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卷

上海春卷

上海小吃。春卷,又稱春餅、薄餅。是傳統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每逢農曆元旦和立春日,合家團聚,飲春茶,吃春餅,賀新年。

滬濱食俗,人們過年要吃韭黃肉絲春卷,是吃五辛菜,吃春餅古俗的傳承。滬郊還有早春季節吃薺菜春卷的習俗。這種油炸食品具有外皮酥脆、餡心軟嫩、顏色金黃、鮮香美味等特點。上海開埠后,春卷在一些小吃點心店裡已常年供應,餡心花色亦有增加,以城隍廟綠波廊製作的韭芽肉絲春卷,最為食客稱道。

菜名


上海春卷
上海春卷
上海春 卷

所屬菜系


滬菜

歷史來歷及演變


春卷的來歷一:清朝的金門人蔡謙有次受皇上刁難,要兩手同時書寫。看丈夫沒法吃飯,蔡謙的妻子便迅速用麵皮裹好各式菜直接塞入丈夫口中,這就是“春卷”。
春卷的來歷二: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做法


材料

肉絲,豬油,酒醬油,鹽,味精水,濕澱粉,韭菜春餅皮子,菜籽油,甜麵醬或醋。

製作過程

①將肉絲入鍋,用豬油在旺火上煸炒至七成熟,加酒、醬油、鹽、味精和水,用濕澱粉勾厚芡,視其沸透後起鍋,裝盤攤涼。將韭菜切成三分長的段,撒入炒好的肉絲中拌勻成餡;
②將春餅皮子放在案板上,放上肉絲餡,卷攏,兩頭折攏,最後捲成約二寸六分長、八分寬的小長方形包,用麵粉封口;
③菜籽油燒至七成熟,將春捲入鍋炸炸時用筷不斷翻動,約兩分鐘后呈金黃色,撈起裝盤。吃時可蘸甜麵醬或醋。

營養價值


中徠醫認為,豬肉性平味甘,有潤腸胃、生津液、補腎氣、解熱毒的功效,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後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小便和止消渴。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於津液不足引起的煩躁、乾咳、便秘和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