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鑒錄

后鑒錄

毛奇齡(1623—1716)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

清代《后鑒錄》


作品簡介
清代《后鑒錄》為清初毛奇齡編著。毛奇齡於康熙間入明史館參加編修明史,利用所見材料寫成《后鑒錄》。書中記載了明代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事迹,大抵不出《明史》範圍,然首尾畢具,便於參考。《后鑒錄》共七卷。收錄在《西河合集》。
作者簡介
毛奇齡(1623—1716)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揚鄉里,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為“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清兵入關后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后,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后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干后浦灘。

明代《后鑒錄》


作品簡介
明代《后鑒錄》全書共三卷,卷上為劉六、劉七起義,安化王謀反,劉瑾被誅;卷中為寧王起兵,江彬伏誅,哈密都督反叛;卷下為燕王起兵。以刑科題本的形式記錄了劉瑾、趙鐩、張供等人口供。訂正和彌補上一些史書的錯誤和不足,是研究明史,尤其是為研究明代中葉農民起義提供了原始史料。
作者簡介
謝蕡fén ,字維盛,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市)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歷任禮科給事中。正德辛巳進士,選禮科給事中,敢言事。肅皇帝御極,每虛已求諫。時四川楊文忠在內閣,凡台省上疏,率優詔答之。蕡諫乳媼濫封,因勸上節恩澤、戢內侍。又論救翰林呂柟等,皆蒙聽納。嘉靖三年,大禮議起,永嘉張相孚敬時方為主事,與楊文忠論不合,蕡同諸給舍力爭,詔杖闕下。未幾,又論孚敬、桂萼輩險邪不可用,復奪俸三月。明年,遣使兩廣,途中又上言乞戒在外諸司酷刑,天子為感動,下詔榜諭天下。尋擢太平郡守,未上,卒於途。蕡在言路,號知大體。隆慶改元,錄嘉靖朝言事諸臣,贈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