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檔案證史書系
清宮檔案證史書系
《清宮檔案證史書系》是2014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中青人出版物發行有限公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胡忠良、鄧玉娜。
大清王朝,興衰昌亡;成敗得失,以古見今。十二帝君,鐵馬金戈;功過是非,昭前警后。
清史專家傾力打造,清宮檔案破謎釋疑!經典話題出人意料,文獻資料證史解誤!
《清宮檔案證史書系(共12冊)》有別於帝王的個人傳記或現在流行的歷史教科書,力圖集學術研究、成果轉換、文化普及、傳統文化教育諸功能於一體。本書系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編纂。
乾隆王朝
道光王朝
宣統王朝
天命王朝
同治王朝
雍正王朝
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嘉靖王朝
奕詝何以能繼承皇位
在道光皇帝的諸多皇子中,奕詝並非是長子,也並不是最優秀的,而且據野史記載,他還是一個跛子,但道光皇帝偏偏就有個性,最終選擇奕詝成為皇位繼承人,而不是選擇其他的皇子,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69歲的道光帝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把治國的重任交給了自己還不滿19歲的第四子——奕詝,這就是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咸豐皇帝。
在清宮檔案史料咸豐朝《清實錄》卷一中,記錄了這次皇權交接的場景: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圓明園慎德堂,年屆七旬、本就有病的道光帝因為一個月來操辦孝和睿皇太后的喪事而病危,趁著腦子還算清醒,他趕緊下詔宣見皇四子奕詝,同時接受召見的還有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內務府大臣文慶。諸人到齊之後,道光帝當場宣布硃諭,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命諸臣同心輔政,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緊接著,道光帝又親賜御用冠服朝珠,替奕詝戴上。奕詝推辭再三,而道光帝的態度也愈益堅決,立即宣布遺詔,命奕詝即皇帝位,以嗣大統。
這一場景在道光朝《清實錄》卷四七六也有記載。與前面記載稍有不同的是,道光皇帝在召見奕詝和諸位大臣併當眾開啟立儲匣后,除了有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的硃諭外,還有封皇六子奕新為親王的硃諭,以及一份特諭。特諭稱:多了一份封奕新為親王的硃諭以及特諭中“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那句話,道光帝與咸豐帝進行皇位交接時的氣氛變得馬上不一樣了。那麼,道光皇帝臨終時都留下了哪些遺詔?有沒有封奕新為親王的硃諭以及上面的特諭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了解一下清朝的立儲制度。
在歷代漢族王朝中,挑選皇位繼承人遵循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為了能夠選出優秀的人來維護統治,清王朝在立儲上講求的則是“立賢”。這誠然使得皇子們在言行上努力要求自己,向仁君的目標靠近,但不可避免地也造成了手足相殘,兄弟仇殺。雍正帝即位后,鑒於自己在爭奪帝位中的教訓,創建了秘密立儲制度:皇帝選擇好繼承人之後,將立儲諭旨密封於匣中,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皇帝死後,由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等當眾打開匣子,按諭旨規定宣布皇位繼承人。乾隆朝之後,這種制度作為立儲制度被固定下來。
比較幸運的是,經歷了近代以來那麼多的戰火和劫難,道光皇帝的這個立儲匣至今仍然較好地保存了下來,現藏於北京故宮第一歷史檔案館,這是唯一保存至今的一組有關秘密立儲的珍貴實物。匣中共有諭旨四份。其中立儲諭旨一份,在一張9.5×21.6厘米的四扣摺紙上用硃筆以滿漢兩種文字寫著“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又以漢文寫著“皇六子奕新封為親王”。立儲諭旨用深淺稍有區別的黃紙分兩層包封。內層的包封紙上背面以硃筆寫著“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並有道光皇帝的簽名。外層的包封紙上寫有滿文“萬年”,也有道光帝的簽名。可以看出,道光帝立儲的時間是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也就是道光帝去世前四年。在親書立儲諭旨的同時,道光帝還書寫了兩份遺諭,交代了他死後應辦的事項。一份用10×22.2厘米九扣摺紙,硃筆書寫,末段書有“寢宮合符匣內手書與此同”字樣,用黃紙包封,朱書“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公同手啟”字樣,並貼有封條,上有道光帝簽名和用滿文寫的“封”字。
P2-5(《咸豐王朝》)
人是歷史的產物,探究歷史真相,打開塵封記憶,獲取智慧源泉,是人類天然的本能。但歷史從來都是時代的產物,它的豐富、鮮活,光怪陸離,千人千面,就後人評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謂常理常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地位卓絕,影響至深,一直是學術界和世人關注的焦點。不過,由於種種原因,時下坊間關於清代歷史的著作雖然汗牛充棟,但任意發揮、影射曲解、以訛傳訛的現象,卻比比皆是,讓人觸目驚心。如何吸收和借鑒國內外清史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學術研究的立場和可靠的文獻資料記載為依據,廓清世間種種不實傳聞、戲說,還原歷史的本色,並轉化為易於被社會各界接受的知識,是歷史學研究者不容推辭的責任和義務。《清宮檔案證史書系》就是這一嘗試的產物。
本書系有別於帝王的個人傳記或現在流行的歷史教科書,力圖集學術研究、成果轉換、文化普及、傳統文化教育諸功能於一體。全書系分為十二冊,按照清王朝近三百年由盛而衰的歷史軌跡,以清朝十二帝為主軸,以各個朝代的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通過對清宮檔案資料的系統挖掘,力爭較為全面地揭示出有清一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真實的歷史還原於大眾。
檔案是了解歷史真相最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流傳至今的清代檔案浩如煙海、卷帙浩繁,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清代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文化、民族、宗教、宮廷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成為我們今天了解清代歷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本書系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忠於原始史料記載,將檔案資料作為歷史敘述的基點、重點和亮點。通過檔案資料的搜尋、排查、分析、佐證及揭秘等相關過程,力圖以檔案證史,以檔案明史,以檔案補史。各個分冊的專家學者在寫作的過程中,根據原始檔案資料,揀選清代十二朝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由此確定每一分冊的話題。各分冊作者在對檔案資料的尋找、翻查、分析、佐證中,對各個話題進行挖掘與分析,得出結論,還歷史以真實面目。在對檔案資料的處理和寫作上,突出了原創性、學術性及知識性。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清代檔案價值的局限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同樣非常注重各種材料的參照對比、考異辨析,以陳述歷史真實為第一要務。
在中國青年出版總社韓亞君副總編輯精心策劃、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中青人分社林棟總編輯組織落實下,十幾位歷史學青年學者與中青人幾位年輕編輯通力合作,經過將近兩年的努力,完成了本書系的撰稿和編輯加工工作。我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努力,在客觀論述清代歷史演化的背景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汲取歷史智慧,但能否如願,還有賴於讀者諸君的評判。
徐兆仁(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
2008年4月8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