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四果

佛法中小乘法修習者的果位

佛法小乘修行者能夠獲得的四種果位。分別為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須陀洹建立苦空無常無我之正知見;斯托含依正見斷惡法修善法初得法益輕貪嗔痴三毒;阿那含繼續精進得貪嗔痴不復起;阿羅漢斷除欲本熄滅諸念斷盡一切結使,具四諦智。

小乘果位寬泛的說還包括緣覺和辟支佛。能於一切法得不增不減觀(又稱現見)稱緣覺,修集此觀者稱辟支佛

基本介紹


須陀洹果:
又稱入流果、預流果,四果中之初果。
若能永斷身見、戒取、疑三結,則得須陀洹果,不墮惡道。
結:喻心念之纏縛。為纏縛之心驅使,無明中生種種行稱作結使
身見結:分為兩種,俱生身見、分別生身見。視己身為我,視他人身為他人為俱生身見。於諸法一一染著而生身見為分別生身見。《入楞伽經》言:“此身見垢見人無我乃能遠離。”簡而言之,堅定相信並了知色身不是我即為斷身見結。
戒取結:存貪圖果報之念而持戒,稱為戒取結,故戒取結又稱戒盜結、毀戒結。
疑結:對是否有我存在,色身是否即我,我及其他人是否受多身有生死輪迴,是否有後世果報,是否真的有佛,所謂的上帝等神是否存在,是否有果位,普通真的能證果位嗎等諸多事項存有疑惑,稱作疑結
《增一阿含經》言:“云何名為疑結。所謂有我耶。無我耶。有生耶。無生耶。有我.人.壽命耶。無我.人.壽命耶。有父母耶。無父母耶。有今世.後世耶。無今世.後世耶。有沙門婆羅門耶。無沙門.婆羅門耶。世有阿羅漢耶。世無阿羅漢耶。有得證者耶。無得證者耶。是謂名為疑結。”
實際上有兩個我,一是心念的我,是個妄念而已,世間人皆以此為真我。所以佛剛開始講法時常說“無我”。而那個真我,不因色身生而生,不因色身滅而死。若眾生以身滅為我死,叫做有壽者相。世間人就是生病的佛,住在沒有窗戶的寶塔里,身體虛弱無力,眼耳鼻舌也不靈了;於是乎有的人把寶塔當成自己,有的人把寶塔放出的種種光當成自己。寶塔就是他的色身,塔光就是他的心念。
斯陀含果:又稱一來果、更來果,四果中之第二果。
須陀洹能常思維身非我、受為苦、心無常、法無我。依正思惟所得正見斷惡修善,持戒、布施,貪、嗔、痴三結減輕。則得斯陀含果。
受:就是感受,分為樂受、苦受。佛告訴我們,其實樂受苦受都是苦,所謂的樂受只是程度較輕的苦而已。
貪結:又稱淫、貪著。造作善不善諸業時心念強烈即為貪著,如果此業為己身之欲即稱為欲貪。貪結亦是因緣生法,實無作者。《十善業道經》言:“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造作貪不善業便會損己福報功德,同時產生業力,帶來不好的果報。
嗔:又稱怒。也是心念的一種。嗔念本身是一種不善業,由嗔念又會引出殺生、惡口、兩舌諸不善業。
痴:又稱世間愛。沉迷於某一業不出即為痴。我們平時所說的業餘愛好,都屬於痴業。
阿那含果:又稱不來果、不還果。四果中之第三果。
須陀洹繼續依正思維精進勤修。得貪、嗔、痴三結盡斷,不復再起。則得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四果中之最後一果。阿羅漢果眾生煩惱斷盡,不復六道生死輪迴。
所謂六道輪迴並非指的色身的生滅。而是業報苦蘊身。如《中阿含經》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
阿那含繼續依正思惟精進勤修。斷除色界、無色界諸念;斷無明結、驕慢結;具足四諦智慧。則得阿羅漢果。
色界諸念:欲惡不善念;喜念(為斷念所設方便);苦樂憂喜見念。
無色界念:色想、識想、有所有想、想想。
如《佛說阿那律八念經》中說:“何謂四禪。惟棄欲惡不善之法意以歡喜,為一禪行;以舍惡念專心守一不用歡喜,為二禪行;歡喜以止,惟如法觀覺見苦樂,為三禪行;又棄苦樂憂喜悉斷而住清凈,為四禪行。”所謂欲惡不善之法意,指的是雖然對欲的貪念斷除了,但是用來生出貪念的念還未斷掉,所以叫欲惡不善念,雖然此種念本身不惡,但順著此念會引出貪念。
又如《大般涅槃經》:“複次阿難。有八解脫。一者內有色想外觀色。二者內無色想外觀色不凈思惟。三者凈解脫。四者空處解脫。五者識處解脫。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者滅盡定解脫。”
無明結:即自己發現不了的念。實際上阿羅漢斷的是六識以內的無明結,並未斷盡所有無明(參見《楞嚴經》對菩薩五十二階的講解,至等覺方斷盡無明)。
驕慢結:因阿羅漢並未斷盡所有無明,所以隨著禪定境界的提升,不知不覺中會生出驕慢念。有認為自己修的比四果以下眾生修的好的念頭就是驕慢結。只有得首楞嚴三昧的八地及以上菩薩才能憑自己的道種智發現此念實為妄念。阿羅漢需要承佛神力才能斷掉。《增一阿含經》講到:“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驕慢結?’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驕慢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