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經感傳
循經感傳
中文拼音 xún jīng gǎn chuán xiàn xiàng
英文參考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the channels
循經感傳現象指刺激穴位時在經脈循行路線上出現的一些特殊感覺傳導現象。是最常見的一種經絡現象。
人體經絡圖
循經感傳現象指刺激穴位時在經脈循行路線上出現的一些特殊感覺傳導現象。是最常見的一種經絡現象。
有人認為,古代文獻對經絡活動線路的描述可能包含著對循經感傳現象的認識。
現代經絡研究熱潮的興起源於1973年,解放軍301醫院的醫生們觀察到,有個病人在針刺后出現針刺局部的感覺沿著一定的線路向遠處傳導,由於傳遞線路與經絡走行一致,於是稱循經感傳。後來大量的調查表明,約1%的人對針刺反應敏感,針刺穴位可以誘發循經感傳。此外,有的人在患病期間出現循經感傳,病癒后即消失。循經感傳現象提示:人體的體表或體內存在我們還不了解的信息傳遞途徑,甚至線性物質結構。
人體經絡圖
70年代以來,我國對此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衛生部頒發了循經感傳現象觀測的統一方法和分型標準,以低頻電脈衝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傳出現的不同程度分為敏感型、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普查,發現在17萬人中感傳出現率為20.3%,其中敏感型出現率為0.35%。同時發現循經感傳現象有循經性、效應性、可阻滯性、慢速性、雙向性、趨病性等特點。
近些年來,循經感傳現象的研究不斷發展,從自發出現到激發控制,從主觀感覺的描述到客觀實驗的記錄,從現象觀察到闡明機理、從理論研究到臨床應用,認識日益深入。
經感傳機理的研究是揭示經絡本質的一條重要途徑。
顯性感傳:能通過大腦感知,由受試者指明傳導途徑者
隱性感傳:不能通過大腦感知,受試者無法指明傳導途徑者
顯性感傳在一定條件下產生,顯現率較低,隱性感傳普遍存在於人群中,顯現率可達90%以上。
隱性感傳60%~90%能激發為顯性。
針刺大腸經循經感傳示意圖
1、感傳的普遍性:黑龍江中醫研究院的“七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經絡感傳普遍性的研究結果表明:不論性別、年齡、職業、種族均觀察到經絡感傳現象。
2、感傳循經性:感傳通常多與古典經絡主幹循行路線基本相符,總的來說,四肢部基本一致,軀幹部常有偏離,而在頭面部則差異較大。
3、感傳性質:感覺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常與刺激方法、部位、個體的差異有關。
4、感傳速度:《難經》載:“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成年人呼吸每分鐘平均14~18次左右皇帝時代1寸約等於2.5cm,那麼脈行速度為:2.5×6×(14~18)/60=3.5~4.5cm/sec
循經感傳的速度大多數遠較周圍神經傳導速度為慢,每秒數毫米至數十厘米不等。
與刺激部位、刺激方法、刺激量、溫度等因素有關。
5、感傳深度:體表、皮下、肌肉、內臟各層組織均可出現感傳。
6、感傳寬度:在四肢多呈細線狀,而在軀幹則呈寬頻狀。感覺帶的寬度範圍在0.5~3cm 之間。
7、感傳的阻滯:
循經感傳的一般特徵
(2)液體注入法:局部注射生理鹽水及鹽酸普魯卡因,或M受體阻斷劑、α受體阻斷劑等,特點是阻滯迅速、恢復緩慢
(3)冷凍降溫法:據福建方面觀察,引起冷凍阻滯的穴位深部組織的臨界溫度為21.16±0.4ºC
(4)皮膚觸覺刺激法:用毛刷在擬阻斷部位輕輕刷動15分鐘左右,也可阻滯感傳。
9、感傳的激發:運針、電刺激、藥物、入靜誘導(明代李時珍所說“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明察之”)。
10. 循經性 每條感傳線自刺激穴位開始呈單線循經絡傳導,很少分支,在四肢幾乎沒有分支現象,但在軀幹和頭面部循經性較少,有的觀察表明所有的感傳都上到頭部。
11. 雙向性 從受刺穴位開始,常常同時向離心端和向心端傳導。
12. 傳導速度較慢 一般每秒20cm左右,個體差異大,快的幾秒鐘可通達全程甚至一閃而過,慢的幾十分鐘才走完一條經脈。這一速度不能用簡單的神經傳導來解釋。
13. 可阻滯性 在感傳線上施加壓力,局部注射液體增高組織內壓、降溫等以阻滯其傳導,一些神經受體配體也可以阻斷傳導或促進傳導。阻滯是可逆性的,去掉阻斷因素后感傳可以再恢復。感傳的可阻滯性,一方面表明了感傳的客觀實在性,另一方面表明感傳的可控制性,後者是深入研究經絡實質的敲門磚。
14. 循經感傳效應性 伴隨著循經感傳,在感傳所經過的路線上產生皮膚麻木帶,各種感覺降低。有的受試者有循經出汗、充血性紅線、貧血性白線甚至出血現象。感傳到達相應器官引起各種生理功能的改變或病理效應。這相對於主觀的感覺傳導來說屬於客觀的指標,是建立動物模型的重要依據。
15. 對稱性 兩側同名穴產生的感傳線基本對稱。
16.俞穴現象 感傳在經過穴位時常出現感覺加重、停留或似水流入低凹的現象,表明穴位與經脈具有不同之處。
17. 泛經現象 感傳由一條經進入另一條經,一般發生在軀幹部位。
18. 趨向性 幾條感傳線在循行中通過或趨向同一穴位。
19. 趨病性 病人、病經、病所的感傳出現率高,表明感傳的產生與疾病有關係,尤其是感傳的路線與病變部位有密切的關係。
20. 感傳迴流現象 停止刺激后,原先形成的感傳沿著與原來相反的方向向穴位流回。
21. 幻肢現象 在先天或後天缺肢患者,針刺穴位誘發幻肢及幻感傳現象,這種現象見於少數人的觀察報道,有待於從細節上進行考察。
感傳的循經性、趨病性、效應性三者并行
感傳的對稱性和制約性
感傳的超體節特徵
感傳的可控規律
中樞興奮擴散觀點:感在中樞,傳在中樞
外周動因激發學說:感在中樞,傳在體表
外周-中樞綜合說:外周有循經的實質過程,中樞有循經的功能表現
脊髓α運動神經元興奮傳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