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茶耳的結果 展開

茶耳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茶耳是一種由細麗外擔菌(Exobasldiumgracile)引發的植物病狀,具體表現為葉片腫大畸形。多發生於幼葉,病葉所在枝幹吸收的營養無法返還到除病葉外的其它葉片上而可能導致其它葉片黃化脫落;也可發生於幼果,是為茶桃。可食用,多較厚且白,個別呈微紅色,食之有微甜口感,或略帶澀酸,口感鬆脆;富含氨基酸與菌多糖,毒性未知,有待進一步研究。

形態特徵


長得(粉)白嫩晶亮,胖乎乎的,是生在茶樹新枝上,一般以樹腰上的新枝為多,較厚,一般厚度可達1.5MM左右,較薄時微紅,厚時白胖。
茶耳
茶耳

生長環境


陽光較充足,在長江中下游就可以滿足這些條件。茶樹換新葉時雨水特別多,而且這時茶片也還很小,整棵油茶有的枝幹吸收營養無法返還到每個葉片中就集中在這幾片上,形成茶耳。

分佈範圍


中國分佈

山西管涔山(4396,4401);吉林長白山(HMAS29603);安徽黃山(HMAS24057);福建三明(1631);江西安福(MHSU127);湖北保康(2056,HMAS44045),房縣(2098,2107,2145),天門(1779),神農架(4037);湖南莽山(1130,1700,3825),綏寧(1415,2674),紫雲山(2689,2694),大圍山(2662);廣東樂昌(1394);海南黎母山(HMAS29600),吊羅山(1341),尖峰嶺(1377,HMAS29602);廣西大明山(1821),金秀(HMAS44044),東蘭(HMAS24055),隆林(HMAS24056);四川大涼山(2394),雅江(HMAS46637),貢嘎山(HMAS51060);貴州遵義(1993);雲南西雙版納(HMAs29601);陝西太白山(2561);青海民和(HMAS26394);貴州天柱。

世界分佈

大洋洲、中國、北美洲、亞洲、歐洲(模式產地)、南美洲。

主要價值


該葉片可以食用,飽含植物氨基酸,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主要變種


茶耳
茶耳
地方名:茶片(湖南)、紅木耳、紫木耳(雲南)、紅耳、血耳(湖北,保康)。
茶耳又稱茶掛。茶掛顧名思義是長在油茶樹上的一種葉子。
茶耳應該是茶樹葉的異生體,色白(有的微紅)形狀像油茶樹葉,但特別厚,味甜,鬆脆,很爽口。
生長在油茶樹上的一種嫩葉。它長得白嫩晶亮,胖乎乎的,是生在茶樹新枝上,一般以樹腰上的新枝為多。可以吃。以湖南耒陽茶豐的茶掛(茶耳)最有名。
其形成條件有幾個,一是須有新葉(或新果),二是須有充足水分,三是陽光較充足,在長江中下游就可以滿足這些條件。茶樹換新葉時雨水特別多,而且這時茶果也還很小,由營養過剩引起的異常生長,開成茶耳(茶苞)。會分解本身的一些纖維素,變為糖,所以吃起來有點甜,但這些西生命不會很長。

主要危害


該病狀由細麗外擔菌(Exobasldiumgracile)引發。
其子實體綉褐色,膠質,半透明,4~15cm,由瓣片組成,干后角質,近黑色,子實層覆於倉部表面,擔子深埋於子實層內,12~18×10~12.5μm。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基部尖,光滑,尤包,7.5~10×6.5~8μm。夏,秋季生於闊葉林中腐木上,枯樹上,單生至群生,可食。民間常用於治療婦科病。產地赤水、綏刖、湄潭、石阡,荔波、雷山、從江、榕江、劍河等地。
子實體單生、散生至群生。寬3—14厘米,由寬而薄的葉狀辦片組成,辦片上部波曲成花朵狀,鮮時膠質,淡茶褐色至茶褐色,干后角質,銹褐色至黑褐色,不含水溶性色素。子實層滿覆於辦片表面。孢子卵形至近似球形,無色;孢子成堆時白色。

物種簡介


地方別稱

茶片(湖南)、紅木耳、紫木耳(雲南)、紅耳、血耳(湖北,保康)、茶掛。

生物學特徵

茶耳應該是茶樹葉的異生體,色白(有的微紅)形狀像油茶樹葉,但特別厚,味甜,鬆脆,很爽口。
生長在油茶樹上的一種嫩葉。它長得白嫩晶亮,胖乎乎的,是生在茶樹新枝上,一般以樹腰上的新枝為多。可以吃。以湖南耒陽茶豐的茶掛(茶耳)最有名。

栽培技術


由於茶耳的可食用特性和獨特風味,多數人一般不視其為病害。在此概念的基礎上簡單敘述其栽培方式:
其形成條件為:一是須有新葉(或新果),二是須有充足水分,三是陽光較充足。在長江中下游就可以滿足以上條件。
茶樹換新葉時雨水特別多,而且這時茶果也還很小,由營養過剩引起的異常生長,開成茶耳(茶苞)。會分解本身的一些纖維素,變為糖,所以吃起來有點甜,但這些西生命不會很長。

防治方法


由於茶耳對茶樹的危害,往往會造成茶樹大面積減產,茶農一般視其為重點病害。在此概念的基礎上簡單敘述其防治措施:
防治上需從抗病品種、無病苗木、改進栽培管理和藥劑防治多方設法。應加強油茶林管理,避免茶林荒蕪以降低濕度,增強通透性,創造不宜發病條件。在發病輕的茶林可結合管理清除受病部分深埋,以減少病原。根據試驗結果,在擔孢子成熟飛散前,摘除病物燒毀或土埋,可獲得≥72%的防治效果。
必要時在發病期間噴灑1:100-150波爾多液或500倍敵克松液,可分別獲得≥75%和≥62%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