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古生物學導論的結果 展開

古生物學導論

第二版

《古生物學導論》是一部由地質出版社出版,1984年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門鳳岐等。

內容介紹


內 容 簡 介
本教材主要介紹古生物學所依據的生物學基本理論,各主要門類古生物的特徵及分類原則,生活環境的
分析與古地理分佈的特點,以及生物演化在時間空間上分佈的規律性等。並適當的介紹國內外古生物學的新
理論、新方法以適應古生物學發展的新形勢。
本教材主要作為地質專業學生教學用書,也可供廣大地質工作者及有關研究人員參考。
全書約30萬餘字,附圖319幅,圖表數種。

作品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古生物學的內容和研究對象
第二節 化石的保存條件和保存類型
第三節 生物界概述
一、生命的起源和單細胞的出現
二、動物機體的分化
三、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生長
第四節 生物的分類、命名與系統學
一、分類等級
二、命名
三、系統學
第五節 生物與環境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二、海洋環境的主要分區
三、環境因素與水生生物的關係
四、生物體的功能形態分析
五、生物的埋葬與化石的形成
第六節 生物的演化
一、遺傳的變異與自然選擇
二、物種的形成
三、演化的方式與規律
第七節 古生物學在地質學中的意義
一、古生物學是地質年代表制定的主要依據
二、古生物方法是地層劃分和對比的主要方法
三、古生物是古地理重建的標誌
四、古生物地理分佈是大陸漂移說證據之一,大陸漂移學的復興促進了古生物地
理學的發展
第二章 原生動物門Protozo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放射蟲亞綱(Radiolaria)
一、形態
二、分類
三、生態和地質時代
第三節 有孔蟲亞綱(Foraminifera)
一、概述
二、形態
三、分類
四、生態
五、有孔蟲的生物地層學意義
第四節 ?目(Fusulinida)
一、概述
二、形態
三、分類
四、演化趨向
五、生態
第三章 多孔動物門(Porifera)〔海綿動物門Spongiaria〕附 托盤石類
(Receptaculitids)
第一節 形態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古生態
第四節 起源及分類位置(附托盤石類)
第四章 古杯動物門(Archaeocyatha)
第一節 形態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古生態
第四節 起源與分佈
第五章 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層孔蟲類(Stromatoporoids)
第四節 錐石亞綱(C0nulata)
第五節 珊瑚綱(Anthozoa)
一、概述
二、分類
(一)皺紋珊瑚目(Rugosa)
(二)異珊瑚目(Heterocorallia)
(三)硬珊瑚目(Scleractinia)
(四)橫板珊瑚目(Tabulata)
(五)日射珊瑚目(Heliolitida)
三、珊瑚的生態與環境
四、珊瑚的地質時代
第六章 蠕形動物(Vermes)
第七章 軟體動物門(Mollusc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腹足綱(Gastropoda)
一、貝殼形態
二、分類
三、腹足類的地質歷程
第四節 雙殼綱(Bivalvia)
一、形態
二、分類
三、雙殼類的生態及功能形態分析
四、雙殼類的地質歷程
第五節 頭足綱(Cephalopoda)
一、鸚鵡螺亞綱(Nautiloidea)
二、桿石亞綱(Bactritoidea)
三、菊石亞綱(Ammonoidea)
四、鞘形亞綱(Coleoidea)
第六節 竹節石綱(Tentaculita)
一、形態
二、分類
三、生態及分佈
第七節 軟舌螺綱(Hyolitha)
第八章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三葉蟲綱(Trilobita)
一、形態
三、分類
四、生態
五、演化趨向及分佈
第三節 介甲目(Conchostraca)
第四節 介形亞綱(Ostracoda)
一、殼體形態特徵
二、殼體定向及性雙形
三、分類
四、生態和時代
第五節 昆蟲綱(Insec
第九章 苔蘚動物門(Bryozoa
一、硬體形態
二、分類
三、生態及地質歷程
第十章 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無鉸綱(Inarticulata)
第三節 有鉸綱(Articulata)
一、形態特徵
二、分類
第四節 顧脫貝類(Kutorginids)
第五節 生態
第十一章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一、有柄棘皮類
二、無柄棘皮類
第十二章 牙形刺(牙形石Conodonts)
第一節 形態
第二節 牙形刺集群與器官屬
第三節 古生態
第四節 地質史
第五節 生物分類位置問題
第十三章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及筆石綱(Graptolithina)
第一節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
第二節 筆石綱(Graptolithina)
一、形態
二、分類
三、演化及地質時代
四、古生態
第十四章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第一節 概述
一、一般形態
二、分類
第二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e)
一、概述
二、分類及時代分佈
第三節 無頜綱(Agnatha)
第四節 魚類(Pisces)
一、主要形態
二、分類
三、演化
第五節 兩棲綱(Amphibia)
一、四足動物的起源
二、主要形態及分類
第六節 爬行綱(Reptilia)
一、概述
二、分類
三、爬行類的演進
第七節 鳥綱(Aves)
第八節 哺乳綱(Mammalia)
一、概述
二、分類
第十五章 古植物學(Palaeobotany)
第一節 低等植物
一、鈣藻(Calcareousalgae)
二、硅藻門(Bacillariophyta)
三、疊層石(Stromatolith)
四、疑源類(Acritarch)
第二節 高等植物
一、蕨類植物(Pteridophyte)
二、裸子植物(Gymnosperms)
三、被子植物(Angiosperms)
第三節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階段
一、菌藻植物階段
二、早期陸生維管植物階段
三、蕨類植物和前裸子植物階段
四、裸子植物階段
五、被子植物階段
第四節 孢子、花粉分析簡介
一、蕨類植物孢子形態及代表屬例
二、裸子植物花粉形態及代表屬例
三、被子植物花粉形態及代表屬例
第十六章 遺跡化石(TraceFossil)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分類
第三節 遺跡化石研究的意義
一、古生物學意義
二、地層學意義
三、古生態學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