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塔村

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位於太原城東部,該村分為舊村和新村,舊村靠近建設南路南內環東街,新村位於太原市雙塔革命烈士陵園正門口,與雙塔北路銜接,現有人口1000人左右,面積約4平方公里,耕地已被南內環街東延工程所佔,已沒有耕地可言,且是太原市典型的城中村,主要經濟來源是靠外出打工和出租房屋。

簡介


凌霄雙塔
凌霄雙塔
太原凌霄雙塔
太原凌霄雙塔
雙塔村的東北部就是太原的標誌——雙塔。太原雙塔是三晉名剎,這裡,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雙塔寺,本名“永祚寺”。只因其寺內那兩座”巍峨壯觀,聳入雲端的古塔,引人矚目,才被世人習呼為太原雙塔雙塔寺。久而久之,真正的寺名漸不被人注視,而俗稱卻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永祚寺”之“永祚”二字,語《詩經·大雅·既醉》中:“君子萬年,水錫祚胤”句,“永祚”就是“水錫祚胤”的略寫。《爾雅·釋古》說:“永,長也;永,遠也。”《說文解字》說:“祚,傳也;祚,福也。”《晉書·樂府》說:“永祚,猶遠祚也。”可見“永祚”一詞,似有“永遠傳流,萬世不竭”的意思。這就是寺名的來由和含意吧。雙塔寺的建築方位,一反我國千百年來寺院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習慣,因地勢而拓建,居高臨下,坐南朝北。可謂背擁太行群峰,面俯汾水一帶。身臨其境,憑著古老的塔身,可廣瞰古城太原之全貌,晉中盆地之沃野千疇。太原雙塔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中葉,大約在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間(公元1597——1602年),距今 38O余年。初創之時,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所寺院,也沒有達到現在這樣的規模。那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於東南隅的那座舊塔。至於那緊靠塔而建的幾間簡陋寺舍,而今早已蕩然無存。當時,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

“永明寺”和“宣文塔”的起建原因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明萬曆本《山西通志》和萬曆本《太原府志》都曾作過明確的記載。宣文塔和永明寺問世不久,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晉藩第十一代王——晉穆王朱敏淳覺得永明寺、宣文塔規模簡陋,與省城太原的地位不甚相稱,就下書五台山顯通寺,邀請該寺主持,當時在全國頗有些名氣的建築家福登和尚,來太原主持擴建“大塔寺殿宇”的工程。福登和尚是明代中葉著名高僧。萬曆皇帝的生母,那個篤信佛教的慈聖宣文李太后就拜他為師,皈依其門下。福登接到晉穆王邀請后,便來到太原。當他看到永明寺的宣文塔微向西北傾斜時,就向晉王建議,在擴建殿宇的同時,另建一新塔於舊塔之左。晉王採納了福登的建議並在慈聖皇太后出資佐助下,用了 4年的時間,即萬曆三十六年春至四十年九月(公元1608——1612年),新建了寺院的三座大殿,即現存永祚寺殿堂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三聖閣、兩廂方丈和兩廊配殿,以及位於舊塔西北方的新塔,形成了“兩峰插天”,“樓閣巍然”的大觀。福登計劃中的寺院規模是非常宏偉的,除了目前現存的後院三座大殿外,還有天王殿、後院門庭、前院諸殿和山門的殿堂。然而,終因年邁體弱,積勞成疾,無法完成其計劃,於這年(萬曆四十年)秋天九月,完成新塔之後,抱病返回五台山,不久即圓寂於台懷鎮顯通寺。這個終未能完工的塔寺,遂更名“永祚寺”,兩塔均定名為“宣文塔”。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陽曲縣地方官曾對雙塔寺進行過一次修葺,新築兩塔之間的過殿。有關資料說,這次修寺,曾準備新建該寺山門,后不知何故而未蓋成。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陽曲縣知縣戴夢熊,也曾籌磚備瓦,準備大興土木,興建雙塔寺的圍牆並山門。恰巧,這年升遷為漢陽知府,未能如願。直至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才由陽曲縣繼任知縣劉江召集工匠,砌起從東配殿至西配殿的寺院圍牆,並闢建一簡陋之極的山門。這樣,總算使空曠且坦露了八十餘年的寺院有了遮攔。因為起建圍牆和山門的夙願,發至於前任戴氏,劉江在工程完竣后,請戴夢熊提了“祗國勝境”的門額。今天的永祚寺二門,就是當時所建的山門。民國以來,永祚寺因年久失修,尤其是大雄寶殿和三聖閣,多經風雨剝蝕,損壞到幾乎“傾覆”的地步。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楊子端等人積極活動,組織募集捐款,維修塔寺,並在修舊的基礎上,在大雄寶殿對面,東西配殿北端,破土動工建起六間單坡式北房,在原天王殿的位置上新辟院門,構成傳統的四合院式布局。如今的永祚寺三門,即門額書“永祚禪林”的寺門,就是當時的產物。解放前夕,雙塔寺由於其地勢險要,成為軍閥閻錫山固守太原,負隅頑抗的軍事要塞。高大的雙塔,變成了陰森的碉堡,古老的寺院,成了駐紮軍隊的兵營。名剎古寺進入它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飽經戰亂,滿目瘡痍。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塔寺煥發了青春。新中國成立40年來,黨和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雙塔寺,特別是“文革”后,省、市政府對文物管理工作和旅遊事業的發展更加重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的十年中,迅速地醫治了永祚寺的創傷,投資巨款,修復了重創於“太原戰役”的宣文西塔;精心設計,新建了嵌滿“寶賢堂集古法帖”和“古寶賢堂法帖”兩套珍貴碣石的碑廊;收集和薈萃了散佚在全市各處,不同歷史時期的石雕、石刻、石碑;仿建了具有明代特色,與永祚寺明代所建殿堂風格一致的寺院山門和前院東、西廂房;新植了數以千計的,來自山東菏澤的牡丹珍奇品種。使有著近四百載歷史的古剎,一掃往日頹勢,面貌為之一新。太原和日本的姬路市結為友好城市后,姬路市的日本友人,已在姬路市仿建了雙塔水祚寺。1989年 3月,在姬路市建市200周年紀念日中,正式剪綵接待遊人。如今,新生的雙塔永祚寺,正以嶄新的、熱情的姿態,迎接著南來北往的中外遊人。

“晉陽奇觀”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太原雙塔寺內的牡丹花,不見經傳,無論從種植歷史,還是種植的數量和品種,別說與洛陽,就是與彭縣、毫縣淮陽、菏澤相比,也難以同日而語。可是,太原也有種植牡丹的歷史,並且如今尚有明代中葉種植的牡丹花盛開於世,歷經三百五、六十個春秋而不衰,被世人稱作“明代牡丹”。這似乎又有別於幾個牡丹花盛地,使其難以望塵,而值得提它一筆。近來來,雙塔寺文管所又在“明代牡丹”的基礎上,引進和培植了近千株牡丹,就品種而言大約有30餘種,從顏色來看,紅、粉、黃、白、紫、綠、墨,可謂九色齊全。如今,每逢春夏之交,立夏前後的20多天中,古剎雙塔寺,古技挺拔,競放新花,整個梵寺綺麗絢爛,嫣紅奼紫,爭芳斗妍,清香飄溢。中外遊人世間接踵摩肩,爭相觀賞,置身於繽紛斑斕的牡丹花間,構成一幅花海人潮的春遊賞花風俗畫。雙塔永祚寺的百年“明代牡丹”,名字叫做“紫霞仙”,它植根於寺院主殿大雄寶殿前的方形花壇里。“紫霞仙”,是這種牡丹花的古代名稱,從洛陽的牡丹花品名稱演變系統資料中,我們可以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紫霞仙的個名已經變作“紫雲仙”了。紫霞仙,屬於毛良科,芍藥屬,牡丹種的多年生落葉灌木花卉。原產我國西北部,后經人工養植廣種於河南洛陽,明代中葉徙植於太原。這種牡丹花種植年代久遠,品種較為稀少,花型為單葉,也叫做單瓣型牡丹花,即使在盛開之日花瓣也比較少,是比較著名的觀賞花。據養殖牡丹花和研究牡丹花種的工作人員講,紫霞仙為早開晚收的牡丹花種,花期較長,花葉深綠,初開之時花瓣呈肉紅色,盛開之際呈淡紫色,臨近晚期則為正紫色,花期約20天。每當大部分品種的牡丹花開過盛期,臨近凋謝或已經調落時,正是紫霞仙噴芳吐艷,馨放沁香,蓬勃盛開之際。那時節,它獨樹一枝,花團錦簇,紫中透紅,紅里發紫,至為壯觀,無愧為牡丹花後期之佼佼者。難怪金元大詩人元好問看到盛開的紫霞仙時。如今,有著“百年牡丹”之譽的“紫霞仙”已經成為太原市遊覽名勝中的一景,名曰“明代牡丹”。太原雙塔寺現今共收藏和保護有價值的碑碣刻石 260餘通。這些碑石中除一小部分是寺院原物外,絕大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之後,從太原各個地方收集的散佚珍品。在這些碑石中,有明代的石刻珍品,名著三晉,海內知名的《寶賢堂集古法帖》180 余通;有清代的《古寶賢堂法帖》36通;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醉筆石刻“赤壁懷古” 3通;有清代著名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石刻 4通;還有記述內容別具一格的“晉溪隱君家訓”碑,等等。這些古碑古碣,集清以前各代著名書法大家的墨跡寶瀚於一堂,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無一不有,不僅為書法界和愛好書法的各界人士所珍視,也極為到此觀光和遊覽的人們所喜聞樂見。雙塔寺“碑廊”的最北端,鑲嵌有宋代大文豪,一代書法家蘇東坡的墨跡“赤壁懷古”刻石。這套刻石共三塊,是蘇武原跡的摹勒本,也是雙塔寺“碑廊”眾刻石中引以為重的佼佼者。據該刻石末一通的“跋文”看,該石為乾隆二十七年仲夏(公元1762年),依舊拓摹勒上石,迄今227年。茲引原“跋文”如后:右東坡先生自書大江東去詞,乃為醉后神到之筆。余家藏舊拓也。詞與書並挾,莫偉勁傑之氣雅,類其為人。余愛而重之,固復鉤摹勒石以廣所傳。按先生脫御史台,獄謫黃州團練副使,前後赤壁二賦成於遷所,此詞寄託略同,應亦是時所作。觀其淋漓杯酒,逸興遄飛,伸底揮毫,盎然天趣,非見道深而胸無塊壘者能之乎?吁!信可愛而重也美,乾隆二十有七年壬午仲夏。西村鄂弼跋。鄂弼為何許人,已不得而知。如今我國有東坡“赤壁懷古”刻石者,僅兩處。其一在“東坡赤壁”,即今湖北省黃州。其一即雙塔寺所在此石。據傳,黃州赤壁所藏乃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時鐫刻。如是則晚於太原雙塔寺所藏者百餘年矣。蘇東坡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世稱蘇、黃(庭堅)、米(芾)、蔡(襄)。他擅長行、楷,取法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至於他的草書則較為鮮見,《念奴嬌·赤壁懷古》則是其草書的傳世之作。歷代名書法家評介“赤壁懷古”刻石時,認為它取法於張旭懷素,筆勢奇勁,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同詞的豪放風格,相得益彰。書後款識作“久不作草書,適乘醉走筆,覺酒氣勃勃,似指端出也。東坡醉筆。”由此可見,這同張旭大醉后呼喊狂走而後落筆,以及懷素酒醉興到運筆,極為相似。東坡“赤壁懷古”刻石,既是所有蘇軾書法碑帖中最受人喜愛的,也是雙塔寺碑廓中最引人注目的。它給寺院增添了不少光彩。進右方丈院拾階而上,在三聖閣的右側可看到一個圓月形壁門,穿圓月形門就進入永祚寺的最後一處院落——上院。上院也稱塔院,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東南方,是永祚寺地勢最高的地方。巍峨並峙,直衝霄漢,久已聞名遐邇的那兩座大磚塔宣文雙塔,就傲然屹立在塔院的東南、西北兩隅。兩塔相距約四十餘米,在它們相間的通道上,一座樸質無華結構簡單的磚仿木構殿堂橫卧其中,它就是過殿。在塔院的最東南角,還有一座底層為磚券洞式,上層為木構閣式的兩層樓閣殿宇。它位於永祚寺的最末端,背負雙塔革命烈士陵園,故名後殿。古往今來,永祚寺的雙塔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晉陽奇觀”,當作太原的標誌。歷代的地方志書都把“凌霄雙塔”作為古太原城的八景之一,其影響之大甚至使的寺院的本名“永祚寺”也鮮為人知,直被“雙塔寺”所取代。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
雙塔村[山西太原市迎澤區郝庄鎮雙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