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至聖先師的結果 展開
- 至聖先師
- 儒家學派創始人
至聖先師
至聖先師
徠至聖先師,漢語詞語,拼音: zhì shèng xiān shī。解釋:至:最。舊時特指孔子。出處: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聯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朝代 | 年代 | 封賜來源 | 封號和謚號 | 封謚原因及意義來源 |
---|---|---|---|---|
東周 |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 魯哀公 | 尼父 | 亦稱“尼甫”,孔子字仲尼,父是敬稱 |
西漢 |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 漢平帝 | 褒成宣尼公 | 漢元帝曾封孔氏二支長孫孔霸為褒成君,日後以褒成君食邑八百戶祀孔子,宣是謚號,“聖善周聞曰宣” |
東漢 | 永元四年(92年) | 漢和帝 | 褒尊侯 | |
北魏 | 太和十六年(492年) | 北魏孝文帝 | 文聖尼父 | 文聖為謚號,“經天緯地曰文”,“揚善賦簡曰聖” |
北周 | 大象二年(580年) | 北周靜帝 | 鄒國公 | 鄒國為東周國名,此為封地 |
隋朝 | 開皇元年(581年) | 隋文帝 | 先師尼父 | 先師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
唐朝 | 武德七年(624年) | 唐高祖 | 先師 | |
唐朝 | 貞觀二年(628年) | 唐太宗 | 先聖 |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
唐朝 | 貞觀十一年(637年) | 唐太宗 | 宣父 | |
唐朝 | 乾封元年(666年) | 唐高宗 | 太師 | |
武周 | 天綬元年(690年) | 武則天 | 隆道公 | |
唐朝 |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 唐玄宗 | 文宣王 | 文宣為謚號,“經天緯地曰文”,“聖善周聞曰宣” |
宋朝 |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 宋真宗 | 玄聖文宣王 |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 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
宋朝 |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 宋真宗 | 至聖文宣王 | 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 |
西夏 | 人慶三年(1146年) | 西夏仁宗 | 文宣帝 | |
元朝 | 大德十一年(1307年) | 元成宗 | 大成至聖文宣王 |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
明朝 | 嘉靖九年(1530年) | 明世宗 | 至聖先師 |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 |
清朝 | 順治二年(1645年) | 清世祖 |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 李若琳提請恢復孔子元朝時的封謚,經禮部商議,最終確定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
清朝 | 順治十四年(1657年) | 清世祖 | 至聖先師 | |
中華民國 |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 國民政府 | 大成至聖先師 |
至:徠最。舊時特指孔子。
《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聯盟睿知,足以有臨也。”《禮記•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偏正 孔子謚號。清·孫承澤《春明夢余錄》卷21:“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邱濬曰:‘此孔子封王之始也。’宋真宗咸平元年,謁文宣王廟,追謚孔子為玄聖文宣王。大中祥符五年,追尊孔子為至聖文宣王,以犯聖祖諱也。元武宗至大元年,加孔子謚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張璁請正祀典,從之。”《國朝祀典說》曰:“孔子之道,王者之道也,特其位非王者之位耳。孔子當時,諸侯有僭竊者,皆口誅而筆伐之。其生也如此。今乃不體其志,而竟加以王乎? 豈善於尊崇者哉! 於是通行天下,改大成至聖文宣王為至聖先師。”△褒義。用於敬稱孔子。
從而孔子被尊崇為神化的至聖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