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鎮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下轄鎮

龍門鎮,隸屬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位於安溪縣南部,距縣城23千米,距離廈門同安區25千米。轄31個行政村。龍門鎮政府駐下茂山。206省道、廈沙高速泉州第一出口,金安高速過境。旅遊業和工業是全鎮的支柱產業。龍門是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安溪縣重點建設的兩大新城之一,也是首批福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和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5633公頃,常住人口58643人。

2019年10月,龍門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龍門鎮位於安溪縣南部的東嶺北麓,北緯24°57′,東經118°05′。東鄰南安市翔雲鄉,南連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西與虎邱鎮大坪鄉交界,北和官橋鎮接壤。

行政區劃


名稱電話區號
山頭0595
美頂0595
美內0595
美卿0595
榜寨0595
寮山0595
龍門0595
龍山0595
龍美0595
翠坑0595
桂瑤0595
桂林0595
觀山0595
湖山0595
炙坑0595
溪坂0595
溪內0595
溪瑤0595
仙地0595
仙東0595
仙西0595
仙鳳0595
金獅0595
和平0595
白雲0595
榜頭0595
大生0595
山美0595
后坂0595
光孝0595

自然資源


龍門位於泉州市安溪縣南部,為縣內主要僑區。龍門鎮地處戴雲山脈南部延伸部分,為河谷小盆地,丘陵地帶,屬南亞熱帶氣候,氣溫溫和,年平均溫度18—20.90,年活動積溫5633—7238°C。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0—2188mm。全年無霜期293—340天,全年總日照時數2030小時。境內有地熱溫泉帶長2公里以上,寬30—40米。金獅上湯溫泉早已聞名,溫度高達80°C,具有極大開發利用價值。礦藏資源豐富,花崗岩安溪紅635#儲量上億立方米,還有高嶺土、稀土、滑石等礦藏;村內水庫是安溪縣最大水庫,庫容量達1060多萬立方米,集雨面積18平方公里,且風景優美、氣候宜人。
鎮境南端的東嶺峰,位於安溪與同安的交界處,海拔908米,地勢險要,歷史上曾設有“東嶺隘”。明嘉靖《安溪縣誌》載“依仁里山勢若崖,有兩石夾峙如門(原圩尾,今毀)”,即古“龍門驛”(以此得名“龍門”),是安溪通往廈門的交通要道。龍門林氏舊譜載"謂龍門雲者,為水口有兩巨石夾峙,狀如龍門"。
龍門東鄰南安翔雲十多公里,南毗同安汀溪、蓮花兩鎮,西倚竹園林場,北連官橋約二十公里至縣城。明清時稱依仁里,民國先後屬依新里、第一區、龍榜鎮,一九四九年後,一度屬官橋區(公社);一九六五年四月獨立公社制,一九八四年四月鄉建制,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鎮建制;現為全國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示範鎮。現在交通便利,通過廈沙S30(福詔S35)高速公路,半小時可達廈門集美北站出口。

交通


龍門鎮距廈門市66公里,泉州市81公里,漳州市129公里。省道206線橫穿境內,是安溪、大田等地通往廈門的主要交通線。瀋海高速公路複線南安金淘至廈門路段經過境內,天然的地理優勢使龍門鎮成為安溪縣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窗口。現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級公路已成網路,邊遠山村與鄰近縣、鄉也有公路相連,交通方便。
龍門鎮[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
龍門鎮[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龍門鎮]

主要街巷

(一)龍門街
原無市肆,日用所需仰賴外方。“奉政大夫”林元瑞(又名林大謳/重熙公)鼎建圩場,逐漸形成”安平街“墟市,繁榮於清末民初。與後來“新店”(今中山路)並存至80年代初。
1957年成立龍門供銷社時,營業場所全部租用民房,分車頭、舊圩、下茂山三個地點作為營業部。由於地處與同安交界,又與官橋相鄰,人口較多,每5天設兩圩。一到圩日,龍門圩熱鬧非凡。1982年,龍門供銷社在龍門附近的溪邊大沙埔新建二層綜合門市部,建築面積達2483.18平方米,形成一條新街。
1995年,安溪至同安二級公路拓寬,公路由原從龍門嶺經過,改為從馬鞍格龍門隧道經過,原龍門街至車站的公路兩側翻建新樓房,省道206線兩側新建龍門信用社、建設銀行等單位及民房,一層為店鋪,一直連接到山頭村、寮山村。
(二)榜頭街
又稱榜頭市。官橋一帶一般習慣稱街為圩,龍門一帶稱圩為市。集市形成於明代,又稱榜頭圩。圩場有豆腐店、理髮店、小雜貨店等。安溪人若要到廈門、同安及出洋謀生,榜頭是必經之道,又曾有將軍騎馬趕市之說,故日日為市,熱鬧非凡。此地是僑鄉,明末清初不少榜頭人往東南亞一帶謀生。民國11年(1922年),地方民軍葉定國率兵騷擾榜頭村,白姓鄉民組織鄉團進行抵抗,葉定國放火焚燒民房,許多人無家可歸,不得不逃往海外謀生。因榜頭市有較高的知名度,故華僑寫信回家,只要寫中國榜頭市,就能到達。該街位於榜頭村溪邊,長約100米,寬3米左右。街面為河卵石鋪就,兩側為低矮店鋪。該地鳳山之麓有福海院寺廟,鼎盛時期曾有僧人數十人,也是促使該地成集市的一個原因。民國19年(1930年),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籌辦處開闢赤嶺至榜頭公路,榜頭成為停靠站。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隨著公路的發展,圩場自然消失。1985年,僑親集資興建榜頭大橋,后又捐資創辦榜頭中學。如今,榜頭道路四通八達,一片繁榮景象。
(三)隘仔街
位於桂瑤村,又稱桂瑤圩。古時在此設東嶺隘而得名。過去,安溪人出洋或往同安一帶做生意,肩挑手提、徒步、坐轎,必翻越東嶺,而街位於小路路口,方便來往行人小憩。街道很短,30米左右。20世紀30年代安同公路通車后,圩市逐步消失。
(四)龍門村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1.6公里處,龍門溪畔,海拔126米。明嘉靖《安溪縣誌》載:“依仁里山勢若崖,兩石夾峙如門,古‘龍門驛’以此得名。”村以驛名。村委會設在祖厝邊,轄16個自然村,廢村觀音島、牛坪。僑鄉,革命老區村之一。龍塘山下的“龍船港”,兩壁夾立,懸瀑數十尺,潭深百餘尺,蔚為壯觀。主要文物景點:林氏祖厝,龍會堂,觀音宮,林師柴,林降祥,林綠竹的故居等;村民主要為林、邱、白姓。
民國27年(1938年)10月,上級黨組織派李毅然到龍門,重新建立中共龍門支部,李毅然和林降祥先後任支部書記。
(五)山頭村
在鎮政府駐地北1.5公里處,龍門溪下游右畔山丘地。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陳姓一世祖逸溪因出遊打獵至清溪縣依仁里鷓鴣峰下山頭林,喜其山脈清秀,地形似一座小山,山上竹林茂密,遂建築筍山堂,故名筍山。又雲,早時該地毛竹成林,竹簡滿山坡,稱簡山。后該地植樹造林,改稱山頭。村委會設在山頭,轄10個自然村。僑鄉。村民主要為陳、周、石姓。
下茂山在梧桐山南麓,為鎮政府駐地。該地有兩個山墩,形似火爐,稱上爐山和下爐山,后諧音統稱下茂山。
(六)龍山村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處,茗山西北麓,海拔138米。東部有南山、案山、翔雲山、筆架山。茗山至美卿雙架山(亦稱筆架山)呈南北走向,猶如一條巨龍橫卧,形象逼真,故名。清代為案山鄉,民國時與龍美合為龍山保,解放後為龍山村。村委會設在路宅,轄11個自然村,廢村闊格、岩嶺。村裡有小溪3條,即名山溪、銀珠壠溪、后壠溪。港胞曾星如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福建同鄉會理事長。村民主要為林、曾、張姓。
(七)龍美村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5.6公里處,雲頂山西北坡,茗山南麓。原屬龍山村,因位於茗山尾,故名龍美。該地目場片村與翠坑交界,有五座山峰似馬頭,中間有一小湖,俗稱“五馬爭槽”。村委會設在大墓格,轄14個自然村。東山格林氏宗祠是中共安南同縣工委活動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村民主要為林、卓姓。
牧場在五馬爭槽(即五條山峰圍繞一個湖,宛如五匹馬爭槽,故稱)北坡。該地山峰交錯,山口較多,似目,〔故稱。包括樓仔內、古里格、東山格、大墓格4個自然村。

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後期以來,龍門鎮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是安溪縣經濟發展重鎮之一。2006年,龍門鎮工農業總產值153100萬元;農業產值14500萬元;企業總產值197650萬元;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產值9.9億元;國地稅總收入34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10元。省級經濟開發區龍橋園工業區大部分坐落其境內,現為安溪縣南翼新城的重要區域之一。整個工業園規劃形成電子機械、服裝鞋帽、食品加工和石材加工等幾個產業功能區。龍門片區共開發建設面積2000畝,報批儲備用地2000畝,已入駐企業39家。2006年,園區企業產值達13億元。在農業方面,桂林、桂瑤、龍美等村盛產茭白筍,生產歷史悠久,有蔬菜珍品之稱;龍門、觀山盛產花生酪,香甜可口,酥而不硬,柔而不韌,是迎賓送客的珍饈佳肴;還有仙地、仙東、仙西、仙鳳的茶葉生產基地已形成一定規模。商業貿易活躍,有龍門、寮山2個農貿市場,石材工藝品專業市場已形成規模。上海音樂學院社會實踐基地、旺旺集團福建區域總廠、APEC國際會議中心、兩岸金融研究中心、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信息外包服務基地——中國國際信息技術(福建)產業園(EC產業園)也都落戶龍門,IBM集團、惠普公司紛紛入駐產業園。 

旅遊


龍門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各類名勝古剎、寺院廟宇眾多,加上儲藏豐富的地熱資源,全鎮正在全力推進生態旅遊體系建設。主要打造三大品牌:一是大龍門森林公園志閩旅遊,打造野外運動休閑品牌;二是天湖旅遊—溫泉度假村,打造高爾夫和溫泉文化品牌;三是村內水庫茶葉公園度假村,打造生態休閑和茶文化品牌。
在庵墓山和勤櫥山,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桂瑤村有多處宋元時代的古窯址,還有清代福建水師提督林建猷的墓葬和遺像;溪坂村有元代青瓷窯址,有崇祀押遷官張純的靈護廟;仙西村有建築獨特的勝閣岩;位於龍門村龍塘山下的“龍船港”,兩壁夾立,懸瀑數十尺,潭深百餘尺。
榜頭村的福海鳳山之麓,有始建於唐·光化三年(898年)的福海院。溪瑤村貴湖山麓的青林岩,是安溪歷史名剎,始建於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美內村的雙髻尖山,有始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的金沙岩。榜頭村的崎頭和福海,還有建於清初和清末的土樓——“下土樓”和“孚福樓”。
龍門鎮
龍門鎮
龍門溪畔光孝村的村南臨溪處的磐石上,古時曾建有一座寨堡,名光孝寨,傳說寨中曾住過99個和尚;附近有曾住過99個尼姑的金山院。明末,朱萬一兄弟曾在此率村民據寨固守,抗擊倭寇的進犯。

代表人物


龍門鎮地靈人傑,英才輩出。
桂瑤人林志中、林建猷父子都是清代總兵
著名愛國僑領庄希泉,新中國成立后曾歷任中僑委副主任,全國僑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多屆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協助黨做了大量海外統戰工作;
龍山村人曾星如,香港著名企業家,在海內外創辦企業20多家,他曾榮任香港福建同鄉會理事長,福建省政協常委和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金獅人陳映真,出生於台北市,著名作家,曾在鄉土文學論戰時博得“海峽兩岸第一人”美稱。
金獅村人白鴻,是名聞閩南地區的書法家,作品曾多次獲獎。
還有很多:
林耀照(1864-1909),字淑清,歲貢生,官章超英,”宣統年間中式歲貢第二名,“欽命頭品頂戴閩浙總督部堂兼巡撫海關船政大臣二品銜”。
陳獻琪(1893-),出生於菲律賓吧咾灣省戈約坡。祖籍安溪縣龍門鄉山頭村鯉魚山。童年就讀於馬尼拉。大學畢業後步步上進,1929年當選為吧睹灣省省長,連選連任十六年。1946年當選為菲律賓國會議員、副議長,至1956年退休,任吧灣省自由黨總裁。其妹夫在1959年當選為吧咾灣省省長,其長子任省政府秘書。
白潢川又名池水,祖籍安溪縣龍門鄉榜頭村宮兜。其父白廷妙,清光緒年間往菲律賓呂宋經商,獲得巨利,即與印尼泗水白錫嘉合作捐資創辦養正小學,負責全部經費三分之一。潢川出生於菲律賓,幼年回鄉就學,暨南大學畢業后,任集美學校教師,兼任消費公社主席,后見養正小學即將停辦,即出任養正小學名譽校長,捐經費,聘名師,辟運動場,倡導開展體育運動,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體育運動推廣全縣。后見地方多故,即辭集美學校職務,返回菲律賓,後來榮任菲律賓政府駐中國廈門領事
白辰恭(1901-?年),又名白麟趾,原籍安溪縣龍門鎮白芸村坑墘。為龍涓崇文小學首任校長,后往印尼椰城加烈任教。民國23年(1934年)往巨港任勝發棧(出入口商)經理。抗日戰爭期間,曾代表印尼華僑出席在新加坡召開的南僑籌賑總會,積極開展籌賑工作。歷任巨港安溪公會主席、中華學校董事長、巨港食品商會主席、巨港中華總會主席、巨港中華商會主席等職。
林生竹(1906-1951)字淑節、官章虛靜、上海法律大學畢業、縣黨部執行委員(黨務指導員)財政政委委員長
林師柴(1907-1935)字敬,又名什柴,集美師範畢業、早年化名丹夫;20歲參加中共活動、任廈鼓浪嶼光華小學教導主任、祟德學校附小主任、龍文小學校長、與水芸等在龍山埔頂等地辦夜校宣傳抗日救國精神、任安南同邊區特委宣委兼龍門支部書記、後任中心縣委安南同特支書記、烈士。
林水芸(1918-1945)字秀會,早年參加中共活動,配合師柴等在埔頂辦夜校宣傳抗日救國精神,曾任中共安南同武工隊長兼龍山支部書記、縣工委武裝委員、龍門區工委書記(烈士1994年版縣誌有傳)。
林綠竹(1919-2019)又名張連、暨南大學、早年參加中共活動(副廳級離休)閩西南黨組織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龍門支部負責人暨南大學黨支部書記、中國學聯常委宣傳部長、組建台灣工委、在港建立中共泉廈臨時工委任書記、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副書記、八支四團副政委、後任德化縣委書記兼永春縣長、晉江專區副專員、地委副書記、專員、兼任泉州師範專科學校黨委書記、校長、福州軍區對台辦省委對台辦專職副主任、省地質局副局長、省科委副主任、顧問、著有《上下求索》。
林春長(1912-1995)字敬、又名長青、集美中學畢業、曾任龍榜鎮長、長坑區區長、國民黨陸軍上校。
林降祥 (1915-1992)字淑瑞,又名梁奕林、林貞民,就讀於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復旦附中、廣西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北子路英語補習學校、早年參加中共活動、組織"黨的同情小組"任龍門黨支委書記、瓜哇(印尼)抗日同盟總部組織部長、創辦《南僑日報》任社長、1952後任職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僑聯辦公室副主任、聯絡部負責人、中國僑聯主席。
林文芳(1916-2014)字敬、又名林伍、別名喬森、集美師範農林學校畢業、1937年任中共安南同臨時縣工委書記、潛入軍統閩南第三通訊處、先後任龍榜副鎮長、鎮長鎮公所特別支部書記、抗日警備大隊副隊長、八支四團七營教導員、1949年後歷任後龍城區區長、縣教育科、司法科副科長、縣委文化部長、泉州五中副校長、泉州七中校長、華僑大學化學系副主任圖書館科長、永春北硿茶果場副主任。
庄炎林(1921年—),龍門山頭人,第四屆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許勝發(1926-),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祖籍安溪縣龍門鎮仙地村。台灣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國民黨中常委。
林金獅(1927-2015)字淑,又名文獅、別名曾民、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院校畢業、閩西南黨組織主要骨幹、曾任中共閩南特委聯絡員、安南同工委書記、游擊隊政委、八支四團獨立十四連連長、縣常備大隊晉江軍分區情報南京軍區駐廣州情報站、福州軍區等情報部少校參謀、作戰處處長、副師級。
白佑啟(1921-1999),安溪縣龍門鎮和平村人。民國34年(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地下革命鬥爭。先後擔任中共榜頭區委書記、安同南工委委員等職。民國38年(1949年)5月參加第一次解放安溪縣城的戰鬥。后又堅持鬥爭,直到安溪解放。歷任官橋區區長、中共安溪縣委統戰部部長、安溪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政協副主席等職。
林清安(1924-1997)字敬平、集美水產畢業、早年參加中共活動、1944年任龍榜鎮抗日警備大隊中隊指導員、1946年9月中共龍門區工委書記、后曾任安溪縣長、中共平潭縣委書記、福建閩侯地委、福建省海洋研究所黨委書記、省水產廳副廳長(安溪縣誌有傳)。
白東榮(1925-)出生於台灣,祖籍安溪縣龍門鄉和平村。三歲前往日本,后畢業於日本大阪醫科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在日本經營直屬出入商株式會社萬利號。並與白錫平在新加坡合營東榮藥品公司,曾任神戶華僑總會主席,曾應中華全國醫藥總局的邀請來華訪問,數度回安溪家鄉探親謁祖。
施金城(1925-),原籍安溪龍門鎮,印尼實業家,新加坡安溪會館名譽主席,香港安溪同鄉會名譽會長。為家鄉教育事業嘔心瀝血,捐建培文師範學校,被譽為安溪當代的“陳嘉庚”。
翁和毓(1934-)生於台灣,祖籍安溪縣龍門鄉榜寨村。1937年回榜寨老家求學務農,1946年往台灣。後轉美國留學。從事石油地質工作,獲得美國石油地質博士學位。為美國休斯頓美孚石油公司工程師、股東。1981年應石油部邀請來華講學,分別在石油部及任丘油田講課。
陳炳列(1938-),龍門翠坑人,三明市作協副主席。
陳文良(1941-),龍門山頭人,廈門市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
白巨森(1943-1990年),安溪縣龍門鎮寮山村人。1964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10月晉陞為步兵86師政治委員。1988年8月授大校軍銜。1990年6月調任南京陸軍學院政治部主任。
陳文南(1943-)龍門山頭,廣東省公安廳一處副處長。
陳秀蓮(1943-)龍門山頭,女,中共惠安縣委常委,紀委書記。
林志祿(1949-)字彥,又名:林軍,曾任國家計委辦公廳主任、副秘書長,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2004年7月當選為第七屆中國僑聯副主席、2007年4月調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2008年1月當選為第七屆中國僑聯主席、2009年7月當選為第八屆中國僑聯主席、現任中國僑聯黨組書記主席、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共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十八大中共中央委員。
林江南(1949-)字馨時、自號南滬、江西教育學院、武警江西總隊後勤部軍需處。
林志良(1954-)字時,一凡居士。同安區慈善會蓮花羅漢山老同志幫扶基金會會長、廈大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泛亞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撰題2016年重建的“景明堂”楹聯。
林志建(1961-)字時,中共黨員,中央黨校大學學歷、歷任安溪湖頭鎮鎮長、安溪虎丘鎮書記、安溪縣宣傳部部長、石獅市委副書記、泉州市紀委副書記、現任職泉州市政協副主席。
陳少群(1976-)龍門鎮山頭村鯉魚山人,從小勤奮好學,對設計情有獨鍾,2012年的設計榮獲中國國際建築裝飾及設計博覽會十大最具影響力設計師以來,每年都有獲獎作品,2019年再獲法國雙面神“GPDPAWARD”國際設計大獎金獎、創新中國十大領軍設計人物獎、德國reddot紅點獎、第九屆國際空間設計大獎Idea-Tops艾特獎、”金外灘”獎等獎項。

社會


(一)教育
1991-1992年重點抓好掃盲、脫盲鞏固工作、組織入學和鞏固學額工作,1998年順利通過市、省教育“兩基”驗收;加大對教育投入,投建龍門中學宿舍樓、教學樓、榜頭中學宿舍樓、運動場,仙地中學教學樓等設施,使各中、小學的配套設施建設基本完善。1999年,中心、濟陽、湖山、養正、榜寨等五校接受“普及實驗縣”驗收全部獲得優級;投建龍門中學高中教學樓,改善中、小學配套設施。2000年復辦龍門中學高中部,新建龍門中學科技實驗樓、仙地中學教師宿舍樓、龍門學區綜合樓、養正希望小學教學樓、濟陽學校多媒體教室等,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2007年,全鎮有幼兒園21所,703人;中學3所,5306人,教職工310人。
(二)衛生、計生
2007年,龍門衛生院,定為一級甲等衛生院,佔地面積4565平方米,編製病床位50張,在編人員42人,衛技人員37人,其中高級3人,中級3人,初級31人;設有內兒科、外科、婦科等臨床科室和放射、檢驗、B超、手術室、藥房等醫技科室,擁有500MAX光機、日本本田B超機、全自動生化析儀、血球計數儀、胎心監護儀、新生兒聽力篩查儀、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儀,發光分析儀等一批先進儀器設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穩步推行,是年,全鎮參合率93%,基本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計劃生育工作注重宣傳引導,突出利益導向,提供優質服務,確保責任、措施、投入三到位,不斷夯實計生基礎,突破工作難點。2007年度,出生政策符合率90.41%,人口出生率10.26%,初婚率10.3%,性別比107:98。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1991年後,龍門鎮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產業,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來源多元化。
居住條件1992年以後,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全鎮農村新建房屋越來越多,農村居住面積逐年擴大,質量逐年提高,不少村民實現從平房到樓房、從土木結構到磚混結構、再到鋼筋混凝土結構轉變。
消費水平現代家用電器,交通、通信工具等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許多農民還購置了小轎車等高檔消費品。
社會保障民政救助體制不斷完善,積極推進農村低保工作,2007年度全鎮共有861戶、1091人被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實施“五老”人員、貧困人員、殘疾人困難戶安居工程7戶。 

人口民族


全鎮16657戶,總人口74770人(2018年初)。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引擎)
總人口61328
30730
30598
家庭戶戶數14109
家庭戶總人口(總)59374
家庭戶男29673
家庭戶女29701
0-14歲(總)181890
0-14歲男9531
0-14歲女8658
15-64歲(總)39177
15-64歲男19383
15-64歲女19794
65歲及以上(總)3962
65歲及以上男1816
65歲及以上女214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9384

獲得榮譽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龍門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