衛宮門,又著魏徵守后宰門。觀音菩薩出現在唐王夢中驅趕老龍,老龍哭哭啼啼向西北而去。唐王心神不寧,"病轉覺重",欲與徐茂公交代後事,"仿蜀主託孤之意"。正在彌留之際,忽而魏徵出現,捎書一封,說好友崔珪在地府做判官,可助唐王還陽。唐王拿了書信,魂靈出竅,在幽冥徘徊,卻遇崔珪主動前來接駕。
崔珪覽信畢,引皇帝過"幽冥地府鬼門關"(遇李建成、李元吉),前往森羅殿,后又將生死簿的一十三改為三十三,為其私添陽壽二十年。閻王又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唐王還魂。朱太尉領太宗游枉死城,從貴道超生,來到渭河邊,被朱太尉丟下水,重回原體,破棺而出。
徠第十一回,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開篇道:"百歲光陰似水流,一生事業等浮漚。昨朝面上桃花色,今日頭邊雪片浮。白蟻陣殘方是幻,子規聲切想回頭。古來陰隲能延壽,善不求憐天自周。"影射了唐王此番大落大起,死又復生,延壽二十年的經歷。
杜鵑在西遊記中反覆出現,是貫穿全書的重要意向之一。古蜀王杜宇曾參與武王伐紂,后因治水患,讓位於鱉靈,自隱居西山。死後化身為鵑鳥,稱為"子規"(杜鵑)。蜀人思念聖王,聞之曰“我望帝魂也”。(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