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光鋒

袁光鋒

袁光鋒,1985年出生於安徽碭山,政治學博士。現為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2003—2007年,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士,專業:新聞學
2007—2010年,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專業:新聞學
2010—2013年,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 專業:政治學理論

訪學經歷

2015年3月,香港城市大學“中國大陸新聞傳播青年學者到訪項目”
2016年1月-2月,香港中文大學第九屆傳播學訪問學者計劃“傳播科技與新媒體事件”
2016年9月-2017年9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學者,研究議題:公共輿論中的情感政治。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

1、公共空間中的“情感”政治
2、政治話語史
3、“底層”的傳播政治

研究議題

目前正在著手的研究議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近現代以來中國的“情感”與公共生活。研究問題: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情感”變遷、媒介技術與公共情感、“情感”與中國人的公共生活、“情感”與新聞業、公眾的“情感結構”。
第二,近現代中國的政治話語史。研究問題:中國近現代政治話語的形成、使用與傳播、轉型中國的媒介與政治話語的生產。
第三,發現底層的“痛苦”。研究問題:大眾媒介與底層“痛苦”的發現、媒介邏輯與底層“痛苦”的呈現、公益組織與底層“痛苦”的傳播實踐、階級分化社會中的公眾“同情”。

開設主要課程


《媒介與情感研究》(春季學期,本科生)
政治傳播》(春季學期,碩士生,合上)
《媒介與社會》(秋季學期,本科生)
《質化研究方法》(秋季學期,碩士生,合上)
《媒介案例研究》(秋季學期,本科生,合上)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南京大學中央高校基本業務經費:《公共輿論中的“情感”研究》,2014年—2015年
奧美創意研究院科研項目:《“情感抗爭”:社會衝突中的輿論、情感與正義》,2014—2016年
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委託項目:《公共輿論中的“情感”政治與國家治理》,2014年—2016年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於“情感”視角的當代中國公共輿論研究》,2016年—2020年
南京大學科研啟動項目:《媒介與當代中國政治話語研究》,2017-2019

獲獎記錄


2013年,《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優秀論文獎
2014年,《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優秀論文獎
2014年,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2014年,第二屆新聞傳播學優秀論文獎
2016年,第二屆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學學會獎”一等獎
2018年,2017年中國新聞業研究十佳論文

出版專著和發表論文


CSSCI期刊和集刊】
1,《“國家”的位置:“遠處的苦難”、“國家”與中國網民的“同情”話語》,《國際新聞界》,2018年。
2,《公共輿論中的情感政治:一個分析框架》,《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3,《情感何以親近新聞業:情感與新聞客觀性關係新論》,《現代傳播》,2017年第10期。
4,《“情”為何物?反思公共領域研究的理性主義範式》,《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9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7年第1期全文轉載。
5,《公共輿論中的“同情”與公共性的構成:“夏俊峰案”再反思》,《新聞記者》,2015年第11期。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6年第2期全文轉載。
6,《政治演演算法、“幻影公眾”與大數據的政治邏輯》,《學海》,2015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5年第12期轉載。
7,《“人民”概念與政治現代性》,《黨史研究與教學》,2015年第2期。
8、《公共輿論建構中的“弱勢感”:基於“情感結構”的分析》,《新聞記者》,2015年第4期。
9、《網際網路空間中的“情感”與詮釋社群:理解網際網路中的“情感”政治》,《中國網路傳播研究》(第八輯),2015年。
10,《“國家”的分化、控制網路與衝突性議題傳播的機會結構》,《開放時代》,2014年第1期。(夏倩芳,袁光鋒)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
11,《同情與怨恨:從“夏案”、“李案”反思“情感”與公共性》,《新聞記者》,2014年第6期。
12,《“解放”與“翻身”:政治話語的傳播與觀念的形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5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度十篇優秀論文。收錄於《中國新聞年鑒》,2014年。
13,《合法化框架內的多元主義:征地拆遷報道中的“衝突”呈現》,《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第4期。《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年度十篇優秀論文。
14、《無公眾的公共性:媒體、公共性與“住房”議題的建構》,《新聞記者》,2012年第6期。
15、《網際網路使用與業主抗爭:以番禺反垃圾焚燒事件為案例》,《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6、《從文本、制度到行動:體制縫隙與“實踐”的新聞專業主義》,《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年第5期。
【港台期刊】
1、《感受他人的「痛苦」:「底層」痛苦、公共表達與「同情」的政治》。《傳播與社會學刊》,2017年總第40 期,頁203–236。
2、《制度性資本、非制度性資本與社會衝突性議題的傳播——以國內四起環境維權事件為案例》,《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2012年總第22期。(夏倩芳,袁光鋒,陳科)
3、《作為政治神話的「榜樣」與社會主義新人的塑造》,《思與言》(台灣THCI Core 期刊),2010年第48卷第4期,頁23-84。
4、《親民形象與政治粉絲》,《二十一世紀》(香港),2009年10月號總第115期。
【其他刊物和學術報刊】
1、《開放的正義:從羅爾斯到阿瑪蒂亞·森》,《博覽群書》,2013年第1期。
2、《大數據邏輯與商議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年10月14日。
【英文文章】
Chao, N., Yuan, G., Li, Y.,Yao, Q. (2017). Internet Ecological Perception, Political Trust and Political Efficacy of Chinese Netizens.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34(3), 715–725.
Xia Qianfang & Yuan Guangfeng. (2017). State Division, Control Networks and the Opportunity Structure for the coverage of Contentious Issues. InMedia and Society in Networked China(Jack Linchuan Qiu ed., pp.46-81). Leiden & Boston: Br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