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綸墓
譚綸墓
譚綸墓,位於宜黃縣二都鄉簾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於明萬曆七年,面積約1000平方米,設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
墓址原貌損毀嚴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毀棄,后經當地政府籌資修建,譚綸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復,現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為撫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譚綸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體三部分組成。
:南端入口處是一對石獅守護的雙層歇頂的門樓,磚石鑲嵌的祭道約300米長。門樓正額掛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橫匾,門樓內設亨堂,亨堂里擺放譚綸塑像。
:約100米長,石牌坊是四柱三門為一組,共三組,中間牌坊比兩邊的更高更大些。每個石柱頂端均有石雕的獅、馬、鹿、象分別對應壓座,中間牌坊鑲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謚襄敏譚公之墓”巨匾。一條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而上,接著便是五層石板台階。第一層設石虎一對,意示譚綸的生肖;第二層設石羊一對,指譚綸孩提時代;第三層設石馬一對,寓為譚綸戎馬生涯;第四層為兩尊武將,高2米多,披鎧甲,象徵譚綸將軍南征北戰;第五層為兩個文官,一手捧著朝簡,一手扶著玉帶,象徵譚綸進京為兵部尚書,輔佐皇上。按當時明朝慣制,神道只能設石人二,譚綸墓卻設有石人四,可見皇帝對譚綸的恩寵。
![2](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2/m528a5932d57b356afb84d49154630272.jpg)
2
值得一提的是,譚綸墓所有石雕、石刻工藝精湛。石人石馬石羊石虎雕工精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是新出土的“神道碑”字小且多,是當時石刻工藝上的一大奇迹。此碑青石質,高87厘米,寬54厘米,厚3厘米。碑文為直書正楷陰刻,共33行,每行62個字,全文總計2046個字,內容敘述了譚綸生平事迹和去世后朝廷對他的哀悼,是一塊於文於工都有益於後人研究的寶貴史料。
![3](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6/mb6a716ec1ad8bda930344bbaa40bef52.jpg)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