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對

吳國對

吳國對(1616~1680),字玉隨,號默岩,江南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曾祖父。清順治八年(1651 年)拔貢,十一年順天府舉人,十五年進士,殿試一甲第三名(探花)。

生平簡介


吳氏祖籍浙江溫州,明開國初年,溫州人吳聰隨燕王朱棣“清君側”立有戰功。燕王即位為永樂帝后,封吳聰為世襲驍騎衛(五品),邑六合。吳聰的後人吳鳳(吳國對曾祖父)因讓襲來到全椒,遷居程家市。吳國對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於順治八年(1651年)拔貢。順治十一(1654年)年,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順治十五(1658年)年,吳國對經過會試后,參加殿試。殿試製策的考題是《今欲使兆庶遂生樂業,鹹得其所。時用誅流以懲南北式之弊,禮闈校士》順治帝又新定考試題目,新題目是《庶幾衣食足而禮義興,人心協正,風俗還淳,敦尚經學而修明性道;君子懷刑,小人亦恥犯法。俾隆古之上理再見於金日,何道而可》順治帝夜半時派遣親信侍臣,一齊送入,鎖了起來。考題如此保密,十分罕見。這是用以懲除弊端的方法,也是渴望拔得天下真才的緣故。吳國對考取探花后,授翰林院編修,深得順治帝恩寵。這一年,所取的進士,順治帝恩賞有加。首先,從拔取的進士中選為庶吉士的有三十二人,與孫承恩、孫一致、吳國對等三人一起進入翰林院讀書。其次,順治帝上景山、瀛台南苑常將他們召來侍從,賜坐。還詢問家人情況;有欷軷感泣的,當即慰問。他們深切感受對他們的看重。
康熙二年,吳國對以編修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康熙五年,出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次年,升國子監司業,提督順天學政。在順天府吳國對頒布士子守則三條:“敦孝悌,崇實學,正心術。”不久,升翰林院侍讀。康熙十六年,吳國對以侍讀提督直隸學政。再頒三訓以教士子,士子風氣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史籍記載


吳國對是“海內名宿,試皆在上第;長於諷注,指物引類;對坐客連翰,如飛鏗鏘,幽窈旨趣感人。”吳國對既專精辭翰,又年輕氣盛;風采言議,懾伏一世;好像沒什麼他不能做到的。他長久從事於國書巨制,被人推重。但是終究不能充分發揮他的才學。他常嘆息:“此乃是上天限制我才能的施展!”吳國對擅長書法,他的書法“兼右軍(王羲之)、松雪(趙孟頫)所長”。所書碑版,為時人爭相摹寫、拓印。王士禎有七絕《編修懷吳國對》:“平山堂邊修禊日,鳴墟洞畔把杯時,南膲病客嶔崎甚,為我揮毫醉不辭。”他們交往、十分密切。吳國對十分關心家鄉全椒,曾參與組織編纂《全椒縣誌》。吳國對生性篤孝,說到他的父母,他常常嗚咽下泣。吳國對好舉古昔例子,凡事好講先世,有人笑他迂腐,他也不以為然。因為他誠實、明理、坦蕩、平易近人,被他感化的人很多。而吳國對尤其重視悌愛,寧肯以死相諫。他的兒子吳旦,賢良而且有文采,死得早。此時,有人與他在京師相見,他已經鬢髮全都白了,而且意氣也衰敗。他對此人說:“我兒子旦的死是他的命,而我弟弟的死亡,我不能接受,真不想活在人世了。”這個人聽他這麼說更為他悲傷。吳國對雖然才幹衰退,但是,實在有過人之處可用;足可以有為而終不能才盡其用,這正是人們之所以始終為他懷才不遇而悲哀的原因。吳國對對古文研究、論述最深,而且善長楚辭、漢賦。但是他唯獨喜愛作詩,這可以表達他的哀愁、愉悅、悲歡離合,譏諷警戒的意願。他將所有的作品彙集成冊,取名叫《詩乘》,計數十卷,藏於家。康熙十九年,吳國對去世。
吳國對是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的曾祖父。

作品一覽


著有《賜書樓集》二十四卷、《詩乘》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