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鄭氏十七房的結果 展開

鄭氏十七房

鄭氏一支南遷後世居之地

“徠鄭氏十七房”系鄭氏一支南遷後世居之地,現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蟹浦,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現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現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

歷史沿革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系鄭氏一支南遷後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鄭桓公於陝西華縣立“鄭國”為王。五代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鄭氏一族三次舉族南下。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一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今鎮海澥浦一帶)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始祖賁,明貝也 贈登士郎,晉封林郎”,后繁衍成族。現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現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

地理環境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面積6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今留有恆德房、恆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後堂樓房、立房、新房、四份頭、老陸家、大弄、東弄、后新屋、河跟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滌宅大院10餘幢,二層磚木結構。馬頭牆、廂房、石雕、牌坊等,具有一定的特色。廂房與廳堂的構築風格融為一體。群牆外,牆河環城,綠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橋,宅中有街,街中有市。建築具有江南水鄉風格,又兼有宮殿般的布局結構,中軸線、橫軸線極為明顯,經過歷代增擴,建築規模恢宏,工藝精湛,畫梁飛檐,精雕細刻。宅內還保留著還遺留著乾隆年間成親王親筆題詞“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跡。在村民中還保留著清代牌樓石刻“聖旨”匾額。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十七房是個古建築景區,它的建築多以明清建築居多,但不同於烏鎮、西塘等國內同類古鎮的是,它的規模不是個城,不是個鎮,只是一個村落。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十七房的建築除了少數明代建築以外,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包括路沿鄭中央房、東房、西房;廟基頭全盛鄭房;鄭家村三房堂前、大祖堂房、小九房、恆德房、恆祥房、後堂樓房、興房、棧房、源茂房、立房、鼎豐房、當典房、鄭氏宗祠等。經過歷代的增擴,如今的十七房規模恢宏,氣勢磅礴,更為可貴的是,建築的總體結構布局至今仍然保存良好,據相關報道顯示,“十七房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甚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村落之一,對清代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更是繼唐、宋、元、明建築之後,中國封建社會民宅建築的最後一個高潮”。

建築風格


在清代建築中,有一種簡明的組群規律,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組群建築:一個單元或一進庭院。而十七房卻另有組群風格,它以幢(多間組成)為單元組成庭院,從而顯示其雄偉、壯觀的氣魄。它的庭院布局大體分為兩種,一種在縱軸線上先置主要建築,如“前堂”、“中堂”、“後堂”,再在堂的左右兩側安設次要建築相對性的“廂房”,廂房又分成“明軒”和“暗軒”兩種,構成冂形或H形的三合院;有的還在主要建築的前面,再放一座次要的建築,名曰“倒軒”,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稱為“南方的四合院”。這種布局方式,適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制度,便於分清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的明顯區別。三合院、四合院成了十七房民宅的主體組群結構,充分體現一代望族的獨特風采。
俗話說:十七房有三寶,棋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颱風吹不到。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寧波,河邊小橋流水、鴨子戲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十七房建築幢幢相連,有分有合,過廊設亭,屋檐寬大,下雨天往來不沾水。廳門、馬頭牆、明堂、祖堂按等級權力分設。各家自立門戶,有邊門、隔門、柵門、弄門、後門、串堂門,井井有序。廊、巷組合,互通門戶,四通八達。進入內院,如入迷宮,分不清東南西北。規模最大的“後堂樓”是十七房最具代表、最為完整的建築群體,共有八幢大院組成,四大門南北對峙,馬頭牆鱗次櫛比,高低錯落,氣勢恢宏、古樸,西端正大門,不論官員大小,一律停轎下馬,步入百步御路,才可進入內院。
十七房的雕塑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屋角、屋脊、檐下、廊下、柱礎、門上、窗上承重輕的地方,用泥塑雕、木雕、、磚雕,這些雕塑以細膩、精緻著稱;承重大的地方,以石雕為主,雕琢粗獷,線條簡練。門窗裝飾,獨具匠心,考慮非常周密,甚至連小小的窗扦上也刻有人物、花鳥。興房、恆德、後堂樓等很多窗盤、門盤上都刻滿多種花紋圖案。恆德的窗盤特別考究,四周花草,中間人物,有的是仙人,有的是羅漢,十七房人稱它為一百羅漢圖。很多花格欞窗,無一相同花紋。立房的花格窗最有代表性,窗、門中雕著各種各樣的奇異珍果,寄託著五穀豐登,年年有魚(余)的美好願望。
十七房的裝飾色彩,也非常有特色,多以白牆、灰瓦和粟、黑、墨綠、褐、赭等色在梁、架、牛腿、柱、檐、牆壁等處裝飾,形成樸素、自然、雅淡、透麗的格調,物體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十七房的四周小河環繞,又有小漕、小池無數,這些水係數百年來一直保持水清如鏡,他們在主要河道上豎碑立牌,上寫:“禁放牛羊,禁堆雜物”等族規。若族內有人往河裡投扔雜物,要罰犯規的人挨家挨戶分饅頭,或者立著曬太陽示眾,從中可看出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文化底蘊


暮色裝飾的馬頭牆,在旗杆格弄悠長的影子里,揣測遠山的高度;半含春色的古老村落,守望青山綠水的錦繡江南。
浙東一塊文化瑰寶
走進寧波鎮海澥浦鎮“鄭氏十七房”,漫步在明清古居環繞的河邊,推敲一扇扇充滿故事的門窗,徘徊在浙東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之中,讓人如夢如戲、如痴如醉。推開鄭氏的大宅門,身處幽幽長廊,夢回那曾經繁華的古村落,戶戶相對,房房相惜,每一扇門裡都在訴說著鄭氏家族古老而又神秘的過去。鄭氏十七房,這一目前國內保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時期風格的古建築群,汲取時代之精華,已經成為浙東的一塊文化瑰寶。走在十七房古老的江南水鄉特有的石板街上,隨處可見馬頭牆、廂房、石雕、牌坊、石質棋桿格等古建築樣式,其中廂房與廳堂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堪稱鎮海區境內現存的明清建築風格經典之作。
宮廷院落彰顯風采
經典是智慧的結晶,所載為常理常道,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正是一種經典,歷經五千年經久不衰。從《澥浦鄭氏宗譜》陽宅圖上看,十七房其總體布局為“棋盤”形式。宅屋四周環河圍繞,東西、南北大路把全宅分為四大板塊。這種有規律、有次序,繁而不亂的布局,猶如宮廷院落,彰顯皇家風采,層次分明,氣勢十分雄偉。這與鄭氏望族世代為官、官宦人家,儒商發跡的慣有思想和願望是分不開的。十七房一幢挨一幢,緊密相連,有分有合,過廊設亭,屋後設園,屋檐寬闊,可掛燈結綵,置桌設宴,下雨往來,不沾水。廳門大小,馬頭牆高低,明堂的大小、樓房、廂房、石鼓、棋桿等都按等級、權力分設,層次分明,體現了那一時期嚴格按封建禮教辦事的社會面貌。

鄭氏簡史


記載

據民國《鎮海縣誌·壇廟下》載:“黃公祠建在鄭姓屋前河運里”。黃公,名黃恕,治水英雄。黃公祠建於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鄭姓屋前河運里”,即今十七房村路沿鄭。說明1250年前鄭氏已定居澥浦鎮路沿鄭。
又據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始祖靖侯,宋南渡遷居澥浦靈緒鄉,擇山之陽(即今十七房北側的小山崗‘擇山’)塘路沿(即路沿鄭)”。《澥浦鄭氏宗譜·源流考》記載得更為明確:“鄭氏十七房始祖靖侯,卜居靈緒鄉擇山之陽塘路沿,厥後分東、西、中央三房。”這說明如今仍保護良好的東房、西房、中央房是鄭氏十七房的最早的發祥地。又據《鄭氏宗祠碑記》載:“鄭氏祖宋靖侯宗道公,以道一、道二、道三為一世,分東房、西房、中央房。”“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原因是什麼?鄭德容《明·處士東滄公傳》載:“以舊宅不敷居處,乃於舊宅之西北隅,別營新宅,東滄公名鄭銓,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為十七房。”這就是十七房的由來。
《澥浦鄭氏宗譜·陰宅圖》載:“鄭氏始祖靖侯公墓,位於路沿鄭中央房與東房之間的‘金鉤釣月’處”。調查證實,靖侯公墓的位置與記載完全一致。據鄭氏後裔鄭玉琪先生說:“這一座墓是我們世世代代千辛萬苦才保存下來的,公社化時,平整土地,鄭氏世代近百座墳墓都拆光了,唯靖侯公墓沒有拆,如今已作了修繕和保護,成為鄭氏後代祭祀之地。”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至於鄭氏為何在南宋時遷居澥浦路沿鄭,那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宋皇室受金兵四面追擊,岌岌可危。朝廷官僚都有一支龐大的眷屬,為保護他們的子孫後代不遭滅頂之災,紛紛設法把家眷隱居於他鄉,如鎮海境內的包氏、盛氏、方氏、葉氏等上代都是南宋為官的,他們在宋室南渡時都把眾多的家眷安排在鄉村僻壤之地。鄭氏也是南宋為官的一個大族,“卜居擇山之陽的路沿鄭”是歷史的事實。據清光緒二十八年編纂的《鎮北龍山鄭氏宗譜》(龍山原屬澥浦靈緒鄉,與十七房鄭氏同屬,現劃為慈溪市)載:“宋高宗趙構蹕南來定(宋時鎮海縣稱為定海縣)居於此,迄今已歷三十有三世(按一世為25年左右計算,合700多年,剛好是南宋時期)。”
宋高宗為什麼不去住宿定海城裡,而定宿鄭氏民宅呢?《寶慶四明志·宋高宗車駕巡幸》說得非常清楚: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車駕明州,辛末御舟次定海縣,縣為金虜所焚,上惻然曰:“朕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如此。”“戊戌出米七千斛,賜明州居民為虜所焚者”。可見當時定海縣城已成為廢墟,宋高宗無法去定海城裡居住。更何況澥浦在南宋時就建有“行宮”(《四明談助》“西四明外護”1554頁),而且那裡地處澥浦港口(宋時澥浦是浙東重要進出口城鎮),停御舟安全又方便,所以趙構住在鄭宅是必然的。

商幫發跡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文獻史料證明,鎮海鄭氏十七房商人,為寧波幫最早經商家族集團之一。十七房原有建築面積達6萬平方米之多,佔地面積達8萬平方米,由於歲月的變遷,如今仍有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佔地面積6萬餘平方米。有如此大的規模建築群,不是靠做官發財,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經商發跡的,在寧波幫早期商人中,沒有一個商幫氏族集團可與之相比。
據《寧波幫研究》載:“鎮海十七房鄭世昌(1664-1728)承父命外出經商,康熙年間在北京東四大街開設四恆銀號(即恆興、恆利、恆和、恆源),歷久不衰,地位舉足輕重(錢莊、銀號業影響著全國)。直至1900年庚子事變,北京火災(八國聯軍搶掠所致),時任順天府尹的陳夔龍在其《夢蕉亭雜記》寫道:‘市既被毀,爐房失業,京城內外大小錢莊、銀號匯划不靈,大受影響。越日東四牌樓著名錢鋪四恆首先歇業。開設京都已200餘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廣。一旦歇業,關係京城數十萬人財產生計,舉國惶惶。’甚至驚動了慈禧太后,下令撥庫銀100萬兩接濟四恆。”這是寧波商幫萌芽時期的最早商人。
鄭氏十七房
鄭氏十七房
第二位外出經商者為鄭光礽(1707-1780),他在清乾隆初,“精於白圭之術”,“屢能奇中,數致千金。”在這期間,鄭氏外出經商的還有鄭維嘉、鄭德標等人,他們經營有方,“內理瑣屑,外權奇贏,蓄積餘羨,以浸為蛟川(鎮海舊稱)巨室”。鄭德標四子鄭勛、五子鄭熙,鄭德標弟鄭德楹,侄子鄭士旦,也都承長輩之業紛紛出外經商,他們“別營居積,勤慎固練,屢獲倍息”,“越中賢豪長者,咸樂與訂交”。
鄭天治(1760-1868),十七歲時就隨父到岱山,“稟承父訓,籌劃屢中,業日起”,“岱山暨同業者重公行,咸推為領袖。”
從康熙到光緒中期,鄭氏共有6支經商集團,約計40餘人,形成鄭氏一族的龐大商業隊伍。鴉片戰爭以後“五口通商”,上海成為寧波商人最活躍的地方,見識過人的鄭勛,借其積蓄多年的雄厚資本和有利時間,在上海開了寧波幫最早的錢莊業,其業“籌算屢中,屢獲信息,家日隆隆起”。當上海錢莊業興起時,他卻轉到寧波自開錢莊業,不久就成了寧波錢莊業的巨頭。“蓋屹然為甬江砥柱二十年”,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
鄭氏十七房人非常聰明,為保護其巨額資金和宏大的民宅不受侵犯,他們也採取“買官”來保護自己的利益。據《澥浦鄭氏宗譜》載:以捐資公益事業或出錢買官的共有30多人,最大的是二品官銜。這樣有權、有勢,就不怕別人欺侮,所以十七房人數百年來,過著“太平”的生活。

名人輩出

十七房鄭氏為浙東大族、商幫之家,歷代名人輩出,現列出部分近現代名人,以飧讀者。
鄭景豐,1852年在甬創辦全盛源記民信局,設總號於上海,在甬、紹、杭、定等地廣設分局,為國內民信局中最有威望、最有影響的一家。
鄭方正,1916年在滬與奉化鄭源興合辦承余蛋行,以後營業發展,擴為茂昌蛋品公司、茂昌冷藏公司,規模為國內蛋業之首,後任副總經理。
鄭尊法(1849-1970),早年留學日本,1924年在滬集資創辦民生墨水廠,任廠長,為我國民族墨水工業開拓者。1966年民生墨水廠更名為英雄墨水廠。
鄭家駿,1925年出生,1948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1949年赴美國留學,1954年獲化學博士學位。1957年在堪薩斯市中西研究所任高級研究員。1999年在堪薩斯大學任癌症研究院院長,當年退休。已發表論文250篇,獲專利13項,設計及綜合抗癌、抗瘧、抗農害藥物共3000多種,其中米托蓖醌對乳腺癌及白血病有極佳的抑制作用,1973至1983年多次獲研究獎,並被中國大陸、台灣及美國20餘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榮譽教授。
鄭毓明,系鄭家駿之二女,現任美國BP阿莫科全球業務中心新興市場集團副總裁、美英石油公司國際貿易副總裁,該企業在全球500強中名列前茅,近年在四川、太倉等地投資數十億美元;在北侖大榭投資1億美元,設立寧波華東BP液化石油氣有限公司,兼任北京阿英科東方煉油公司總裁。現住美國東部格林維爾。
鄭百平,字祖蔭,1916年出生。抗戰時在重慶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返滬后從事進出口貿易與輕工產品製造。1949年去台灣入復興航業公司,1951年任該公司日本分公司經理,1959年任該公司美國及加拿大西岸代表。1965年任萬利輪船(美國)公司經理。
鄭穎人,1933年出生,早年求讀於澥浦啟緒小學,抗美援朝時參軍,1956年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後分配到軍事工程學院,轉到空軍工程學院,少將軍銜,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屆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防務工程學會常務理事等職。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他長期從事軍事隧道、洞庫的研究,完善了隧道力學理論,發展了岩土的應變空間塑性、多重屈服理論,在軍事地下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並於1996年獲總後“一代名師”稱號。
鄭達甫(1891-1956),本名孝綱,字善綱。家貧少孤,在家鄉小學任教,性喜繪畫,尤擅臨摹。20餘歲時去慈溪一店鋪司帳,旋赴滬,以賣畫為生。初時無人問津,後為一楊姓商人剽竊牟利達20餘年。抗戰期間,鬻畫不易,返鄉以采樵、賣餅為生。解放后,再度赴滬,全國美術家協會征其畫,參加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同時受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其畫別具風格,名“錦灰堆”,畫面展現的多為舊書、殘帖、斷簡、公文、廢契、短柬等,看似雜亂無章,故又名“打翻字紙籮”。鄭逸梅《清娛漫筆》評論說:“達甫把那些東西加以錯綜組織,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燼餘,或似揉皺,充分表演藝術意味,耐人欣賞。”

惠及鄉鄰

徠這大概也是寧波幫所以能獲得好評和得到發展的一大原因。悲天憫人,憐貧恤孤,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出田助祀,捐資興學,睦親諧鄰,修橋鋪路造涼亭,所為種種,幾近十七房的族規。他們尤其重視教育,族辦私塾或小學,不但學費書費全免,他姓的鄉鄰也可同樣享受,此舉堪稱我國早期小範圍的“義務教育”。每遇天災人禍,十七房總能伸出援手,不但開倉賑災,施粥救飢,還成立“敦族會”、“合鄉普善會”,為無力安葬死去的族人或鄉鄰免費提供棺材並安葬。十七房的各種義舉善行,往往以一定的組織和基金會的形式出現,通過出資和捐田,動用的僅是其中的租息,這樣善舉就可以“黃澤不竭,老子仍有”了。十七房有良好的口碑,一些他姓淑女皆以嫁給十七房人為榮為安。
如果把“鄭氏十七房”與“胡雪岩故居”作比較,我以為,十七房的建築面積是胡雪岩故居的好幾倍,然胡雪岩故居之豪華達到登峰造極,且耐看耐游,此為十七房所不及。胡雪岩故居僅為一家之居,且只享用短短數年,就被迫易主改姓,而十七房歷時七百餘年,最多時聚居近千家鄭氏後裔,直到近年對外開放搬遷為止。

交通信息


公交
1. 鎮海方向:374路至鄭家十七房站村站下,步行5分鐘至景區;375路至路沿鄭站下,步行5分鐘至景區。
2. 寧波方向:370路至澥浦匯源市場站下,三輪車至景區;342路至鄭氏十七房景區停車場站下。
自駕車
1. 北侖出發:過招寶山大橋-往鎮海駱駝方向開,329國道與鎮駱路交叉口,往澥浦方向開大約10公里左右,澥浦鎮政府(能看到景區標識),向右拐向前開200米左右到鄭氏十七房景區。
2. 寧波(江東)出發:過常洪隧道-走329國道往慈溪方向,到澥浦鎮政府右拐(有景區標識),往南開300米左右到鄭氏十七房景區。
3. 寧波(江北)出發:走人民路到底,過環城北路到寧鎮駱交叉口,走329國道往慈溪方向,到澥浦鎮政府右拐(有景區標識),往南開300米左右到鄭氏十七房景區。
4. 鎮海出發:走鎮駱路,到了329國道與鎮駱路交叉口,往澥浦方向開大約10公里左右,到澥浦鎮政府(能看到景區標識),向右拐向前開200米左右到鄭氏十七房景區。
5. 杭州方向:杭甬高速到寧波繞城高速保國寺出口下,路過鎮海區駱駝街道,上329國道北行6-7公里,至澥浦鎮十七房村。
6. 上海湖州方向:經過杭州灣大橋,至慈溪上329國道,南行至鎮海澥浦鎮,往南3公里,至澥浦鎮十七房村。

實用信息


門票信息
①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1.2-1.5米購兒童票30元
②老人60周歲以上持身份證或老年證購票30元,不需要,現在有身份證的話就可以免費進
③70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現役軍人憑有效證件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