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墓
湖北石首范蠡墓:
范蠡墓在縣城東南15公里。《安徽通志》載:“越大夫范蠡墓在老子故里渦陽東南范蠡村”,舊時湖水環繞,墓浮其中,高若土山。上建廟宇,內塑西施像,並有松柏密林覆照,壯觀異常。史載: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齊、魯、后商,晚年定居於此。范蠡、西施死後就合葬於此。
范蠡墓在石首桃花山還是在華容縣城?
范蠡又名陶朱公,楚國人,早年經知心好友文種向越王推薦,任越國上將軍兼宰相之職。後來他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成為春秋末年的一介名士。勾踐稱霸后,范蠡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勸說文種歸隱山林,文種卻不以為然(後來果然被越王所殺)。於是范蠡便悄然離開朝廷,用船載著美人西施,泛遊五湖四海去了。
關於范蠡的壽終之地,晉代王隱《晉書 地道記》中記載:“陶朱冢(范蠡墓)在華容縣,樹碑雲越之范蠡也。”《史記 集解》中亦有“陶朱公冢在南郡華容縣西”的註釋。歷來省志、府志、縣誌等均有關於“陶朱公(范蠡)冢在華容縣西”的記敘。如康熙二十三年版《湖廣通志》記載:“春秋越人霸,越復,(范蠡)作四湖游,寓赤山,其湖曰蠡湖(系洞庭湖湖汊,今常德市境內)。”又云:“范蠡墓,在華容縣西。”清朝《湖北通志》載:“陶朱公冢在華容縣西,有碑雲,是越之范蠡。”清朝《漢唐地理書抄》云:“華容縣西有陶朱公冢。。。。。。”據此看來,“華容縣西”實為范蠡壽終之處。
華容縣城西在歷史上確有一座被稱“范蠡墓”的石墓。1958年所編《湖南省志 文物志》上說:“(范蠡墓)現屬華容護城鄉,尚完好。”1992年編《華容縣誌》說:“范蠡墓位於縣城西半裡外田家湖邊。1957年前,該墓石墓墓體及石雕翁仲、靈獸群像猶存。文化大革命中墓地被毀,先墾為田,后闢為街。”現華容人慾重修范蠡墓。華容人一直認為,古籍中雲范蠡墓在“華容縣西”即當地的“華容縣城以西”,曾有實體為證(原屬護城鄉,今屬城關鎮)。
真是無巧不成書。在石首桃花山鎮鹿角頭峰山腰亦有一座“范蠡墓”,山下還建有范蠡廟。石首人認為,古籍雲“華容縣西”非當時“縣城西側”之義,而是古華容縣“縣境西部”之意。據考,今日之石首,加上今華容北部和監利境域,統為古華容縣地。石首桃花山鹿角峰,正在當時所指的“華容縣西”,即地處縣境西部。因此范蠡墓當在今石首桃花山,而非現華容縣城關鎮。
石首人認為,范蠡壽終桃花山理由有三:
第一,有史可查。自石首建縣之時起,歷代省志、府志、縣誌中都載有石首桃花山有范蠡墓的史實,並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憑弔遊覽,同時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如北宋陳師道《范蠡墓》詠道:“千篇奏牘漫多知,百戰收功未出奇。名下難居身可辱,卻將湖海換西施。”
第二,有跡可考。桃花山范蠡墓的石碑,解放后尚存,1958年被毀。范蠡廟在歷史上亦是屢毀屢建,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華容人)曾為石首范蠡廟寫過廟文。范蠡飲馬池,至今仍存有遺跡。
第三,有口皆碑。有關范蠡的故事傳說自古以來在桃花山民間廣為流傳,婦孺皆知。如范蠡經商致富、范蠡燒窯養馬等。
另外有人認為,范蠡墓既不在石首桃花山,也不在華容城關鎮。理由是據古籍《國語》云:“勾踐滅吳,及至五湖。范蠡辭於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國也。遂乘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也。”這就是說,范蠡歸隱之後,就在這個世界上銷聲匿跡了。
地處長江中游和楚文化核心區域的石首,地方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研究和探尋石首三大歷史文化之謎,對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和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建設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據1992年出版的《華容縣誌》記載,1957年前,縣城西半裡外田家湖邊的范蠡石墓及石雕翁仲、靈曾群像猶存。民國4年曾維修並刊碑。1958年《湖南省志·文物志》也說:“(范蠡墓)現屬華容護城鄉,尚完好。”“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毀,先墾為田,后建為街。華容縣城關鎮將該墓址所改建的街道命名范蠡巷。
關於范蠡墓在華容的記載還有明萬曆《華容縣誌》:“出城門而西,有田家湖,方十餘里,有官渡通安鄉,今廢。有范西戎墓。舊志:城西田家湖上,有范蠡墓。《水經·酈注》:‘夏水歷范西戎墓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陶朱冢在華容縣。樹碑云:是越之范蠡。’碑是永嘉二年立,觀其所述,最為究述,似親歷其地。故違眾說,從而立之。晉《太原地記》、盛弘之《荊州記》、劉澄之記,並言在華容之西南。”《洞庭湖志》對此也有記載:(范蠡墓)舊傳在華容縣西南湖濱。及考《水經注》:夏水(指華容河,曾由麻里泗經花子墳、縣河口入湖)入華容經范西戎之墓南。而郭仲產亦云:“縣東十里,碑題‘故西戎范君之墓’碑文剝落,范西戎不詳其人,稱蠡是其先也。後世多不察,不獨有其墓,並有蠡湖、釣洲以附會之,且多稱范蠡為華容人。致祀諸鄉賢,謂非王隱諸人記載失實之貽誤也歟。”該志又載:蠡湖:一名赤沙湖(在華容縣、南縣一帶,為古洞庭湖一部分)。昔范蠡曾乘舟於此。釣洲:昔范蠡嘗釣於此洲,刻石記焉。有一陂,中有范蠡石床、石硯、鈷釒莽。范蠡宅,在湖中,多桑薴;花果有海杏,大如拳。按:范蠡,《史記》稱其泛舟五湖。五湖,太湖也。或曰洞庭舊名太湖。嘗有游洞庭之事。
范蠡會不會來華容呢?《辭海》稱:“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縣)人。越大夫。越為吳所敗時曾赴吳為質二年。回越后助越王勾踐刻苦圖強,滅亡吳國。后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據史書介紹,范蠡功成身隱,怕越王殺他,“乃乘扁舟於江湖,變名易姓”(《史記》),遠走他鄉,三次搬家。以後他的第二個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抓了,他多次通過關係找楚王斡旋。華容屬楚國腹地,是楚王的狩獵區,此時楚國已在華容縣城建了國王的行宮章華台,范蠡有可能來此找楚王的近臣說情。且華容為魚米桑薴之鄉,水陸兩便,范蠡來此做生意並死後葬於此是很有可能的。要不,史志有必要說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