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荷鷹鷺圖

殘荷鷹鷺圖

《殘荷鷹鷺圖》是明代呂紀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描繪了秋日荷塘中驚心動魄的一幕,蒼鷹俯衝搏擊白鷺,白鷺衝進葦叢深處,希圖逃脫。眾鳥或紛紛躲避,或受驚鳴叫。勁風吹動蘆葦殘荷,更添肅殺之氣。作者把握住禽鳥的自然特徵,賦予了戲劇化的情節表現,使畫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畫家用寫意的筆法畫出枯敗的荷葉,效果逼真,體現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畫作內容


殘荷鷹鷺圖
殘荷鷹鷺圖
一群水禽本來正在蘆葦池中悠然捕食嬉戲,池塘里荷葉早已衰敗枯萎,不少都落入水中,蓮蓬也已經乾癟了,翹立在池中,乾枯的蘆葦隨風飄蕩。突然一隻蒼鷹,掠過長空,從高空俯衝下來,銳利的目光緊緊盯著下方的獵物,由於蒼鷹速度太快,直到危險迫近,鷺鷥才發現,倉皇竄入荷葉蘆葦叢中,張嘴尖聲鳴叫,撲騰雙翅,企圖躲過蒼鷹的襲擊。它這一逃驚醒了其他水禽,一隻野鴨被嚇得也是緊縮腦袋,羽毛亂顫,抬頭驚恐地對著蒼鷹一陣驚悚的狂叫,似乎忘記了逃命;另一隻野鴨嚇得把腦袋埋入水中,不敢面對呼嘯而下的猛禽。野鴨上頭一隻小鳥的雙爪緊抓住乾枯的荷竿,縮頸抬頭望著蒼鷹,也是被這突降的災難嚇暈了,不知所措,淡忘了逃生。鷺鷥的右上角還有一隻小雀,看見了鷹立即俯衝下來,想躲到蘆葦叢中躲避一下劫難。
本幅自識“呂紀”,鈐印“四明呂廷振印”,無年款。

創作背景


呂紀的畫有兩種面貌,一是繼承唐宋以來及至邊景昭的工筆重彩的院體風格,畫面燦麗,精工細繪;一是似林良畫風的水墨寫意,筆鋒清勁,雄秀奔放。這幅《殘荷鷹鷺圖》屬於后一種,即此圖為學林良畫風而創作的。

藝術鑒賞


主題

該畫作描繪的是自然界中弱肉強食的主題,凌空一蒼鷹急衝而下,兇狠的目光緊緊通視著眼前要到嘴邊的獵物,在殘荷蘆葦池中,一群弱小的水禽正亡命而逃。畫家以縱身而下的飛鷹、無奈而奔逃的弱禽,加上風動的殘荷蘆葉,造成畫面傾覆不安的態勢,很好地表達了主題。

技法

• 具體表現
在具體表現上,畫幅下半部採用錯落紛披的筆法,畫家將蘆葦、荷葉、蓮蓬、鷺鷥、禽雀雜亂地安排在一起,更好地體現了鷺鷥、禽雀遭受襲擊時的慌亂情景,增添了一種動蕩不安的情緒,突出了悲劇效果。幾片殘荷、數枝蘆花點明了正值初秋季節,肅殺的秋景渲染了氣氛。
• 景物描繪
局部圖
局部圖
在景物的具體描繪上,半空中蒼鷹的翎毛用碎筆淡墨,隨羽毛的長勢寫出,一絲不苟,有著很強的質感,而鷺鷥和諸禽雀則多用“沒骨法”,筆法粗放而不失嚴謹。圖中蘆葦稈用中鋒描繪,蘆葉有墨色的濃淡變化,枯潤有致,富有彈性。而蘆花用碎筆點成,虛實相間,層次分明,荷葉用濕筆畫出,再用中鋒勾莖,揮寫自然,靈氣四動。整個畫面,用筆粗簡,荷葉、蘆葦、水草似一氣畫成,墨色淋漓。

名家點評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鑒定專家單國強:(該畫作)筆墨形式緊密結合內容,蒼鷹純用寫意水墨法,筆鋒粗勁,水墨淋漓,恰當表達了鷹之雄強勇猛;鷺鷥則以白描細線淡淡勾出,顯得分外嬌弱、潔白;荷葉勾染相間,以突出殘荷之凋敗;蘆葦則運飛動之筆,橫塗豎抹,猶如狂草,更見凌亂和風勢。這些因物而施的多變筆墨,既準確地刻畫出了物象的形與神、質與勢,也反映出畫家工寫俱精的高超技藝和兼工帶寫的藝術特色。

研究價值


從該畫作可以看出,院體畫由工筆向寫意變化的明顯趨向。

重要展覽


2015年04月30日至2015年06月29日,《殘荷鷹鷺圖》在北京故宮武英殿舉辦的“2015春季書畫特展”中被展出。

作者簡介


呂紀,生於1477年,卒年不詳,字廷振,號樂愚,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明代畫家,擅長花鳥、人物、山水,以花鳥畫著稱於世。初學邊景昭工筆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響,后臨仿研習唐宋諸家名跡,繼承兩宋“院體”,遂自成一體,獨步當代。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馬遠夏圭畫法。其代表作品有《殘荷鷹鷺圖》、《桂菊山禽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