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華

明末清初文學家

趙雪華,明末清初文學家余懷(1616年-1696年)所著《板橋雜記》中記載的人物。約活動於南明弘光至清順治(1644-1661)前後。

作者簡介


余懷(1616-1696),字澹心,又字天懷,號廣霞山人、寒鐵道人等,晚號曼翁。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生於金陵,祖籍莆田。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二十日余懷去世,晚年自號鬘持老人。享年八十一,葬於桃花鄔。晚年退隱吳門,漫遊支硎、靈岩之間,征歌選曲,與杜浚、白夢鼎齊名,時稱“余、杜、白”。他認為:“十年舊夢,依約揚州。一片歡場,鞠為茂草。紅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聞也;洞房綺流,湘簾綉幕,不可得而見也;名花瑤草,錦瑟犀毗,不可得而賞也。間亦過之,蒿藜滿眼,樓館劫灰,美人塵土,盛衰感慨,豈復有過此者乎!”於是有了如此繁華淪落的深沉感喟。

人物簡介


趙雪華,約活動於南明弘光至清順治(1644--1661)前後。順治初,為清兵擄掠至沐水旗,有題山東郯城縣之李家莊,旗亭壁間題三絕句傳世,末書云:“吳中羈婦趙雪華題。”而知其名。

主要詩作


題壁三首其一

不畫雙娥向碧紗,誰從馬上撥琵琶
驛亭空有歸家夢,驚破啼聲是夜笳。

題壁三首其二

日日牛車道路賒,遍身塵土向天涯。
不因命薄生多恨,青冢啼鵑怨漢家。

題壁三首其三

驚傳縣吏點名頻,一一分明漢語真。
世上無如男子好,看他髡髮也驕人。

揭秘詩作


背景

在山東兗城縣李家莊旗亭的牆壁上吳中難婦趙雪華所題的三絕句詩;原弘光朝宮人廣陵葉子眉在河南宜溝客舍牆壁上所題的一絕和后跋;西陵逃難女子宋娟題於河北定縣北清風店驛壁的《題清風店》詩;晉中薄命妾徐淑題於河北涿縣驛壁上的《題涿州驛壁詩》等,都是為人所熟知的。據筆者統計,明末清初不知名的女子題壁詩包括上面的例子共有二十餘首。這一時期的作品,仍是動亂時代的反映,以述敘流亡兵亂中“難婦”、“難女”的去國離家之悲內容為最多。正如上面所引的晉中薄命妾徐淑於順治六年(1649年)在涿縣驛壁上所題的“棄子拋夫咽北風,馳驅心逐曉雲空。此身一死非難事,惟戀今生夢魂通”所說,她們心中傾吐較多的是動亂中與骨肉分離、被亂兵所掠輾轉於驛舍逃難失所的悲恨以及流落天涯的辛酸等情感。

原因

明末清初的女子題壁詩為什麼會迅速增多的原因主要有:
首先,目前所談到的類似的悲劇性女性在這個時代大概是比較多的。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流浪各地的女子數量比平時多了起來,正如明末清初的王端淑“遠嫁去燕京,父母恩情薄”(《吟紅集·北去》)詩中所說,江南女子流轉北地的情況肯定是有的。據有關文獻所載,這一時期的女子題壁詩以流浪北方的江南女子之作為最多,而旅居於北地的江南文人哀憐其情,遂記其詩並和之。
其次,當時女性崇拜的時代風潮是對薄命佳人的讚美。在當時男性文人之間對薄命佳人存在著異常的崇拜感情,他們當中一旦發現無名女子的題壁詩,便以令人驚奇的熱心加以搜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是女子題壁詩的作者,大都是薄命佳人的原因吧。著名的男性詩人也有熱心搜集女子題壁詩的,如清詩人王士禛便有下面的逸事。順治十二年(1655年),王士禛與同邑的傅扆在北上趕考的途中住宿於白溝河(北京市郊)的旅舍時,發現了牆壁上王素音題壁詩的和詩。但是,王素音的原詩卻沒有看到,他們詢問旅舍的主人,得知原詩藏於五、六尺高的堆積木柴後面的牆壁上。時值天寒地凍,但他們為了讀到原詩便把木柴一塊一塊地搬下來,原詩出現后,傅扆點著火把讀詩,王士鎮哈氣潤筆做著記錄,他們還分別在牆壁上為原詩做了和詩。寫完之後,二人飲酒相視大笑,並自嘲其行為“痴絕”(《婦人集》卷二)。從這一小事可以看出,當時的文人對女子題壁詩的搜集,是多麼的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