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光

清代官員、學者

吳榮光(1773—1843),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晚號石雲山人,別署拜經老人,廣東廣州府南海縣佛山鎮(今佛山禪城區祖廟街道)人。清代官員、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嶺南著名的書畫金石鑒藏家。

嘉慶四年(1799)進士,由編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后坐事降為福建布政使。其不僅官至封疆大吏,還工詩文、擅書畫,尤酷嗜金石,精鑒賞,名極一時,書法更為世所推重。康有為云:吾粵吳荷屋中丞帖學名家,其書為吾粵冠……”他遺留下來的書畫作品已被列入國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限制,精品不準出境。著有《歷代名人年譜》、《筠清館金石錄》、《筠清館帖》、《辛丑銷夏記》、《帖鏡》、《石雲山人文集》、《綠枷楠館錄》、《吾學錄》等。吳榮光是清中期著名漢學家,清道光十一年(1831),吳榮光在長沙創辦了湘水校經堂。左宗棠在長沙湘水校經堂就讀期間,吳榮光是他的授課教師。

 

人物生平


吳榮光(1773~1843)清代詩人、書法家、藏書家。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榮,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老人、白雲山人,南海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監察御史,以事革職。起授刑部員外郎、郎中,歷陝西陝安道、福建鹽法道,福建、浙江、湖北按察使,貴州、福建、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降福建布政使,以原品休致。

個人作品


西湖泛月記
儀征阮先生撫浙七年,盡湖山之勝,為余述諺語:“晴湖不女口雨湖,雨湖不如月湖。”先生聽政之暇,偕客夜泛,有記。
庚午七月,余至杭州,為方芑堂孝廉、稚韋明經述之,則曰:“且待山陰諸子來。”越數日,諸子畢至,遂以望夕,泛棹湖中。微雨既濛,薄霧方暖,水光嵐氣,回合蒼茫,少焉,舟至湖心亭,而月出中天矣:當頭一輪,把酒欲問。俄則陰雲複合,驟雨四圍,沾湍衣履,遂鼓棹歸。
是行也,稚韋未與,詰旦語之,稚韋曰:“盍再游乎?朝暉清朗,今夕必晴。”因留余於白雲庵,招古華太守、小茗學博,復為泛月之游。溯洄而西,由三潭盡六橋,歷前後湖諸勝。復至湖心事,天水一碧,月色如鏡。西望弢光、天竺雙峰之秀,或遠或近。而東南則吳山諸景,皆在其中。其北孤嶼獨立,煙霞護之,若有人焉,呼之或出。乃泊段橋,沿白沙堤,觀六一泉,登看經閣,拜白、蘇二先生之祠。夕荷既香,風露交翠,相與徘徊久之。放棹中流,古華太守舉酒相屬,扣舷浩歌,歌曰:“舉頭明月兮不可期,樂莫樂兮新相知。”余歌曰:“結璘之宇兮高且寒,我欲歸去兮路漫漫,路漫漫兮不可階,樂今夕兮與子盤桓。”
顧謂諸子:“余此湖凡四遊歷矣。憶己未歲首公車過此時?為春湖。庚申十月攜婦子游時,為冬湖。丁卯利科試事竣,與當事者游時,為秋湖。今蒙聖恩,暫歸田裡,復經此地,得與諸君勾留樂此。今夕水月如常,人事幾變遷矣。諸君雖生長於斯,而馳驅祿養,他日求如此夕之閑,殆不可必。”古華太守又適在告,與余皆閑人也:古人云:“今夕相樂,皆當喜歡。”余之文固不足以擬余師,而此一游也未知較繡衣擁節人政事餘閒、薄攜賓從,其樂同否?萬籟俱寂,曉鍾一聲,湖山蒼蒼,若肯斯語。舍舟登岸,扣南屏山寺門,秉燭錄之,以質儀征先生。
吳榮光
吳榮光
出版圖書
名稱時間作者簡介
《歷代名人年譜》2002年1月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2002年1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榮光。
《辛丑銷夏記》-吳榮光著錄。清代吳榮光。五卷。1841年。體例仿孫承澤《庚子銷夏記》。

主要成就


吳榮光為嶺南名宿,於金石書畫,鑒別最精。從學阮元,嫡傳阮學。又從阮家得見珍貴書畫、文物,因而精研碑帖拓本、吉金樂石,成為著名鑒藏家、金石學家。著有《辛丑銷夏記》、《吾學錄初編》、《白雲山人文稿》、《綠伽楠館詩稿》、《筠清館金石錄》、《歷代名人年譜》等。張維屏《藝談錄》謂“粵東百餘年來,論書法推四家:馮魚山敏昌、黎二樵簡、吳荷屋榮光、張懈山嶽崧”。《晚晴糝詩匯》稱其詩“紀事述情,不規規摹仿前人。潘文恭序其集云:‘風雅一律,忠孝備於人倫;經濟萬言,憂樂先於天下。’足見其大概”。著有《石雲山人集》、《歷代名人年譜》。生平事迹見《清史列傳》卷三八、《國朝耆獻類征》卷一九九、《國朝書人輯略》卷八。其作品《石雲山人集》收錄在《清代稿鈔本》中。
1831年,崇尚樸學的原湖南布政使吳榮光升任湖南巡撫。吳榮光是清中期著名漢學家、乾嘉學派後起者阮元的弟子。阮元曾獨創中國專課經史訓詁的詁經精舍和學海堂。這兩所學校代表了清代書院發展中的一個重大轉變,即以漢學取代理學,以實學取代制藝。吳榮光主政后,很不滿意當時書院專課八股的習氣,乃仿效老師的作法,創辦湘水校經堂於嶽麓書院齋西的隙地。校經堂專課經史,以經義、治事、詞章分科試士,然後擇其優者,賜食贈金,召至撫署以供使用。剛開始時,校經堂並無同定生額,而是嶽麓書院的一些生徒在本院課試製藝時文之餘,在此兼習漢學。吳榮光對校經堂非常重視,曾親書“湘水校經堂”題額,並籌給經費,酌定章程,還經常渡江到堂講課。校經堂作為湖南最早的專習漢學的機構,對湖南學術風尚的轉變起了較大的作用。後來擔任湖南巡撫的李明墀在評價校經堂的創辦時說:“其時多士景從。咸知講求實學,人才輩出,稱為極盛。”
左宗棠在長沙湘水校經堂就讀期間,吳榮光是他的授課教師,左宗棠曾七次取得全校第一,吳巡撫對他知根知底,格外賞識。1835年,吳榮光得知左宗棠第二次會試落榜,閑居於湘潭桂在堂,順勢給門生提供一個機會,推薦左宗棠出任淥江書院山長。巡撫親自出面舉薦,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藏書故實

清藏書家、金石學家、書畫家。原名燎光,字殿垣,一字伯榮,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老人、石雲山人,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嘉慶四年(1799)進士,官編修,擢御史,巡撫天津漕務。歷任河南道監察御史、道光年間官至湖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貴州布政使、湖南巡撫等職,后因事被降職為福建布政使。曾以翁方綱、阮元為師,精於辭章。金石考證之學,特嗜古籍、金石收藏,所藏宋本頗多,官京師20餘年,聚書有8000卷,碑版2000通,古文物好多為海內絕品。又歷官至陝西、福建、浙江、貴州等地,閩浙多藏書舊家,收藏益豐,多至2萬餘卷。藏書樓曰“筠清館”、“石雲山房”、“友多聞齋”、“峴樵山房”等,又建“賜書樓”以儲“先帝所賜上方善本”。善本書有《史記》、《漢書》、《蘇詩》、《陳後山集》、《韻府群玉》等。嘉慶十四年(1809)革職后,用書換米度日。嘉慶二十三年(1818)復出任陝西陝安道,“以館閣通行易得之本,悉贈友人”。在福建任職時,尚建鳳池書院,捐書籍1200餘卷置於學校。藏書印有“坡可庵印”、“拜經老人”、“吳氏清筠館所藏書畫”、“峴樵山房藏書之章”、“荷屋審定”、“吳氏筠清館所藏書畫”、“吳伯榮氏秘籍之印”等10餘枚。編有家藏真跡及拓本刻成《筠清館法帖》6卷,康有為稱其書法為清代廣東第一人。修輯道光《佛山忠義鄉志》14卷。著述有《歷代名人年譜》、《吳荷屋自訂年譜》、《筠清館金文》、《筠清館鐘鼎款識》、《吾學錄》、《帖鏡》、《盛京隨扈日記》、《筠清館金石錄》、《金石款識類》、《綠伽南館詩稿》、《辛丑銷夏記》、《石雲山人詩稿》、《石雲山人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