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贈薛濤

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七言律詩

《寄贈薛濤》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先說薛濤為山川名秀所生,同時又以卓文君類比;後言其極具文才、詩才,擅長文詞的人都紛紛擱筆,公侯們也都自愧弗如,最後更是寄寓了很深的緬懷之情。此詩就思想性而言,無甚可取。但全篇一氣貫下,渾然成章,是才子佳人相贈的得意之筆。

作品賞析


元稹以其艷詩和悼亡詩而聞名,但他的用情不一和對薛濤的始亂終棄,一直被後人詬病。而且,其妻韋氏去世當年,元稹便在江陵府納妾,不少人認為他口是心非。此詩是元稹寫給薛濤的回信,為表達離別之後的對薛濤思念之情。
詩作所云,單就作品內容而言,幾乎全是對薛濤的讚美。首聯“錦江滑膩峨嵋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說薛濤為山川名秀所生,同時又以卓文君類比。“滑膩”“秀”等讚美之詞,作者信手拈來,用詞巧妙。中間兩聯則說其巧於言語,極具文才,擅長文詞的人都紛紛擱筆,公侯們也都自愧弗如。尾聯“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可以看出還是寄寓了作者很深的緬懷之情的。“菖蒲花發五雲高”,這是婉曲表示自己思慕薛濤,而又無由相會的惆悵心情。據說菖蒲花不易開,開則人以為祥。“菖蒲花”在此暗喻薛濤,所謂“菖蒲花發”,句面意思是說自己曾見過這種不易開的花,實際即說自己與薛濤曾有親密交往。“五雲高”即空望美人居處而不可及之。這句寫得甚為含蓄。
此詩就思想性而言,無甚可取。不過是極贊薛濤人才、詩才及辭令之美,表示自己無由再會而悵然相戀之情。然全篇一氣貫下,渾然成章,亦是才子佳人相贈的得意之筆。

創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三月,元稹授監察御史,出使東川。這一年他年方三十,妻子韋氏尚未去世。元稹到了東川,便與當時有名的女詩人薛濤一見鍾情,卿卿我我走到一處。若《全唐詩話》所云可信,則此詩當作於長慶元年(821),因元稹任翰林學士,僅於此年有過一次。

作品評價


唐·范攄:安人元相國,制科之選,歷天祿畿尉,則聞西蜀樂籍有薛濤者,能篇詠,饒詞辯,常悄悒於懷抱也。及為監察,求使劍門,以御史推鞠,難得見焉。即就除拾遺,府公嚴司空綬,知微之之欲,每遣薛氏往焉。臨途訣別,不敢挈行。登翰林,以詩寄曰:“錦江滑膩云云。”乃廉問浙東,別濤已逾十載。方擬馳使往蜀取濤,乃有俳優周季南、季崇及妻劉采春,自淮甸而來,善弄陸參軍,歌聲徹雲。篇韻雖不及濤,容華莫之比也。元公似忘薛濤。(《雲溪友議》卷下) 
清·黃叔燦:起言濤為山川名秀所生,卻妙以文君伴說。“滑膩”二字,“秀”字,切女郎,更工妙。下言其巧於言語,具有文才,故詩人擱筆,官官爭思夢刀,用三刀夢益州事。菖蒲花不得見,五雲高不可攀,藉以喻會合之難也。此等詩極香艷,卻無香奩俗氣。(《唐詩箋注》卷五)

作者簡介


元稹[zhěn](779~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唐朝大臣、詩人、文學家。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孫,比部郎中元寬之子,母為滎陽鄭氏
聰明過人,少有才名。貞元九年(793年),明經及第,授左拾遺,進入河中幕府,擢校書郎,遷監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的策劃下,出任同州刺史,入為尚書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軍節度使。
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形成“元和體”。詩詞成就巨大,言淺意哀,扣人心扉,動人肺腑。樂府詩創作受到張籍王建的影響,“新題樂府”直接緣於李紳。代表作有傳奇《鶯鶯傳》《菊花》《離思五首》《遣悲懷三首》等。現存詩八百三十餘首,收錄詩賦、詔冊、銘諫、論議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長慶集》。
太和五年(831年),去世,時年五十三,追贈尚書右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