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方陣
瑞士方陣
瑞士的國土在近代屬於貧困山區,高大聳立的山脈將瑞士人分割成相對孤立的谷地聚落,來自於貧困山區的人們,因為,這樣既適合山區地形特點,又符合貧窮的資源供應實際。瑞士步兵的構成主體都是體格強壯、性格堅韌的山地自由民。
。瑞士部隊沒有成建制的騎兵編製,其兵種以步兵為主體,只包括戟兵、長槍兵、弩兵、15世紀加入的少量火槍手這幾個有限的兵種。一支成建制的瑞士部隊里,其成員大多為同鄉,他們的凝聚力很強,且山地民族那種堅韌的特性使他們即便承受了同時期西方部隊難以忍受的傷亡后仍舊能保持鬥志和紀律(山地民族的這種特性也同樣體現在廓爾喀兵身上);同時,因為戰友都是熟人,他們會時刻注意不讓自己違反軍規或者作出懦弱的行為,以免將來大家返回家鄉後傳出一些有損自己名譽的說法。
近代瑞士步兵幾乎從未被擊潰或投降,在部分戰鬥中甚至堅持到最後一人,這樣的戰鬥意志在同時期西方部隊中基本未出現過。雖然瑞士步兵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也會撤退,但是他們能夠在撤退中仍然保持著嚴格的紀律,並能夠隨時應對敵方的追擊。
瑞士步兵有三條不容冒犯的鐵律:方陣步兵絕不允許參與追擊;第一個逃兵必須當眾吊死;只能露天宿營,覺不允許居住在營房中,即使有這個條件。第一條使用部隊在戰場上保持了完整的隊形;第二條對於別的軍隊看來可能很輕微(例如羅馬軍團是對整支部隊實施十一抽殺令),但是瑞士步兵很怕這一條,具體原因我在上面的段落中已經說明;第三條紀律讓瑞士部隊始終保持較強的警惕性和紀律性,他們基本沒有被偷襲的紀錄,即使在做雇傭兵期間,也沒有紀律散亂的情況發生,這是其他同時代歐洲強兵(例如普魯士雇傭兵)所無法比擬的。瑞士步兵的基本編製是300人左右的連,其中250左右為當時的主戰兵種,其餘為遠程部隊和精銳肉搏部隊。14世紀前主戰兵種是戟兵,遠程部隊為弩兵,精銳肉搏部隊則按照各自喜好、經濟情況選擇武器,比較有個性的是晨星棍和盧塞恩錘,前者有鐵尖的單手金屬短棍,後者類似於鉤鐮槍;14世紀後主戰兵種為長槍兵,遠程部隊為弩兵和少量火槍兵,精銳肉搏部隊全部是戟兵。不過這種配製並不是絕對固定不變的,曾經有過遠程部隊肉搏部隊1:1的配製。
12-15世紀的瑞士步兵一直都是民兵,其武器裝備都要自備。瑞士建國初期就受到了奧地利的攻擊,那時候的瑞士山民窮得噹噹響,能作為武器的只有伐木斧,他們把斧背上加工出一截尖鐵(有直有彎)后套在長8-10英尺長的木柄上,並將木柄頭部加裝長釘,從而改造出了很原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瑞士戟,當然了,後期的這種武器製作得越來越精美,有些斧刃上還鏤空出十字紋來。早期瑞士步兵完全無甲,沒辦法,窮人嘛。早期瑞士戟兵機動力很強,無甲山民的地形適應能力超過當時作為西方步兵主力重裝步兵,移動速度僅次於重裝騎士,縱隊戰術發動時,三撥戟兵以較高速度接敵,先擊潰敵軍作為前鋒的重裝騎士,再與後續步兵交鋒。瑞士戟兵單兵作戰能力也不差,他們也常常被用作伏兵。這個時期的瑞士人以兇殘冷酷而聞名,他們的作戰風格是不留俘虜。
早期(主要指12-13世紀)瑞士部隊並不完全使用方陣作戰,他們的進攻戰術是縱隊戰術,這是一種很像羅馬方陣的疏散型准方陣戰術,衝擊陣列也是3列,每列由1-2個連組成,每個士兵左右距離是三英尺(這是特意留出的武器使用和後排部隊衝擊空間),前後距離只有一英尺半,每列的正面寬於縱深一倍左右。
瑞士方陣
13世紀末期,逐步熟悉瑞士戟兵作戰方式的敵軍採用了一些新的戰術,主要是面對這種戰術時由重甲騎士下馬結密集陣型衝擊,並輔以較多數量的弩兵。只需要面對步行騎士時,以劈砍為主要攻擊手段的瑞士戟兵尚能勉強戰勝之,遇到有上大批弩兵壓陣的情況,瑞士部隊就很自覺的撤退了,畢竟無甲部隊面對強弩可是標準的一箭死啊。
隨著敵方戰術的改進,瑞士人也對自己軍團使用的武器和戰術進行了改進。瑞士戟兵最大的弱點是無甲和不能阻止重甲敵軍的貼身肉搏兩項。雖然瑞士長戟的三種使用方法:戟尖突刺、戟刃砍劈、戟背啄擊都能破甲,但都存在明顯的缺陷:瑞士長戟頭重尾輕,突刺時容易失去平衡,較大的重量使其突刺速度較慢,複雜的戟首部件使突刺動作較明顯,容易提前格擋;砍劈和啄擊都需要大幅度揮舞武器,一旦開始該動作,敵軍很容易趁戟兵前方露出空當的機會近身肉搏。因此,瑞士戟兵在新戰術中從主力兵種退居輔助兵種。
改進后的瑞士軍團開始使用密集方陣戰術,正是這種瑞士方陣戰術在14-15世紀為瑞士步兵贏得了歐洲最強步兵的頭銜。
瑞士方陣的核心是使用超長槍的步兵。這些士兵大多從孩提時代就玩槍類武器了。長槍兵的標準裝備是一根20英尺的長槍(馬其頓方陣兵的最高紀錄是18英尺),槍頭是長達3英尺左右的套管,用來防止長槍被砍斷,這在古方陣中也有類似體現。後期的瑞士長槍兵也裝備了單手長劍用以近戰。較早的瑞士方陣中只有前2-3排士兵才裝備頭盔和胸甲,後排士兵仍舊無甲。瑞士長槍兵在防禦狀態時有一種很有效果的防箭方法,3排以後的士兵將他們的長槍拄在地上,然後不停搖晃,據說可打飛敵方向該處拋射射的50%-75%左右的弓箭、10%-15%左右的弩箭,不過對直射的弩箭防禦就基本無效了。
瑞士方陣列陣時正面為4到5排長槍兵,以間隔1米的距離橫向排開,隊列寬度視地形而定。戟兵和弩兵在攻擊狀態和防禦狀態下採用不同的配置方式:在攻擊狀態時候,戟兵和弩兵是作為散兵配置在方陣前方或側翼;防禦狀態時則配製在方陣中央。瑞士方陣在世界軍事史上第一個採用了行軍鼓(之前唯一一次記載是斯巴達人組建笛子隊確保方陣行進節奏),其指令下達方式結合了鼓聲和旗語。
瑞士方陣一般不獨立作戰,其配置方法和戟兵防禦戰術基本相同(至少三個獨立的方陣),這種配置方法既能適應複雜地形也使得戰鬥中各個方陣的側翼都得到保護。
早期瑞士方陣的大部分成員為無甲山民,它繼承了瑞士戟兵縱隊戰術的機動力優勢,能以僅次於重騎兵衝鋒的速度發起衝鋒,而瑞士人嚴格的紀律和較為先進的指揮協調體系又確保了他們的方陣在衝鋒過程中保持隊形,再加上瑞士山民堅韌的性格讓他們在承受重大傷亡的情況下士氣不減,這3大特點集合在一起,使瑞士步兵統治了歐洲戰場近百年,直到他們被西班牙大方陣所擊敗。
後期的瑞士方陣成員裝備較好,不過他們的裝備仍是自備,主要是靠做傭兵賺回來的,有些成員甚至裝備了米蘭生產的步兵用全身板甲。方陣成員防禦能力的提高降低了方陣的機動,但是並未削弱到危險的地步。
瑞士方陣並不怕複雜地形的干擾,瑞士人的爬山能力和體格都是上上之選,瑞士軍隊有善於克服一切天然障礙的美名。不管是深溝、陡坡或是難以逾越的野戰工事,瑞士士兵總是能夠成功的克服。而且由於他們的堅忍不拔的性格,即使是傷亡慘重,也總能毫不猶豫的向前推進。他們的最高傷亡紀錄是由伯爾尼軍團在穆爾騰戰役中創下,面對勃艮第人的弩弓和火炮,全軍團3000人在第一時間傷亡超過500人,即便如此,他們還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動了方陣衝擊,強悍得令人髮指……
瑞士方陣最大的弱點在於其遠程火力和配屬兵種的不足:只裝備了弩弓和少量火槍,無配屬騎兵,因此最終被西班牙大方陣擊敗。
西班牙大方陣與瑞士方陣對抗也不容易,先用火器(火繩槍和火炮)齊射,遠程火力薄弱的瑞士方陣只能以衝鋒來應對,當瑞士方陣衝擊時西班牙人則以長槍兵、火繩槍兵混編方陣與之對抗,並用身批重甲、精通劍術的西班牙劍士進行兩個方陣之間的小範圍側翼助攻,外圍則用裝備了小型火器的輕騎兵阻滯其援兵、殺傷其側翼。饒是如此,西班牙人擊敗瑞士方陣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小。
中世紀末期到一戰前的時代,是雇傭兵盛行的時代,一方面,富有的國家對其采扈制農兵戰鬥力極為不滿,另一方面,職業軍隊數量難以滿足其作戰需要。一些國家和地區趁勢組織了雇傭兵出口業務,這樣既可以賺取金錢,又可以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和瑞士雇傭兵齊名的傭兵有很多,相比其他傭兵團,早期的瑞士雇傭兵屬於低檔次傭兵,他們的名聲不如當時的高地傭兵團(高素質步兵)、神聖羅馬帝國傭兵團(提供高素質騎兵和劍士)和地中海傭兵團(高素質遠程部隊,如熱那亞弩兵).
瑞士雇傭兵的出口業務從15世紀開始,他們初期名聲不顯,隨著參戰次數的增多,他們可以和正規軍想媲美的紀律。士氣和作戰素養逐漸為人所讚譽,並使他們成為雇傭兵市場上的搶手貨.
當時的瑞士政府為邦聯制政府,在和平時期無權指揮各州部隊.雖然瑞士政府一直試圖阻止大規模的雇傭,以確保國家守備力量的平穩,但一直沒有成功.
瑞士雇傭兵曾經有過被相敵對國家雇傭的紀錄:法西戰爭時期,法國和西班牙都擁有過瑞士雇傭兵,瑞士雇傭兵在戰場上同族相爭,兩個軍團消耗殆盡.
瑞士雇傭兵雖然有忠誠之名,但是在那個時代他們的名聲其實不怎麼樣,“沒有金錢,瑞士人就不給賣命”說的就是他們的唯利是圖,甚至有過被重金賄賂而叛變的紀錄,不過不是在戰場上.
真正成就瑞士雇傭兵忠誠之名的是1527年5月6日發生在羅馬的戰鬥.在這次戰鬥中,受雇保護教皇的瑞士近衛隊為掩護教皇撤離與數倍與己的敵軍死戰,189名士兵中有147人戰死,羅馬教廷稱讚瑞士雇傭兵"絕對忠誠".各過王室爭相聘請瑞士兵作為皇家衛隊.其中最出名的法國王家衛隊中的瑞士分隊:1792年8月10日,800多名瑞士雇傭兵組成的衛隊履行了自己保衛國王的職責,全軍戰死於凡爾賽宮,無一生還。
1874年,瑞士憲法規定禁止國民接受外國軍事雇傭,頒布禁令后的唯一特例是,允許志願者加入以護衛教皇宮殿為職責的衛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