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改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改”,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gǎi,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會意字。“改”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更也。從滁己。李陽冰曰:“已有過,倘之滁改。”古亥切”。“改”的基本含義為變更,更換,如改變、更改;引申含義為姓。

在日常使用中,“改”常做動詞,表示改正、糾正,如改勵、改誤。

字源演變


“改”,初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甲骨文字形,左邊是“己”,像一個跪著的小孩子一樣;右邊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執鞭。表示教子改過歸正之意。后經過西周晚期金文時代和楚系簡帛時代、秦朝小篆時代,最終逐漸演變成楷書體和簡化版的“改”。字源演變圖如下
改的字源演變圖
改的字源演變圖
改的字源演變
改的字源演變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譯例詞例句
gǎi動詞改變change改容加飾;改適改,更也。——《說文
改正;糾正correct改勵;改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修改;修訂revise改作文;改文章
副詞重新;再again;anew改卜;改口沓舌靡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詩·鄭風·蝶衣》
行;改任separately改聚;改置后公改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古亥切【集韻】【韻會】已亥切【正韻】居亥切,音雜。【說文】更也。【注】李陽冰曰:已有過,謂之也。【五經文字】從戊己之已。【易·益卦】有過則改。
又【井卦】改邑不改井。
又姓。【廣韻】秦有大夫亡產。
又【韻補】葉荀起切。【張衡·思賦】思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說文】從詞作。攺。

說文解字

更也。從側己。李陽冰曰:“已有過,浚之枉改。”古亥切
說文解字注
更也。雙聲。從聽已聲。或無聲,誤。古亥切。一部。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參考資料

書寫演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

篆書-篆刻字典-《中國篆刻大字典》
篆書-篆刻字典-《中國篆刻大字典》
隸書-趙之謙-《趙之謙書法字典》
隸書-趙之謙-《趙之謙書法字典》
草書-徐曉輝-《品翰堂杯第三屆作品選之一》
草書-徐曉輝-《品翰堂杯第三屆作品選之一》
行書-李金飛-《品翰堂杯第四屆作品選之四》
行書-李金飛-《品翰堂杯第四屆作品選之四》
楷書-韓錄濤-《品翰堂杯精選作品集之一》
楷書-韓錄濤-《品翰堂杯精選作品集之一》
參考資料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
廣韻全清古亥切
集韻全清苟起切
全清巳(己)亥切
韻略己亥切
增韻居亥切
中原上聲皆來全清
中州上聲皆來葉該上聲
洪武全清居亥切
參考資料

中古音系

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調聲母韻母
əї
əї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皆灰咍廢əi
南北朝北魏後期北齊皆灰咍廢əi
南北朝齊梁陳北周隋灰咍廢əi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kɑ̆i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kɒi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kAi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kəi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kậi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kəi
參考資料

方言集匯

客家話:[梅縣腔]goi3goi5[海陸豐腔]goi3[客英字典]goi3[陸豐腔]goi3[東莞腔]goi3[沙頭角腔]goi3[客語拼音字彙]goi3[台灣四縣腔]goi3[寶安腔]goi3粵語:goi2潮州話:go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