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鈿
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
花鈿(diàn)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以金、銀等製成花形,蔽於臉上,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額上,成五齣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用金翠珠寶製成的花形首飾。
在唐代,花鈿除圓形外,還有種種繁複的形狀。花鈿,是將剪成的花樣,貼於額前。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說韋固妻“眉間常貼一鈿花,雖沐浴、閑處,來嘗暫去”。剪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紙、魚腮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用魚鰾膠或呵膠粘貼。從出土傳世文物圖像材料所見,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
花鈿
花鈿
從形象資料看,花鈿的質地形狀千差萬別。最簡單的花鈿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複雜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五代后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后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鈿”,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
花鈿
花鈿的顏色豐富多彩,其顏色取決於花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黑光紙為黑色,煙煙閃亮;魚腮骨為白色,潔凈如玉。其他根據圖案需要繪上各種顏色的,更是爭奇鬥妍,絢麗多彩。最為奇特的是一種“翠鈿”,它由各種翠鳥羽毛製成,整體花鈿呈青綠色,晶點閃閃,清新別緻。唐溫庭筠《南歌子》詞“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五代后蜀張太華(孟昶妃)《葬后見形》詩“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都是指的這種希罕飾物。
《絕代雙驕》劇照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各種絹畫、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中女供養人的花鈿,大都為紅色。綠色的叫翠鈿,即杜牧詩“春陰撲翠鈿”、溫庭筠詞“眉間翠鈿深”所詠。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婦女的花鈿,是綠色的。黃色的如溫庭筠詞“撲蕊添黃子”、成彥雄詞“鵝黃翦出小花鈿”所描述。
《簪花仕女圖》中的婦女的花鈿,為黃色。參閱《妝台記》、《禽蟲述》、《珍玩考》、《詞林海錯》、《全唐詩》、《花間集》。
壽陽公主
理解了花鈿為何物,回頭看白居易的詩句就更顯凄涼,花鈿雖然是用膠貼在額頭上的小飾物,本不應該惹人注意,輕易也不會自己脫落,那麼為什麼會“委地”呢?顯然貴妃在被勒死的過程中是有過掙扎的,死的過程應該是慘不忍矚,詩人像是輕描淡寫地寫上一句“花鈿委地無人收”,其中隱含著無比的凄慘,不曉得花鈿為何物,就不會對這句詩有更深的理解。
影視劇中花鈿
在TVB大作《宮心計》中,各妃嬪就有各自專屬的花鈿:賢妃的花鈿莊重典雅,體現了她大家閨秀的地位;麗妃的花鈿飾於眉角,顯得撫媚動人,也暗示了其心機深重;德妃的花鈿秀麗雅緻,和她本人給人的印象一樣美好。而太后級別的花鈿則更為複雜美觀,這體現了封建皇族的等級差異。
此外,男性角色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會飾以花鈿,比如《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在成佛后,額頭上的花鈿就表明他們已經是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