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毛貴的結果 展開

毛貴

元末紅巾軍將領

(?--1359年),元末紅巾軍劉福通部將領。原為趙君用部將,轉戰於淮北各地。至正十七年(龍鳳三年,1357年)春,由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入海,連克膠州,萊州(今山東掖縣),繼由海道攻入益都(今青州市)。夏季劉福通分三路北伐,他率東路軍,次年克青州、滄州、長蘆、濟南等地。立賓興院,選用元朝故官吏,興辦屯田,規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軍需。小明王命為益都行省平章。十八年初,克薊州(治今天津市薊縣),前鋒一度抵柳林(今北京市通縣南),元都大震。旋被元將劉哈刺不花等擊敗,退回山東。十九年,淮安趙君用退入山東,他被君用所殺。

基本簡介


毛貴
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韓山童、劉福通等領導下,一場聲勢浩大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在淮河流域爆發,並且迅速擴及到全國。提起紅巾軍的將領,人們會如數家珍般地說出劉福通、徐壽輝、朱元璋……可有一個名字,雖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但他在整個紅巾軍,尤其在山東地區紅巾軍的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視。他就是毛貴,一位在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著名將領。

惹紅巾萬千


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三收錄了一首《醉太平小令》,云:
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
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
這首《醉太平小令》不知何人所作,只知在元末這首小令從京師到江南處處流傳,字字滲著怨恨,句句切中時弊。
元朝初年,由於長時間的殘酷戰爭和蒙古族剛一進入中原時採用的落後統治方式,致使中原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雖然元世祖忽必烈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使經濟有所復甦,但殘暴的統治及民族分化政策,使得元代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相當尖稅。元末,土地兼并更加嚴重,廣大農民已無地可耕,加上連年旱災、水荒,無論北方沃土還是魚米之鄉的江南都已是一片破敗之相。而元順帝卻揮霍腐化,濫行賞賜,皇室貴族們也競相奢侈浪費,日久天長,國庫空虛,於是變更鈔法,結果引起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恰逢災害連年,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山東、河南地區大雨連下20多天,黃河暴溢,平地水深2丈多,白茅堤(今山東曹縣西)決口。六月,金堤(今山東東明南)決口,造成特大水災,沿河郡縣,從濟寧路、單州虞城、碭山、金鄉魚台、沛縣、定陶、楚丘、成武、曹州、東明、巨野、鄆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地區,農田被淹,民屋沖塌,溢出的河水又北入會通河,至使運河決口,濟南路、河間路(今河北河間)的一些州縣浸泡水中。大水過後,農田顆粒無收。豈知又禍不單行,大水過後,接著大旱;緊跟著又是瘟疫蔓延,百姓大量死亡。此時,元朝天子順帝卻整日恣情淫樂,紙醉金迷。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下令治理黃河。原來黃河決口使得運河淤塞,漕運受阻,京師出現糧荒,而且大水沖毀了沿岸鹽場,政府收入大為減少,迫於無奈,元廷決定整修黃河,征汴梁、大名等13路民工15萬人,同時派出2萬大軍監督治河民工。治黃,本無可厚非。可是,民工們拋家棄口,待遇極低,糧餉常被修河官吏剋扣,整日忍飢挨餓,還不時地遭受一頓皮鞭棍棒的抽打。民工們怨聲載道、怒氣衝天,黃河岸邊成為一座隨時都可能爆發的活火山。
當時,在河南、江淮一帶,有一種廣泛傳播的宗教——白蓮教。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加緊宣傳組織,宣稱天下將大亂,“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世間就太平了,喚起了生活在黑暗社會的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並將鬥爭矛頭指向了元朝統治者。15萬民工聚在黃河沿岸,從事繁重勞役,韓山童等預感到起義時機成熟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劉福通、韓山童等人在白鹿庄聚眾三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準備起義。可不幸走漏了消息,元兵前來鎮壓,韓山童被俘不屈,壯烈犧牲。
元兵兇狠的鎮壓,不但沒能讓起義將士望而卻步,反而使起義峰火遍燃各地。杜遵道、劉福通等人殺出重圍后,率隊伍攻佔穎州,舉起義旗。起義軍頭裹紅巾,燒香拜佛,因此被稱為“紅巾軍”、“香軍”。同年八月,南方白蓮教首領、徐壽輝、鄒普勝等也頭裹紅巾,在蘄州起義。隨後,各地反元起義軍紛紛響應,芝麻李、趙君用(一作趙均用)攻佔徐州,布王三占鄧州、郭子興克濠州。一時之間各地起義,勢如暴風驟雨、南北呼應,起義烽火很快燃成了一片,弄得元廷措手不及,防不勝防。起義軍每到一地,殺貪官除惡霸,開倉賑濟災民,對百姓秋毫無犯,得到人民熱烈擁護。為了團結各地義軍,粉碎元軍的進攻,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劉福通將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接至亳州(今安徽亳縣),擁立為皇帝,稱“小明王”,國號宋,改元龍鳳,建立了農民政權。
至正十六年(1356年)九月,劉福通為減輕元軍對宋政權都城亳州的壓力,擴大戰果,開始分兵出擊,遣李武、崔德經潼關入陝、毛貴入山東。其中,毛貴在山東取得輝煌戰績,迅速成長為紅巾軍著名將領。

人物事迹


毛貴,籍貫山東茌平,其人智勇雙全。當年芝麻李、趙君用徐州起兵時,毛貴為趙君用的部將。芝麻李等人佔領徐州后,聲勢越來越大,元朝丞相脫脫親自帶兵到徐州鎮壓。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徐州城破,芝麻李被俘,慘遭殺害,元軍對徐州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遙聞官軍出,盡毀徐州城;朱門與碧牖,回首成榛荊”(《不系舟漁集》卷三《掃室》)。毛貴隨趙君用奔濠州。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毛貴又跟隨趙君用離開濠州,東攻盱眙、泗州一帶。至正十六(1356年)十月,趙君用攻破淮安路(今江蘇淮安),殺鎮南王孛羅普化,取得重大勝利。龍鳳政權設淮安等處行中書省,趙君用為行省平章。從此,毛貴成為龍鳳政權的將領。是年十月,毛貴奉命率軍北伐。
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月,毛貴攻取海州(今江蘇東海),由於元兵來攻,毛貴便奪取海船,率軍由海道進至山東半島。進入山東后,毛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攻取城池。
二月二十七日,攻下膠州(今山東膠州),殺元僉樞密院事脫歡。
三月—十二日,攻下萊州(今屬山東),殺元山東宣慰副使釋嘉納。二十六日,攻佔軍事重鎮益都(今山東青州),益王買努逃走。旋即又占般陽路(今山東淄州)。二十九日,攻佔濱州。
四月,攻佔莒州。
短短的兩個月里,毛貴率紅巾軍躍馬揚鞭、奮勇衝殺,一路上所向披靡。元朝統治集團驚恐萬狀,急命知樞密院布蘭奚(一作卜蘭奚)及董摶霄出兵堵擊毛貴。七月,毛貴率紅巾軍從般陽路向西進攻濟南,“自南山來攻濟南,望之兩山皆赤”(《元史》卷一八八《董摶霄傳》)。一場激戰過後,濟南雖然沒被攻下,但元朝在山東的統治受到沉重打擊,山東半島大部分州縣被紅巾軍佔領。毛貴在山東的勝利,也使得山東的統治階級內部迅速發生分化。七月十六日,元朝鎮守黃河的漢族地主武裝義兵萬戶田豐宣布起義,響應紅巾軍,攻克濟寧路(今山東巨野),旋因元兵反攻,另一義兵萬戶孟本周奪取濟寧路,田豐被迫退出巨野城,轉戰濟、濮一帶(即今山東濟寧、鄄城、臨清一帶)。九月間,田豐率軍攻打東昌路(今山東聊城)。同年冬,在棣州(今山東惠民)的元朝義兵千戶余寶,殺元朝知樞密院事寶圖(一作寶童)宣布起義,參加了紅巾軍。元朝統治集團火速派兵前往山東,派太尉努都爾噶(一作紐的該)增援東昌,對付田豐的大軍。誰知,努都爾噶一直龜縮在東昌,不敢出戰,紅巾軍節節勝利。
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田豐一舉攻下東平路(今山東東平),割斷了南北漕運的咽喉。稍後,在好石橋(今山東益都西南),毛貴一舉擊潰了向益都進犯的布蘭奚,迫使布蘭奚龜縮在濟南,不敢輕舉妄動。此時,元朝內部的矛盾也暴露了,“有疾其(董摶霄)功者,譖於總兵太尉紐的該,令(摶)霄依前詔,從卜蘭奚同征益都。”(《元史》卷一八八《董摶霄傳》)董摶霄於是稱病告老,把軍隊交給他的弟弟昂霄率領,好石橋一戰大敗后,董軍就被調出山東,鎮守河北的長蘆鹽場去了。

舉兵北伐


由於毛貴在山東一路進展順利,戰果輝煌,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劉福通分兵三路北伐:以毛貴為主力,由東路進攻大都;派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等率領中路軍北攻河北,山西一帶,以形成對大都的包圍;李武、崔德的西路軍由於在陝西受阻,增派白不信、大刀傲、李喜喜等前往增援。三路紅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元政權發起強大攻勢,各自轉戰數千里,遙相呼應,將紅巾軍農民戰爭推向新高潮。
按照部署,毛貴率軍北上,直趨大都。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毛貴率軍迅速地插入河北境內,連續攻下清(今河北青縣)、滄(今河北滄縣)二州,一直進抵長蘆鎮。可惜各路紅巾軍沒有能夠作有效地配合,以致孤軍深入,糧草供給困難。而在山東,元朝布蘭奚的軍隊仍在濟南一帶,後顧之憂也使毛貴不敢在外久留,不得不迅速班師回山東,於二月二十九日攻佔濟南,打死元朝守將愛迪。濟南為當時山東西道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佔領濟南,為紅巾軍在山東獲得完全勝利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田豐率領紅巾軍也再度攻克濟寧、東昌兩路。三月二十六日,毛貴再占般陽路,穩住了山東局勢。
這時,劉福通命令各路紅巾軍繼續前進,並親率大軍移師河南,圍攻汴梁。毛貴也從山東二次率軍北上,在河北南皮縣趕上正在調防的董摶霄、董昂霄兄弟所領的元軍。冤家路窄,毛貴沒有再給二董機會,率軍乘黑夜進擊。茫茫夜色中,紅巾軍與董軍展開激戰,董摶霄、董昂霄兄弟二人命喪黃泉,紅巾軍掃除了進軍大都的第一道障礙。
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毛貴佔領蘄州(今河北蘄縣),緊接著攻佔郝州(今河北通縣南),至棗林,斬元樞密副使達國珍,進圍柳林(今河北通縣西),逼近大都。此時,大都城內以元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集團慌作一團,有的主張北逃,有的主張遷都。而毛貴此次仍是孤軍深入,其他各路紅巾軍這次仍未及時給毛貴有效的支援,致使他在柳林被元將劉哈剌不花打敗。與此同時,毛貴聞聽山東的殘敵又在蠢蠢欲動,於是退師濟南。
在山東,田豐率軍再度將益都奪回,並於四月間攻克了廣平路(今河北永年)。
同年八月,元義兵萬戶王(士)信在滕州宣布起義。
至此,毛貴等人率領的紅巾軍將士以摧枯拉朽之勢將元朝在山東的統治力量徹底擊毀,紅巾軍完全控制了山東,這給劉福通在河南的鬥爭以強有力的支持。

建立政權


鑒於山東的情況,為進一步加強控制,龍鳳政權在益都等處設行中書省,任命毛貴做平章。
長期的戰鬥生涯使毛貴逐漸成熟起來,轉戰各地的經歷使他認識到:起義軍雖攻城陷地,殺土豪,除惡霸,放囚徒,分浮財,一時給老百姓解了氣,伸了冤,但起義軍若不建立根據地,打下一個地方住幾天就走,往往起義軍前腳走了,貪官豪強隨即又回來了,照舊作威作福。於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佔領濟南后,毛貴便在山東實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明史·韓林兒傳》中記載:
惟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宮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於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造挽運大車百輛,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
在政治方面,紅巾軍不僅在山東一些軍事要地設置一些軍事機構,如元帥府、管軍萬戶府、管軍總管府等,進行軍事控制,還設有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最高行政組織——行中書省,同時,還在諸路縣設立一套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通過這些措施,使得山東的地方政權組織完備、有序,鞏固了紅巾軍在山東的根據地。在建立地方政權以及軍事鬥爭的過程中,毛貴機智靈活,能夠有效地利用當時存在的民族矛盾,分化敵人的力量,爭取一批較有民族意識的漢族地主武裝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軍事打擊和政治分化,迫使元朝在山東的漢族地主武裝如田豐、余寶、王(士)信等紛紛率部起義,參加了紅巾軍。他又起用元朝官員,使姬宗周等將領從元朝統治集團中分化出來,接受紅巾軍的職務,分守諸路,成為戍守一方的地方官吏。各級官吏都頒發有銅印,職責明晰,有效地維護了地方的秩序。
在經濟方面,毛貴在萊州設立360處屯田,每屯相隔30里,井然有序,一派豐收景象。不僅如此,毛貴傳下命令:不論官田、民田,一律收2/10的租稅,當地農民無不拍手稱讚。

毛貴被害


毛貴作為北方紅巾軍的著名將領,率其隊伍英勇頑強,轉戰千里,風餐露宿,晝行夜戰,同敵人周旋在各個戰場上。至正十七年(1357年)春天進入山東后,捷報頻傳,其形勢可以說是勢如破竹,無堅不摧,兩次向北進軍,直逼大都,打得元廷滿朝惶恐,京師戒嚴,給元朝的統治中心以極大的威脅。特別是毛貴回師濟南后,重視在山東建立根據地,遂把紅巾軍在山東反元鬥爭推到了新的頂點。然而,在這關鍵時刻,誰也沒有預料到,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至正十九年(1359年)四月,從淮安投奔到山東的趙君用,卑鄙地殺害了毛貴。
趙君用慣於爭權奪利,玩權弄術;至正十一年(1351年),邳州人芝麻李、趙君用、彭早住等8人歃血為盟,在徐州起事,一舉攻下徐州城。隨後,起義隊伍很快便發展到10萬人,連續攻下徐州附近的州縣和安徽境內不少地方,為此元廷不斷派軍隊前去鎮壓。至正十二年(1352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率軍攻破徐州城,芝麻李被俘遇害,趙君用、彭早住率余部逃到濠州。在濠州,郭子興與孫德崖等其他四帥不和,彭、趙二人來到之後,勢力很快超過了郭、孫等人,后竟而喧賓奪主,號令濠州五帥。當年冬天,彭早住(一說彭大)自稱魯淮王,趙君用稱永義王,二人貌合神離,矛盾重重。至正十四年(1354年)六月,趙君用、彭早住自相火併,結果彭早住被殺,趙君用從此獨攬兵柄。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趙君用聯絡青軍(駐守揚州的地主武裝)和黃軍(鹽丁組成的軍隊)進攻淮安,殺元鎮南王孛羅普化,龍鳳政權置淮安行中書省,以趙君用為平章。其後不久,趙君用前往山東,設計陰謀將毛貴殺害。毛貴的被害,使山東紅巾軍失去了最有力的領導,並引起了紅巾軍內部的重大分裂。正在遠征遼陽的毛貴部將續繼祖得到這個消息,立即從海道回師山東,在益都殺了趙君用,隨後又與趙部互相仇殺,益都、濟南一帶於是陷入各種番號不同的紅巾軍互相攻伐的混亂狀態。這個時候,只有田豐的力量還保持得比較完整。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田豐率軍向北進軍,佔領保定路(今河北保定)。四月,元廷命大司農司都事樂元臣前來勸降,田豐不為所動。此時,原屬中路軍的將領王士誠率軍支援山東,力量比較強大。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田豐自稱花馬王,王士誠自稱掃地王,這二人之間也曾經相互攻伐。從此,山東紅巾軍可以說是一蹶不振,給元朝統治者進軍山東以可乘之機。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六月,元朝統治者聞悉山東紅巾軍的情況,急派察罕帖木兒進攻山東的紅巾軍。察罕帖木兒來勢洶洶,先後攻陷了冠州(今山東冠縣)、東昌(今山東聊城)。八月,察罕帖木兒又派其子擴廓帖木兒、部將關保、虎林赤等從東阿造浮橋渡河,田豐帶2萬人前來奪橋,不成,隨即長清被元軍佔領。緊接著,元將率5萬大軍進犯東平,田豐部將崔世英的部隊作戰失利,東平遂被包圍。這時,田豐正在穆陵關(今山東臨朐縣南),見形勢不利,不得已暫時接受了元朝的招降。王士誠也被迫降了元軍。於是,東平、濟寧均陷入元軍手中,察罕帖木兒任命田豐為山東行省平章,同時利用田豐在山東號召力量,南陷泰安、北陷濟陽、章丘,東攻沿海州縣,並先後招降了棣州余寶、東昌楊誠,之後渡河包圍濟南。十月,紅巾軍在堅守濟南3個月後,由於劉珪叛降,濟南陷入元軍之手。至此,在山東,紅巾軍僅剩益都、莒州兩個孤立的據點。
攻陷濟南后,察罕帖木兒立即率軍圍攻益都。此刻堅守益都的是毛貴部將陳猱頭等率領的紅巾軍,他們英勇抵抗,誓死堅守益都,同時急忙派人向劉福通求援。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夏天,迫不得已投降元軍的田豐、王士誠,瞅準時機,在前線刺死了察罕帖木兒,重新回到紅巾軍隊伍,進入益都城,共同抵抗圍攻的元軍。劉福通也火速派援軍前往山東。九月,當劉福通派遣的援軍進至火星埠時,遭遇到了元將關保的阻擊,援軍敗,擴廓帖木兒在其父察罕帖木兒死後,率軍繼續圍攻益都,此時的益都城內,紅巾軍已陷入了寡不敵眾,援軍不至的惡劣境地。就在緊要關口,山東各處又發生嚴重的蝗災,莊稼幾乎是顆粒無收,百姓大飢,紅巾軍軍糧睏乏。形勢極端困難,但紅巾軍將士們依然堅守城池達兩個多月,一直到十一月六日,元軍攻破益都,田豐、王士誠被敵人剖心殺害,陳猱頭等20多位紅巾軍將領被俘送到大都,其餘紅巾軍的將士們都壯烈犧牲。接著莒州也被元將關保攻下。至此,山東又落入元兵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