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明

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科學家

陳鏡明,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的終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高級首席科學家。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知名科學家。

人物經歷


1982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后獲英國里丁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
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從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加拿大遙感中心高級研究員、加拿大約克大學、渥太華大學客座教授
陳鏡明
陳鏡明
現任加拿大皇家科 學院院士、多倫多大學地理系首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ESSI)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2004年被選為加拿大首席科學家,2005年被我國教育部評聘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講座教授。
1996-2002,國際著名雜誌IEEE Transactions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副主編。
1997-至今,國際攝影製圖與遙感協會(ISPRS)會議最高學術委員會委員;該會僅由20名國際知名專家組成。
2002—至今,歐洲太空署GLOBCARBON 項目專家組成員。
2003—至今,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
2001—至今,加拿大空間署高光譜感測器HERO專家組成員。Canada-Fluxnet科學委員會委員。
2002—至今,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現為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學和資源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學習經歷


1983~1986 英國里丁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1978~1982 南京氣象學院(現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取得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0~至今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教授;
1997~2000 加拿大遙感中心 研究員;
1994~2000 加拿大渥太華大學 副教授;
1991~ 1993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助教;
1989~1991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 博士后。

主要貢獻


定量遙感方面,在地球環境和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及在理解、保護環境方面做出了如下貢獻:發明了測量葉面積指數光學儀器;發展了用於衛星圖像處理的最先進的幾何光學4-尺度模式;發展了高光譜5尺度模式,成為機載圖像分析和解譯衛星圖像的重要工具;利用衛星資料、地面資料和模型,發展了地面碳循環監測系統。在加拿大森林碳匯方面的研究成果對制定加拿大國家氣候變化研究計劃及其他相關的政策產生了影響。

主要成果

1.用於衛星圖像處理的 4-尺度模式: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幾何光學模式之一。
2.高光譜5尺度模式:可以求得葉片生化和植冠生物學參數,美國、法國、加拿大30多個研究團體使用4尺度和5尺度模式。
3.觀測葉面積指數和光合有效輻射(fPAR)的光學儀器TRAC,該儀器在觀測植被結構方面有新的突破,並已成為一種新的國際標準。已銷售到世界各地50多台。
4.首次提出計算光合作用的空間和時間轉換方法並建立BEPS模型。該模型是應用遙感資料來計算凈初級生產力的少數最佳模型之一,已被日本,中國,德國,加拿大等6個研究團體採用。
5.領導開發了大型的以遙感為基礎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型,名為INTEC。首次成功地用此模型計算了加拿大森林的碳源匯的時空分佈。其結果對加拿大國家有關氣候變化政策的制定和國際談判起了重要作用。
6.領導開發了分散式水文與生態系統碳循環耦合模型。由於該模型可模擬地形對水循環,養分循環,和碳循環的影響,它是一個用遙感觀測進行陸地生態系統研究的較全面的工具。目前,在多倫多大學和南京大學用這一模型進行在複雜地形下空間尺度轉換研究。
7.領導實現了生態系統模型與全球環流模型耦合。目前,在加拿大用這一偶合模型進行有地面控制的鑲嵌式的大氣區域反演,解決加拿大和美國碳平衡問題。科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價科學家科研能力的指標,就是其文章被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篇數及引用的次數。投身科學三十年來,陳鏡明被SCI收錄的文章達160篇,被引用次數達3000多次。現在,陳鏡明不僅在多倫多大學維持著一個10至15人的科研團隊,更在中國的南京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兼職任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

課題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全球不同區域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演變驅動機制與優化計算研究(2010CB950700)”。

獲獎記錄


陳鏡明教授是將遙感技術應用到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知名科學家。由於他的傑出成就,他於1998及2001年兩度獲加拿大聯邦政府自然資源部地學界突出貢獻獎,2000年榮獲加拿大航天航空協會Alouette獎、安大略省長傑出科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