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位禮

即位禮

即位禮(日語:即位の禮/Sokui no rei */?)是日本天皇在繼承皇位後進行的一連串國事行為儀式,為日本皇室的最高禮儀。中心儀式是即位禮正殿之儀,相當於在西方國家的加冕式或即位式。

在即位禮后,天皇會主持感謝五穀豐收、祈願來年會繼續的大嘗祭,為重要的日本宮中祭祀儀式之一。即位禮、大嘗祭和一連串的儀式被合稱為“御大禮”或“御大典”,為日本天皇即位的整體禮儀之體系。

概要


即位禮正殿之儀上使用的各式旗幡
即位禮正殿之儀上使用的各式旗幡
皇子登上皇位叫做“即位”、在古代,以給神奏上壽詞、獻上神璽為中心的簡單儀式,到了平安時代,“繼承皇位”的“踐祚”和“即位”成為了另一種儀式,唐風的儀式一直延續到了江戶時代。即位儀式一般稱為即位禮,分為皇子即位的“踐祚之儀”和對外宣布即位的“即位之禮”。
根據明治時代明治12年(1889年)制定的舊“皇室典範”的登極令,儀式內容被詳細規定。昭和時代昭和22年(1947年),該命令與舊皇室典範一起廢除,所以在現行的新“皇室典範”中也有規定即位儀式、沒有具體的規定。因此,如何舉行大嘗祭?從昭和天皇駕崩前後,引發各種各樣立場的(政治・思想的)討論。
明治維新之後直至近現代,與明治時代、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時代、令和時代和其他重要的“皇室慶悼之儀”一樣,即位之禮的舉行日,慣例是僅限於這一年的節日。在大日本帝國憲法(稱明治憲法)下舉行即位儀式的大正天皇昭和天皇時根據敕令,在日本國憲法下舉行即位儀式的明仁天皇(現·上皇)和今上天皇時根據法律規定為節日。之後,即位儀式由“劍璽等繼承儀式”、“即位后朝見儀式”、“即位禮正殿儀式”、“祝賀御列儀式”、“迎賓儀式”5項儀式構成,這些都是國事行為。

即位禮憲法

在明治憲法下,“即位之禮”是根據登極令實行的,與神事的區別也沒有嚴格進行,但在日本國憲法下首次舉行明仁天皇即位的儀式是基於皇室典範進行的,德仁天皇即位的禮也模仿了這一點。現在一系列即位禮儀都是國事行為。
部分國民認為,都道府縣知事及縣議會議長參加即位禮的國費支出和即位禮是違反憲法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即位的禮儀是違憲的,雖然發生了一些憲法訴訟,但訴訟全部被駁回。這些原告敗訴是由於國費支出不給原告帶來不利這樣的判斷,知事的參加並不違背政教分離的目的效果基準的判斷。
根據1977年(昭和52年)7月在最高法院大法庭下達的判決,“憲法的政教分離規定不是完全不允許國家與宗教有牽連,而是在被認定超過了相當的限度的情況下不允許。”政府以此為理由之一認可了即位禮的國費支出。
但是,在1995年(平成7年)的大阪高等法院的案例中,雖然以“平成即位的禮儀已經結束,不會給原告帶來不利影響”為主旨而駁斥原告的訴訟,但是在旁論中“在平成即位禮正殿的儀式上,但旁邊論中“平成的即位禮正殿的儀中,政府,旙(公告板,裝飾用的旗)從日本神話中被天皇除去權威象徵的三足烏,原本內閣總理大臣從正殿的樓梯下的宮殿中庭仰望正殿·高御座的天皇,三呼萬歲,後來修在正殿內三呼萬歲。 ”承認了政府對政教分離的照顧,並指出:“不能一概否認違反憲法的嫌疑。”並承認了政府對政教分離的照顧,還指出:“不能一概否認違反憲法的嫌疑。”
2018年(平成30年)12月10日,根據皇室典範特例法規定,原告241名根據天皇退位特例法規定,明仁天皇退位和新天皇德仁即位的“退位禮”、“即位禮”、“大嘗祭”等實施違反了政教分離的規定。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停止並賠償損失。

儀式


日本國憲法施行后的“即位禮”中,有5種儀式(國事行為)。
劍璽等繼承之儀 ———
劍與璽
劍與璽
皇位繼承當天舉行的儀式。新天皇、男性皇族進入宮殿正殿、松之間,在新帝面前的提案(桌子)上安置了三神器中的劍璽、御璽、國璽,新帝被劍璽夾著離開。相當於明治憲法下的劍璽渡御之儀。
即位后朝見之儀——— 皇位繼承當天或日後舉行的儀式。天皇即位后首次與以三權之長為首的國民代表人見面。天皇、皇后和皇族在正殿松之間入場,天皇“講話”后,內閣總理大臣致辭。這相當於明治憲法下的踐祚后朝見之儀。
即位禮正殿之儀 ——— 天皇向國內外宣布即位,可以說是即位之禮的中心儀式,相當於加冕儀式、即位儀式,各國元首、首腦及國內代表出席。與皇位繼承當天隔日舉行。在宮殿正殿的松間設置了高御座、御帳台,分別由身著“御裝束”的天皇、皇后登上,由諸皇族、三權之長左右等候。有天皇的“御語”,內閣總理大臣朗讀作為祝詞的“壽詞”,三呼萬歲,全體參加者合唱這個。
祝賀御列之儀——— 即位禮正殿儀式結束后,天皇、皇后從皇宮殿到赤坂御用地赤坂御所乘坐御料車巡遊的儀式。
饗宴之儀——— 對出席即位禮正殿之儀的內外賓客表示謝意的宮中晚宴。從即位禮正殿之儀當日開始,在宮殿豐明殿和長和殿多次舉行。

即位禮・大嘗祭后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神宮親謁之儀 —— 即位禮及大嘗祭之後,天皇向神宮(伊勢神宮)拜禮的儀式
豐受大神宮(外宮)
豐受大神宮(外宮)
:豐受大神宮(外宮)的之儀、皇大神宮(內宮)的親謁之儀。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親謁神武天皇山陵及前四代天皇山陵之儀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親謁神武天皇山陵及前四代天皇山陵的儀式。
茶會 —— 即位禮及大嘗祭之後,在京都行幸啟時,邀請了自古以來與皇室淵源很深的近畿地區各界的代表等參加的茶會。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親謁賢所之儀 ——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天皇向賢所(宮中三殿)參拜的儀式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皇靈殿神殿親謁之儀 —— 即位禮及大嘗祭之後,天皇向皇靈殿(宮中三殿)神殿拜禮的儀式
即位禮及大嘗祭后賢所御神樂之儀 —— 即位禮及大嘗祭之後,向賢所彈奏御神樂(神樂)的儀式

即位禮的變遷


孝明天皇即位所穿的冕服
孝明天皇即位所穿的冕服
根據記紀所記載,即位禮在元旦舉行,這是在推古天皇時代從隋國(隋朝)傳入的曆法,按照大陸歷代帝室的例子,引入了正月(春節)即位儀式制度。
以前的即位禮與大嘗祭在同一天舉行,在大嘗祭於冬至(陰陽曆11月左右)舉行的第二天,新帝在祭祀中獲得天照大神的靈威,並在群臣面前現身。此時,神祇伯演奏了天神壽詞(中臣壽詞),神器(三神器)被獻上,向國內外宣明了皇位繼承。
此後,即位禮的時期提前到正月,在大嘗祭之前舉行。根據《記紀》的記載,詳細的儀式情況不太清楚了,首先是神器被授受,即日或日後,再舉行升“壇”儀式。
詳細儀式記錄是朱鳥4年正月1日(690年2月14日)持統天皇的即位禮開始的。
在《養老律令》(720年)中
​凡踐祚之日,奏中臣天神壽詞,登忌部神璽鏡劍。
天神壽詞與大嘗祭一起吟誦兩次。
由此可知,“神器授受”是在壽詞之後進行的。
天應元年(781年)桓武天皇繼承皇位的時候,從“即位”開始就有“御詔大極殿”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實行了祚與即位的分離。8年後(930年)朱雀天皇繼承皇位之際,明確地將“踐登基”和“即位”分離出來。
在“貞觀儀式”(870年)“江家次第”(11世紀)中,即位儀式的程序如下所示:
天皇在高御座把杓放在南面。
命婦手舉御帳,上香。
王公百官的拜舞、舞蹈、拜舞、武官三呼萬歲。
這裡除去了養老律令中所規定的劍璽渡御及天神壽詞,還有天子南面,穿禮服等,採用大陸樣式的儀式。
但是,到了平安時代中期,由於殿上人的擬侍從(平安初期由親王擔任,所以稱呼上首為親王代,由次席和少司農3人組成,左右共6人)內弁(相當於上卿)・外弁(一般參加的公卿,是被提名的人才能參加。殿上人以下的不能參加。再者,外弁中的一人成為宣命使。從中世紀到近世,一般情況下外資為大司農、中司農・參議各2人。)·。
儀式的會場,經過平安時代,原則上朝堂院(八省院)的大極殿,不過,因為大極殿燒損,陽成天皇使用了豐樂殿。冷泉天皇因病在內里的紫宸殿即位,后三條天皇因大極殿燒毀使用了太政官廳,安德天皇也使用了內里的紫宸殿。因大極殿在1176年(安元2年)的安元大火被燒毀后停止舉行即位了,所以從鎌倉時代開始到室町時代中期的後土御門天皇為止的所有天皇(不過,在南朝京都后村上天皇、長慶天皇、后龜山天皇使用了大極殿)都使用了太政官廳,后柏原天皇以後,太政官廳不再使用,而是使用了里內里的紫宸殿,直至明治天皇為止,都是在這裡舉行的。
中世紀后(初例認為是后三條天皇,不過,成為慣例的是從后深草天皇),舉行了被稱為即位灌頂的佛教樣式的儀式,直到江戶時代後期,這種樣式才一直持續至今。
即位式是皇室儀式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戰國時代后柏原天皇的時期皇室財政窘迫,儘管在1500年(明應9年)即位,但沒法舉行儀式,在1521年(大永元年)室町幕府等的援助下,即位在第22年才舉行儀式,幕府捐獻了2萬。后奈良天皇雖然留下了很多后柏原天皇即位的地方用品,但由於費用不足,即位時間推遲了十年左右。另外,在正親町天皇時期,皇室財政無法支付即位禮費,而是在毛利元就的援助下才得以實現,但是,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除了因為承久之亂而只能在位很短時間的仲恭天皇以外,這個儀式一代都沒有間斷過。
另外,據說在後柏原天皇即位之際,也聚集了許多觀眾。根據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江戶時代,通過購買郵票券(類似觀覽券的東西),普通百姓也能在京都御所看到即位的儀式。
明治維新以後,根據舊皇室典範以及登極令的制定,確定了與天皇的踐祚、即位相關的一系列儀式模式。御大禮(即位之禮)將在京都舉行,大正天皇、昭和天皇的御大禮也在京都御所舉行,稱之為“即位禮紫宸殿之禮”。1947年(昭和22年)制定的現行皇室典範中沒有規定場所,平成、令和即位的儀式在東京皇居舉行,關於儀式的順序,舊例沿襲,以前稱作“紫宸殿之儀”的儀式改變成了“正殿之儀”。
根據登極令從春天到秋天,先帝駕崩后的一年作為喪服期間不舉行即位之禮·大嘗祭。另外,這個喪服期間特別稱為“諒暗”。
即位禮中最重要的儀式是“正殿之儀”,天皇用束帶,皇後用十二單包裹身體。天皇的束帶叫“黃櫨染御袍”,除了天皇其他人不可以穿。正殿之儀天皇的寶座稱為高御座,皇后的寶座稱為御帳台。三層黑塗繼檀上放置八角形屋頂,有鳳凰、鏡子等裝飾。高5.9米,寬6米,重8噸。

昭和即位禮


1925年(大正14年)開始在無線電廣播中進行轉播,但是因為禁止現場實況轉播,所以只依靠播音員聲音和日程進行實況轉播。在紫宸殿舉行典禮時,報刊等媒體相關人員都被安排在建禮門外,只有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允許拍攝內部情況,那個拍攝膠捲於年後公開。
1926年(大正15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昭和天皇繼位。
1928年(昭和3年)11月6日,第124代昭和天皇為了行即位之禮,從皇居出發,前往京都御所。
前往京都天皇的隊伍是2名陸軍大尉的帶頭賢所的神鏡安置了御羽車,昭和天皇乘坐的6頭立馬車(鳳輦)、皇后乘坐的4頭立馬車、皇族代表・內大臣(牧野伸顯)、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的馬車緊隨其後。長達600米的隊伍,規定每分鐘前進的速度為86米。
11月10日,即位禮當天的出席者有勛等以上的665名,外國使節92名,2000名以上的出席者,儀式上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三呼萬歲。
天皇在完成了紫宸殿的儀式后,於11月21日親拜伊勢神宮,並表示完成了有關即位大禮的一系列儀式,回到東京。歸京后,除了宮中晚宴、夜會等慶祝宴會外,還舉行了觀兵式、觀艦式等儀式。
1929年(昭和4年)5月4日-5日,皇宮內的丸覆馬場以及濟寧館舉行了御大禮拜天覽武道大會,是武道史上最大的盛事。
和上一代的大正天皇一樣,作為大禮紀念的表彰,制定了“大禮紀念章”(昭和3年8月1日敕令第188號“大禮紀念章制定之件”第1條),授予對象是被邀請參加踐祚儀式(同第3條1號)及即位大禮及大嘗祭的人,在所在國各地被賜食的人,參與大禮事務及伴隨的要務的人。
另外,現在阪急京都本線的前身新京阪鐵道和近鐵京都線的前身奈良電氣鐵道為了趕上昭和天皇即位大典,各自暫停營業。
據說各報刊以傳真(當時稱「圖片傳真機」)向東京的總社發送在京都拍攝的照片,在當天發行刊登了那個照片的號外。由此,日本制產的傳真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

日程

1月17日在賢所舉行日期奉告之儀,在皇靈殿神殿舉行日期奉告之儀
11月6日京都行幸之儀
11月7日賢所春興殿渡御之儀
11月10日皇靈殿神殿奉告之儀,同日賢所大前之儀,紫宸殿之儀
11月11日賢所御神樂之儀
11月19日前往伊勢
11月25日親謁明治天皇陵之儀
11月26日返回東京
11月27日賢所·溫明殿還御之儀
11月30日親謁皇靈殿神殿

平成即位之禮


第125代天皇明仁即位的禮·大嘗祭的儀式,從1990年(平成2年)1月23日的日奉告儀開始,舉行了歷時1年相關儀式。
作為國事行為的“即位禮”,政府決定舉行新天皇向國內外宣布即位的“即位禮正殿之儀”、新天皇和皇后的敞篷車遊行的“祝賀御列之儀”、即位之禮的“筵席之儀”等3個儀式。
在即位禮之際,儀式的警備、保鏢3萬7000人大大地超過了先帝昭和天皇大喪禮的3萬2000人的皇宮護衛官、警察官。據說這個警備的特別預算達到了54億日元,在高御座運輸時,為了防止極端派恐怖主義分子干擾,陸上自衛隊的直升機(CH-47J)秘密進行了運輸。
在宮殿豐明殿從11月12日開始舉行盛宴之儀,到15日為止共招待了7次,共計3500名賓客。
另外,平成2年(1990年)11月12日根據「把即位禮正殿之儀舉行的日作為休息日的法律」被定為是休息日。

參加即位禮的各國政要

國家元首級:70個國家
皇室、王室:20個國家
副總統級:15個國家
首相級:20個國家
閣僚級(部長級):35個國家

發送邀請但由於國情未出席的國家

伊拉克:由於入侵科威特,日本外務省 / 外交部單方面取消。
柬埔寨:由於持續的內戰。

令和即位之禮


第126代天皇德仁於2019年(令和元年)5月1日即位。而在此前,因應天皇退位特例法成立,政府於2018年(平成30年)3月將以下5項儀式指定為即位禮,為“第126代天皇”之國事行為。
劍璽等承繼之儀:2019年(令和元年)5月1日10時30分起約10分〔宮殿 正殿〕
即位后朝見之儀:同日11時10分起約10分〔宮殿 正殿〕
即位禮正殿之儀:2019年(令和元年)10月22日下午1時起〔宮殿〕
饗宴之儀:10月22日、25日、29日、31日〔宮殿 豊明殿、長和殿〕
祝賀御列之儀:11月10日下午3時起 〔宮殿 - 赤坂御所〕
此外,皇室行事大嘗祭於11月14日至15日舉行。

即位禮正殿之儀

令和元年即位禮正殿之儀於2019年10月22日舉行。儀式基本沿襲了平成時代的慣例,不過,有關於天皇出御時的動線和參加者的座位等有所變化。另外,當天由於受到20號颱風浣熊的影響而下雨,因此減少了中庭的庭院參役人員而安排在室內。
日本政府決定邀請獲得該國承認國家之元首等,以及部分國家駐日大使及國際組織人員等出席。
受邀的政府代表:
​聯合國:聯合國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瑪麗亞·路易莎·里貝羅·維奧蒂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歐盟:歐盟委員會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費代麗卡·莫蓋里尼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之身份出席天皇的即位儀式。
韓國:國務總理李洛淵代表大韓民國政府出席。
英國:威爾士親王查爾斯代表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英國王室出席。
美國:運輸部長趙小蘭代表美國政府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加拿大: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查德·瓦格納出席。
澳大利亞:總督大衛·赫利伉儷出席。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六世及王后萊蒂齊亞代表西班牙王室出席。
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二世代表摩納哥王室出席。
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及女王儲維多利亞公主出席。
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利奧波德·路易·馬里及王后瑪蒂爾德代表比利時王室出席。
丹麥:王儲弗雷德里克及王儲妃瑪麗·唐納森代表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出席。
盧森堡:大公亨利·阿爾伯特·加布里埃爾·菲利克斯·瑪麗·紀堯姆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尼德蘭(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及王后馬克西瑪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挪威:王儲哈康·馬格努斯代表國王哈拉德五世出席。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出席。
梵蒂岡:樞機方濟各·蒙泰里西出席。
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出席。
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出席。
德國:聯邦總統施泰因邁爾出席。
捷克:總理安德烈·巴比什出席。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伉儷出席。
波蘭:總統安傑伊·杜達伉儷出席。
保加里亞:總統魯門·拉德夫伉儷出席。
羅馬尼亞: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伉儷出席。
阿根廷:副總統加布里埃拉·米切蒂出席。
不丹:國王吉格梅·凱薩爾·納姆耶爾·旺楚克及王后吉增·佩瑪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約旦:王儲阿卜杜拉·本·海珊代表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出席。
越南:政府總理阮春福出席。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出席。
緬甸:國務資政兼外交部長昂山素季代表總統溫敏出席。
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參加即位儀式。
印度:總統科溫德出席。
汶萊:蘇丹哈吉·哈桑納爾·博爾基亞出席。
蒙古:總統巴特圖勒嘎出席。
泰國:總理巴育伉儷出席。
巴基斯坦:總統阿里夫·阿爾維伉儷出席。
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伉儷出席。
哈薩克: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代表總統托卡耶夫出席。
卡達:埃米爾塔米姆·本·哈馬德·阿勒薩尼出席。
安提瓜和巴布達:總督羅德尼·威廉斯出席。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總督弗雷德里克·巴蘭坦出席。
貝里斯:總督科爾維爾·諾馬·揚爵士出席。
瓜地馬拉:總統吉米·莫拉萊斯出席。
薩爾瓦多:副總統費利克斯·烏佑亞出席。
牙買加:上議院議長馬斯·塔瓦雷斯-芬森出席。
湯加:國王圖普六世及王后娜娜茜帕烏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紐西蘭:總督帕齊·雷迪女爵伉儷出席。
巴布亞紐幾內亞:總督鮑勃·達達埃出席。
紐西蘭-庫克群島:女王代表湯姆·馬斯特斯伉儷出席。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戴維·帕努埃洛伉儷出席。
萊斯特:國王萊齊耶三世及王后瑪塞納蒂·莫哈托·塞伊索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
維德角:總統若熱·卡洛斯·豐塞卡出席。
肯亞:總統烏胡魯·肯亞塔伉儷出席。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總統阿拉薩內·瓦塔拉出席。
葛摩:總統阿扎利·阿蘇馬尼出席。
馬里:國民議會議長伊薩卡·西迪貝出席。
莫三比克:共和國議長韋羅妮卡·馬卡莫出席。
安哥拉:國務部長兼總統民事辦公室主任弗雷德里克科·卡多索出席。
烏干達:旅遊、野生動物和遺產保護部部長伊弗雷姆·卡蒙圖出席。
幾內亞:總書記薩盧姆·西塞出席。
尚比亞:外交部長約瑟夫·馬蘭吉出席。
塞內加爾:經濟規劃和合作部長阿馬杜·奧特出席。
索馬利亞:外交和國際合作部部長阿卜杜勒卡迪爾·艾哈邁德·克里·阿卜迪出席。
坦尚尼亞:新聞、文化和體育部部長喬治·姆庫奇卡出席。
南蘇丹:國防和退伍軍人事務部長庫爾·曼揚·居克出席。
南非:農村發展與土地改革部副部長坎蒂斯•瑪舍枸•達拉米妮出席。
衣索比亞:前總統穆拉圖·特肖梅出席。
迦納:總統第一夫人麗貝卡·阿庫福-阿多出席。
辛巴威:前外長辛巴拉謝·蒙本蓋圭出席。
阿爾及利亞,巴哈馬,白俄羅斯,玻利維亞,波札那,剛果,剛果(金),厄利垂亞,宏都拉斯,以色列,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拉維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納米比亞,奈及利亞,盧安達聖露西亞,蘇丹,蘇利南東帝汶,突尼西亞,烏拉圭,大使等人出席。
未受邀而出席的代表:
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代表台灣政府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未被邀請,以來賓待遇接待)。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未被邀請)。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參加天皇的即位儀式(未被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