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縣

蓋縣

蓋縣(GaiXian) 遼寧省營口市轄縣,多種經營農業縣。位於遼東半島西北部。面積3053平方公里,人口85萬。縣府駐蓋州鎮。西漢時置平郭縣,金設蓋州,因名蓋平。明代設蓋州衛,清康熙三年(1664)改縣。1965年改稱蓋縣。

縣境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綿羊頂子山、步雲山海拔超千米;中部是淺丘緩崗,海拔不到200米;西部沿海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海岸線長60餘公里。大清河、熊岳河、碧流河等流貫。蓋縣地處暖溫帶北緣,日均溫10℃以上積溫超過3400℃,1月均溫-8.6℃,7月24.9℃,年降水量693毫米,自然條件利於多種經營。經濟作物以蘋果最著名,集中熊岳附近。還出產有棉花、柞蠶、煙葉和糧食。西海岸灘寬水淺,便於曬鹽。素有“東產柞蠶,西產魚鹽,南產蘋果,北產棉花”之稱。哈大鐵路和理(輝)大(連)公路縱貫南北,陸運以蓋州和熊岳為中心,海運可利用鮁魚圈港。蓋州鎮上帝廟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與九寨石棚山的大石棚均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熊岳附近有溫泉、仙人島烽火台和望兒山等名勝。鎮內有遼寧省果樹科學研究所。

雪帽山位於蓋州市九寨鎮,山峻林密,古樸原始,風光秀麗。山上土質肥沃,植被豐富,生長著幾十個種類、近千畝的闊葉林,以及上百種中草藥和山野菜。一年四季花開不斷。這裡還生活著幾十種野生動物,隨時可見松鼠、山雞跳躍山間,野鹿、狍子、獾、狐等穿行林中。整個雪帽山如同一個天然的野生動植物園。

春秋齊國蓋(蓋)邑,漢置蓋縣,北齊廢。在今山東省沂源縣。

歷史沿革


蓋州市古稱辰州,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就是商賈雲集的遼東重鎮。清代中葉,成為東北的“財貨通衢”,“名聞八閩,聲達三江”。
戰國時期,燕國開拓遼河流棧,蓋縣屬遼東郡
秦統一六國后仍屬遼東郡。
西漢、魏晉時期,於蓋縣北設文縣(今大石橋市的湯池),南設平郭縣(今熊岳城),統歸遼東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前秦後燕,屬平州的平郭縣。公元407年北燕建立后,蓋縣一度被高句麗割據,並築建安城(今青石嶺的高麗城),置建安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於建安城設置建安州都督府。
遼於建安城置辰州,故蓋縣有古辰州之稱。
金代改辰州為蓋州。元代置該蓋州路,治所仍設在建安城。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把熊岳、湯池二縣併入建安縣。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建安縣併入蓋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廢元代州為衛,改蓋州為蓋州衛。翌年改築新城(今蓋縣縣城)。
清康熙三年(1664年)置蓋平縣,隸屬奉天府。
中華民國成立后,蓋縣繼稱蓋平縣,屬奉天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寇侵佔期間,仍屬奉天省蓋平縣。
1945年“九·三”勝利后,成立蓋平縣人民政府,屬遼南行政公署管轄。
1946年6月,遼南行署曾於萬福庄增設萬福縣。1946年冬至1947年春,蓋縣一度為國民黨所佔領。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收復蓋縣。
1948年十月撤銷萬復縣併入蓋縣,屬遼東省管轄。
1954年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蓋縣屬遼寧省。後為營口市轄縣。
1992年撤銷蓋縣,設立蓋州市。

行政區劃


蓋州市轄6個街道、21個鎮:古樓街道、西城街道、東城街道、太陽升街道、團山街道、西海街道、高屯鎮沙崗鎮、九壟地鎮、九寨鎮、萬福鎮、卧龍泉鎮、青石嶺鎮、暖泉鎮、歸州鎮、榜式堡鎮、團甸鎮、雙台鎮、楊運鎮、徐屯鎮、什字街鎮、礦洞溝鎮、陳屯鎮、梁屯鎮、小石棚鄉、果園鄉、二台鄉。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蓋州地貌特徵為“六山三水一分田”,屬遼南丘陵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和東南部為高山和丘陵,西部和北部為平原。

氣候特點

氣候溫和宜人,全境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降水量636.3㎜,無霜期189天,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寒暑適中,溫和宜人。

自然資源

蓋州自然資源豐富。有黃金、花崗岩、大理石、瑩石、硅石、白雲石、色晶石、耐火土、鐵、磷等20多種礦藏。其中黃金儲量達100噸,已投入生產的卧龍泉礦年產黃金近萬兩。花崗岩儲量達12億立方米,當年北京修建人民大會堂時就曾採用過這裡的花崗岩石料。蓋州淡水資源豐富,玉石洞、石門水庫蓄水達上億立方,蓋州有50多公裏海岸線,灘塗5.6萬畝,淺海20萬畝。人工養殖開發潛力很大。年產魚、蝦、蟹、貝等海產品10萬噸。蓋州是國家海蜇出口基地,海蜇產量居全國之首,出口量佔全省60%。淺海灘塗養殖開發達到18萬畝。

經濟


蓋州農產品資源豐富,農、林、牧、副、漁各業興旺發達,素有“北方大農業縮影”之稱。初步形成了水果、水產、畜牧、白色農業四大主導產業。蓋州絨山羊被譽為“國寶”,海蜇產量居全國之首。現已被國家確定為農業產業化示範縣、無公害水果示範縣、秸稈養羊示範縣,是全國重要的優質果品生產和出口基地、海蜇生產和出口基地、絨山羊生產基地。蓋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比較齊全,已形成機械、輕紡、冶金、化工、建材、造紙、黃金生產等工業體系。鄉鎮企業逐步壯大,民營經濟成為主體。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已有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荷蘭和港澳台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蓋州投資合作。太陽升、西海、沙崗、榜式堡工業園區初具規模。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礦產開發方興未艾。 蓋州旅遊資源豐富奇彩。境內古迹眾多,景觀迷人。已初步形成“一城一泉三山三海”觀光旅遊格局。國家級文物遠古石棚、明朝玄真觀雖歷經滄桑,仍風韻猶存。赤山、青龍山、雪帽山景色秀麗,引人入勝。白沙灣仙人島、北海浪緩沙細,風光怡人,是觀光、旅遊、度假的佳地。蓋州公共設施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交通網路四通八達,郵電通訊高效便捷,水電充足,廣播電視、醫療保健、餐飲娛樂一應俱全,為中外客商提供良好的服務。

交通


蓋州市地處大連、鮁魚圈、營口三港腹地,獨具一市連三港的水路之便,海岸線長達45公里,營口市鮁魚圈經濟開發區及鮁魚圈港坐落在懷抱之中;哈大公路、中長鐵路、沈大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庄林公路、蓋旺公路、蓋瑗公路橫貫東西;各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灣陸交通便捷,物流順暢。沙崗站站址在遼寧省蓋州市沙崗鎮,郵政編碼 115211 。建於 1908 年。離鮁魚圈港站 12 公里,隸屬瀋陽鐵路局大連鐵道有限責任公司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風景名勝


慈航寺

慈航寺位於美麗的蓋州市東北四公里,東城管理區虎鬥馬峪村境內。

蓋州鐘鼓樓

營口蓋州鐘鼓樓位於營口市蓋州市,位於蓋州市中心偏南,建於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蓋州上帝廟

本名玄貞觀,又稱玄帝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清以來幾次修繕。

青龍山旅遊區

青龍山旅遊區位於蓋州市陳屯鎮,是著名的避暑勝地。青龍山總面積不大,但山上蒼松翠柏,奇岩怪石,山花野果,鳥翔鹿鳴,恰似一個天然形成的碩大盆景,秀外而慧中。山上著名的景點有迎客松、泉半嶺、連理枝、二龍松、將軍石、喇嘛洞、龍王廟、望海寺等。

歸州白沙灣

歸州白沙灣是一個在綠樹掩映之下的海濱浴場,人稱“東北第一灘”。歸州以盛產大桃和水產品而聞名,在首屆白沙灣鮮桃品評會上,一個單體重1040克的大桃成為白沙灣大桃之最,並被選入上海吉尼斯紀錄。白沙灣的水產非常豐富,深受旅遊者的喜愛。

煙筒山城

煙筒山城位於蓋州市東南二十里的煙筒山西側獨峰下的半山巔平坦處。有古城牆、古井、廟址、石刻等遺跡。是明萬曆十一年建築,有外城、內城、中心城三級土城,此道石築城牆是依山設險的屏障,是一個軍事用城。

赤山

赤山位於蓋州市羅屯鄉境內,五峰插日,赤紅如火,因而得名。赤山景點自然豁達,可概括為"一塔二寺三面城,五峰六洞七潭清,四驚八奇天下絕,九十景點各妙名"。

仙人島森林公園

位於月牙灣南部的蓋州市九壠地鎮境內,該旅遊區擁有5000畝海防林,每到春季,槐花飄香,泌人心肺,林中漫步,心曠神怡。

雪帽山

雪帽山為“遼南名山”,位於營口蓋州市九寨鎮東南部,海拔879.8米。由谷口入山,山勢雄偉多姿,處處引人入勝。東有俊俏岩石,狀似猿猴,名為猴石,猴石雄踞于山崖上,有拔地探天之勢。

自然災害


1981年7月27日9時起 ,營口地區普遍降雨,蓋州市(蓋縣)東南部山區降雨強度特大,形成特大暴雨區。至28日2時,熊岳河最大流量為2200秒立方米,是歷年最高記錄。熊岳河、碧流河上游山區,山洪暴發,滑坡竟達6390多處。熊岳河下遊河水漫溢成災。蓋州市有21個場鄉(社)、1個鎮、86個村(生產大隊)、421個村民組(生產隊)受災,其中重災鄉(社)9個,重災村(大隊)55個,村民組291個。災害最嚴重是楊運、楊屯2個鄉。這次洪水災害共死亡323人,受傷633人,其中重傷110人,沖走社員房屋724戶,2992間,倒塌房屋576戶,155 4間,水淹房屋6350戶,2.3萬間,沖走牲畜2749頭,沖毀土地2.93萬畝,水淹土地3.21萬畝,沖毀果樹14萬棵,沖走樹木315萬多株,沖毀公路56公里,橋樑41座,涵洞130處,有60個村中斷交通,58個大隊電話中斷,沖毀高低壓電柱2520根,沖毀村(大隊)辦公室(部)四處,村民組辦公室(小隊部)59處,沖走糧食125.3萬公斤,沖走拖拉機12台,汽車1台,大車 100台,沖走槍支35支,沖毀梯田6860畝,沖毀河堤340多公里,機電井234眼,滴灌工程10 處,渠道12.7公里,攔河工程4處,提水站19座,塘壩13座,水庫的溢洪道2座,沖毀社辦工廠11個,商店3處。此外,在熊岳河兩岸的市屬企業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整個災 區的經濟損失約達6444萬元之多。在嚴重的洪災面前,災區的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以及駐軍指戰員,臨危不懼、奮不顧身,英勇頑強的同洪水做鬥爭。楊運鄉黨委和管委會,在山洪暴發之前作了大量的防洪工作。7月27日晚9時,鄉(公社)黨委副書記、鄉長(管委會主任)劉振遠,在洪水到來之際,不顧自己家房屋財產和家屬生命安全,隻身一人趕到八道河村(大隊),同村幹部一起搶救沿河群眾脫離險境,先後動員和搶救了50多名群眾。林場村(大隊)八隊隊長劉長遠,看到洪水到來,立即跑出家門,動員群眾轉移,當他喊到最後一家時,不幸被山洪沖走,壯烈犧牲。楊屯鄉(公社)黨委副書記、鄉長(管委會主任)劉家勇,在山洪到來時,挨門逐房動員馬屯村二組村民轉移,又用電話詢問各村災情, 安排抗洪救災工作。電話突然中斷,他抱著電話機順著線路爬山涉水四五里路,終於接通了電話,向縣裡報告了災情。蘇子峪村(大隊)黨支部副書記、村長(大隊)張成喜,看到從上游衝下來的被淹群眾,不顧個人安危,跳進五六米深的洪水中救人,在他的帶領下,2名小學教師,2名民兵和休假大學生李維軍也跳下水搶救,共救24名遇難群眾,張成喜救出9人。模範飼養員焦德昌,為了保護集體財產搶救出十幾匹牲口,被山洪沖走,光榮犧牲。駐楊運鄉(公社)南岔大隊的沈空3950部隊84分隊全體指戰員,組成兩個搶救組,搶救出57名群眾,並騰出宿舍安置災民。為了解決災民的吃糧問題,指戰員們由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二餐。在抗洪救災中,捨己為人的共產主義風格得到了發揚。地處熊岳河下游的鮁魚圈鄉(公社)出動了100多條漁船,打撈衝下來的房木,由黨委書記帶隊,裝運16輛汽車送還災區。災情發生后,各級黨政軍領導奔赴災區,慰問群眾,組織生產自救,重建家園。7月28日上午,中共營口市委、營口市人大常委會、營口市政府、營口軍分區領導,蓋州市(蓋縣)黨政 領導以及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立即奔赴災區,查看災情,安撫災民,同社隊幹部一起開展搶險救災工作。28 日下午,營口市委、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各部門、各單位立即行動起來,搞好防汛和抗洪救災工作,並提出具體要求。駐軍部隊指導員聞訊后也迅速赴重災區,奮不顧身,搶救群眾的生命財產。駐大石橋部隊首長於7月29日上午徒步30多華里,趟過兩條河,翻過三道 嶺,到重災社隊視察災情,組織救災。7月29日,中共遼寧省委常委、副省長王光中帶領省有關部門負責同志趕到災區,向災區廣大幹部和群眾表示親切慰問,並同市、縣領導一起分析災情,研究救災措施。省軍區的領導也趕到災區進行慰問。8月1日,市委、市政府向災區發出了慰問信,並由市委、市人大 、市政府 、市政協組成慰問團,到災 區進行慰問。本溪市、阜新市、鞍山市和海城縣發來了慰問電。海城盤山大窪、營口市各縣區的領導親自趕赴災區,攜帶物資慰問災民。駐軍和各地共支援災區物資有:糧食12.41萬公斤,糧票699斤,蔬菜4.4萬公斤,軍衣1361件,還有木杆、毯子等。8月2—5日,省救災慰問團營口分團到蓋州市災區慰問災民。慰問團總團長、省長陳璞如和營口分團團長趙奇,在蓋州市聽取了市委、市(縣)委關於抗洪搶險和救災情況的彙報,並在張旗、李冀、張延傑等領導陪同下,深入災區了解災情,勉勵大家要振作精神,團結一致克服困難,搞好生產自救,重建家園。7月31日,營口市政府成立了救災辦公室,具體處理日常救災工作。市政府撥出救災款15萬元,省政府下撥救災款300萬元,撥恢復水利工程費120萬元,木材70立米,水泥500噸。市政府撥給災區糧食15萬公斤,餅乾5200公斤,蓋州市(縣)也撥了一部分救災糧,保證重災戶兩個月的用糧。市政府發動市直各部門和全市職工捐獻衣物共207395件。捐獻棉衣、棉被 7900件,及時發給災民。對楊運鄉、楊屯鄉就地重建家園十分困難的490戶,有領導、有計劃地遷移到縣內太陽升、團山等14個較富裕的鄉鎮(公社)。市、縣和駐軍組成12個醫療隊和防疫隊,共105人,分別到楊運、楊屯、什字街鄉(公社)搶救受災群眾。並走訪20 00多戶,診治傷病員7000餘人次,及時做好災區的醫療和防疫工作。保證了災區群眾有衣 穿、有飯吃、有房住和就醫問題。積極搶修“三線一路”和水利工程。營口市交通局一方面組織45台客車,運送被大雨截住在大石橋和蓋縣旅客2.55萬人,一方面每天出動17台推土機,600名民工搶修道路,到8月6日,通往各鄉(公社)的客車正常運行。市、縣電業部門組織6個搶修隊,搶修高壓線路,到9月 2日全部送電。市、縣郵電局和廣播事業局及時組織力量搶修電話線路和廣播線路。市水利局兩次派技術幹部共25人,到災區進行水毀工程調查和編製治理水毀規劃。組織災區群眾搞好生產自救,迅速恢復生產。蓋州市清除淤砂1467公頃,搶種各種秋菜530 多公頃。重新修訂春定的包產指標,鞏固聯產計酬的生產責任制。抓好多種經營和村民家庭副業,增加個人收入。實行分口包干幫助災區恢復社隊企業、商店、學校等公用事業。8月29日,蓋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了抗洪搶險救災表獎大會,表獎了搶險救災先進單位64個 ,其中授予模範黨支部4個,模範民兵連2個,團支部1個,記大功集體7個和記功先進集體50個;授予榮譽稱號的先進個人305人;9月19日,營口市委、市政府召開抗洪搶險救災表獎大會 ,受到嘉獎的有35個先進集體,58個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