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3條詞條名為王文的結果 展開

王文

綏德籍革命烈士

王文 (1911~1943年) 原名王學善,化名老井、羅文。陝西綏德人。革命烈士。1927年春考入綏德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入校不久即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經李景林介紹轉為中共黨員。四師畢業后,他以小學教員身份,在綏德縣的黃河西岸廣大農村發展黨、團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很快在60多個村莊建立起革命政權。與此同時,他還動員舅父、哥哥、弟弟、妹妹參加了革命。1935年1月被選為綏德縣革命委員會主席。10月,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蘇維埃政府,王任副主席。1936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西征后,他調至新成立的中共陝北省東地區特委工作,在特委領導下組織軍民打擊國民黨軍的進攻,為保衛陝北省中心區域的安全做出了貢獻。此後,歷任中共吳寶縣委書記、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

人物生平


抗日戰爭爆發后,王任米脂縣縣長,團結李鼎銘等進步愛國人士走上抗日道路。不久,奉調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38年初,中共中央指定由郭洪濤帶領王文、王子文、霍士廉等50多位負責幹部,赴山東開闢敵後根據地。行前,毛澤東親自接見並講了話,強調到山東后要廣泛發動群眾,大量組織武裝,發展游擊戰爭,創建山東根據地。王等一行經過三個月的跋涉,於5月到達山東。6月,王被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任命為中共膠東特委書記,著重處理膠東黨的建設、部隊整編與統一領導等問題。當時,膠東地區的幾支抗日武裝分屬不同的系統,步調不統一;國民黨頑固派也趁機招兵買馬,搶佔地盤。面對複雜的局面,王決定首先發動群眾,抓武裝隊伍的建設。為此,他深入到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和掖縣三支隊向廣大官兵宣講中共的抗日方針,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軍事培訓。在此基礎上,1938年9月在掖縣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五支隊。同時,他還深入農村,廣泛發動群眾,很快在各縣建立起游擊隊和基層政權。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工作,膠東抗日形勢蓬勃發展,建立了以蓬(萊)、黃(縣)、掖(縣)三縣抗日民主政權為基礎的膠東北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2月,為加強對山東抗日鬥爭的領導,中共中央決定將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同月召開的中共膠東區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了中共膠東區委員會,王文當選區黨委書記。1939年1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批准建立中共膠東區委員會和膠東首屆黨代會選出的領導成員。 7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又決定將膠東區黨委改稱中共山東第三區委員會(習慣上仍稱膠東區黨委) ,王文仍任書記。9月,以原區黨委軍事部為基礎建立山東省第三軍區,王為軍區政委。在他和區黨委領導下,迅速開闢了北海、西海、東海地區,並逐步向南發展,使這一地區成為膠東半島西部比較穩定的抗日根據地。到1941年,膠東軍民粉碎了三次約有千人以上的日軍進攻。1940年9月,山東縱隊第四次整編后,任第五支隊政治委員。
隨著膠東抗日形勢的發展,膠東的抗日政權日趨鞏固與完善,1941年7月成立了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膠東的抗日軍隊日益壯大,1942年7月1日以第三軍區為基礎組建了膠東軍區。同月,王文調任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主任、膠東軍區副政委,仍是區黨委委員。,在發展、鞏固抗日民主政權,處理軍隊與地方、幹部與群眾、上級與下級的關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把依靠群眾、堅持武裝鬥爭放在第一位,並身體力行帶領廣大幹部深入基層,組織職工會、農救會、青婦會、婦救會等群眾
團體,全面開展減租減息、大生產和參軍運動,勝利度過了膠東抗日戰爭歷史上最艱苦的歲月。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日軍對膠東軍民進行過多次“拉網掃蕩” ,使膠東處於日、偽、頑的夾攻之中。面對嚴峻的形勢,王同膠東800萬軍民一起經歷了艱苦的反“掃蕩”鬥爭,取得殲敵3000餘人的重大勝利。
殘酷的戰爭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使體質健壯的王文變得體弱多病。1943年春節剛過後,他突然吐血不止,經多方治療無效,於11月16日與世長辭。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安葬於棲霞英靈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