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的結果 展開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

南宋李清照創作的詞

《添字醜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是李清照所作的一首詞。此詞寫李清照初到南方之時,因淫雨霏霏,雨不停歇,而增心中的愁悶。對於北方人,這連綿的梅雨使得李清照倍感不習慣。其寫芭蕉,也語義雙關既是指芭蕉的葉和心,也是指自己的心緒。語言精鍊奇特,有意味。

作品賞析


這首詞通過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達作者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
上闋詠物,借芭蕉展心,反襯自己愁懷永結、鬱鬱寡歡的心情和意緒。首句“窗前誰種芭蕉樹”,似在詢問,似在埋怨,無人回答,也無須回答。然而通過這一設問,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視線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著,再抓住芭蕉葉心長卷、葉大多蔭的特點加以詠寫。蕉心長卷,一葉葉,一層層,不斷地向外舒展。闊大的蕉葉,似巨掌,似綠扇,一張張,一面面,伸向空間,布滿庭院,散發著清秀,點綴著南國的夏秋。第二句“陰滿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繪出這一景象。第三句重複上句,再用一個“陰滿中庭”進行吟詠,使人如臨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綠葉的遮蔽,進而注視到蕉葉的舒捲。“葉葉心心,舒展有餘情”,歇拍二句寄情於物,寓倩於景。“葉葉”與“心心”,兩對疊字連用,一面從聽覺方面形成應接不暇之感,一面從視覺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葉不斷舒展的動態。而蕉心常卷,猶如愁情無極,嫩黃淺綠的蕉心中,緊裹著綿綿不盡的情思。
下闋寫夜景,兀地揭起。“傷心枕上三更雨”,本來就夜深不寐,苦不堪言,可偏偏三更頭上,又吹來一陣寒風,打下三二滴疏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那點滴霖霪的雨滴打在芭蕉上,不啻是打在自己備受創傷的心上。她想起失去的家園,死去的丈夫,想到動蕩不安的時局和苟且無能的趙構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時才能“相將過淮水”,自然是要“愁損北人”,更加沒法入睡,只得披衣而起,獨抱濃愁待天曉了。結拍的“起來聽”是指詞人坐起來傾聽雨聲,此乃無奈之詞。其寓意當是:“北人”不像“南人”那樣,對雨打芭蕉之聲習以為常,照樣酣睡,因為“南人”不像“北人”那樣懷有濃重的家國之感。
全詞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蘊。語言明白曉暢,能充分運用雙聲疊韻、重言疊句以及設問和口語的長處,形成參差錯落、頓挫有致的韻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徵,採用即景抒情,寓情於物,觸景生情,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抒發國破家亡后難言的傷痛;用筆輕靈而感情凝重,體現出漱玉詞語新意雋、頓挫有致的優點。

創作背景


這首詞應是李清照在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其夫趙明誠死後南渡時所作。作者因見雨打芭蕉,觸景傷懷,使得她想起失去的家園,死去的丈夫,想到動蕩不安的時局和苟且無能的趙構小朝廷,想到不知何時才能“相將過淮水”,更加無法入睡。在這種場景下,作者寫下了這首《添字醜奴兒》詞,以表達她思念故國、故鄉的深情。

作者簡介


李清照(約1084—1155年),自號易安居士,宋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人,居濟南。宋詞婉約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時即以才藻見稱。18歲時與諸城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妻倆酷好金石圖書的搜求考據,收藏極富。靖康元年(1126),金軍攻陷汴京,他們避亂江南建炎三年(1129),趙明誠病逝。紹興二年(1132),再適張汝舟,不久離異。晚年她便隻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金華一帶,境遇極為孤苦。整理完成趙明誠所著《金石錄》,上表於朝,卒年約七十餘歲。
李清照的詩、詞、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其散文構思精妙,辭采俊逸,文筆曲折生動,尤善於借敘事以狀情,因而頗受推崇。著有《李易安集》,已佚。後人輯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