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四家子鎮的結果 展開

四家子鎮

遼寧黑山縣四家子鎮

四家子鎮,隸屬於遼寧省錦州市黑山縣,地處黑山縣南部,東南隔繞陽河與鞍山市台安縣洪家鄉、桑林子鎮相望,南與盤錦市盤山縣高升鎮相鄰,西南隔東沙河與北鎮市柳家鄉相望,西與大虎山鎮為鄰,北與常興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133.21平方千米。

1961年,為代平坊民公社;1983年,改為四家子鄉;1995年,四家子鄉改四家子鎮。截至2018年末,四家子鎮戶籍人口為20594人。截至2020年6月,四家子鎮轄12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四家子村。

2011年,四家子鎮財政總收入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2億元,比上年增長46.6%。2018年,四家子鎮有工業企業9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6個。

建置沿革


1961年,為代平坊民公社。
1983年,改為四家子鄉。
1995年,四家子鄉改四家子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四家子鎮轄12個行政村:馬圈子、陳家街、四家子、大興堡、十八家子、代平房、龐坨子、十七戶、高家、六間、許小、東趙家,下設103個村民小組。有54個自然屯。
截至2020年6月,四家子鎮轄12個行政村:馬圈子村、陳家街村、大興堡村、代平房村、十七戶村、龐坨子村、高家村、六間房村、許小村、東趙家村、四家子村、十八家子村,鎮人民政府駐四家子村。

交通


四家子鎮境內有307省道經過。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四家子鎮因清乾隆四年(1739年),孔、李、盧、席4家分別由河北、陝西省遷至此地得名。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2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35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6人,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4127人次,住院手術102台次,出院病人312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四家子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戶,人數36人,支出7.6萬元,比上年增長5.6%,月人均174元,比上年增長4.5%。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21戶,人數867人,支出59.3萬元,比上年增長5%,月人均57元,比上年增長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56人,支出18.2萬元,比上年增長7%;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2人,支出27.1萬元,比上年增長6.5%;農村醫療救助108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81人次,共支出3243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5人。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1個。自然災害受災面積40000畝,直接經濟損失450萬元,救災支出11萬元。

基礎設施


給排水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自來水廠4座,鋪設幹線水管9千米,生產能力4500噸/日、生活用水0.4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65%。排水管道3千米,污水治理工程5項,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污水10噸。
供電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6.6萬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2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2000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120千米,用電負荷9500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87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供電可靠率100%。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花壇10個,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

電信通訊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80千米,投遞點55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0.8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75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600件,征訂報紙3000份、期刊1200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000門,固定電話用戶3500戶,比上年減少5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66%;行動電話用戶0.6萬戶,比上年增加55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9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15萬千米,主幹電纜達6萬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1200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1010個,寬頻接入用戶1010戶,比上年增加20戶。

自然概況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
全鎮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北高南低,南北長14公里,東西長為9.7公里,總體地勢呈西南---東 北斜長,北高南低。有耕地12.5萬畝,人均土地4.1畝,土質肥沃。氣候為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日照充足,適合作物生長。全年平均氣溫14.1度。全年日照總數為283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510毫米,多集中在6、7、8月份。鎮內水利資源豐富,有繞陽河和東沙河縱橫穿流,黑山縣第四、第五、第六排水乾渠貫穿全境,干支溝斗農渠配套,形成縱橫交錯的農田水網,全鎮河網密度28.2公里/平方公里,徑流總量25萬立方米。鎮內交通便利,鞍羊公路橫貫東西,四勵公路縱橫南北,村村通油路四通八達。

名稱來歷

四家子屯名稱來歷於清朝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孔、李、盧、席四家分別由河北省、陝西省搬入此地始居,后得名。四家子鄉建立於1956年,當時一同建立的還有十八家子、十七戶兩個鄉,均屬黑山管轄。1962年搬遷至四家子屯,1981年7月改稱為四家子人民公社委員會。1983年9月四家子人民公社改稱為四家子鄉, 1994年撤鄉建鎮,原轄17個村民委員會,2003年合併為12個村民委員會,55個自然屯。

人口概況

全鎮現有6512戶,21623人,其中非農人690口人,佔總人口的3.2%。居民以漢族為主,間有少數民族雜居。主要居住漢族、滿族、蒙古族和回族。其中漢族人口19562人,佔總人口的90.5%,滿族人口為1948人,佔總人口的9%多數居住在後十八家子屯,蒙古族人口為103人,回族人口為3人,錫伯族7人。

自然災害

四家子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等。洪澇災害年均發生3次,主要發生在6—8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94年,90%農作物被淹。四家子鎮有耕地面積12.5萬畝;林地面積23100畝。

氣候

四家子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夏季吹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多年平均氣溫8℃,1月平均氣溫-12℃,極端最低氣溫-27℃(2011年1月3日);7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高氣溫38℃(1955年7月22日)。生長期年平均140天,無霜期年平均160天,最長達162天,最短達134天,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年平均降水量570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800毫米(2001年),極端年最少雨量310毫米(1968年)。

經濟發展


1996----2005年二十年間,全鎮經濟一直保持穩步前進態勢,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社會總產值從1985年底的1794元,增長到2005年底的97852萬元。增長了54倍。人均收入從1985年的不足200元,增加到2005年的4050元。
玉米豐收
玉米豐收
從1983年土地制度改革,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鎮土地總面積為13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5萬畝。種植業品種齊全,以高粱、玉米為主,1986年高粱面積29547畝,玉米26030畝,從1996年開始 玉米面積逐年擴大,高粱面積逐年減少,到2005年,高粱面積減少到2025畝,玉米面積增加到88305畝。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以“雨養”粗放型農業為主,效益水平很低,95期間,黨委政府加大產業齊整步伐,不斷向高效農業發展,實行旱改水,到2005年全鎮水田面積達2萬畝,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25%,溫室棚菜生產成為支柱產業,到2005年底發展到2萬畝,年創產值2億元。養殖業以肉食雞、蛋雞、肉牛、肉羊、肥豬為主。林業穩步發展,2005年底已經發展到33411.3畝,其中防護林25697.3畝,用材林6493.5畝,全鎮共有林帶559條,總長134.2公里,全鎮森林覆蓋率為16.7%。
從1986年到2005年二十年間,工業有了快速發展。工業企業數量從62人,發展到95個,工業總產值從1985年的314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39215萬元,2005年招商引資額實現1500萬元,規模企業三個,總投資900萬元。
公里建設快速發展,採取上級撥款、鄉鎮投資、群眾自籌辦法,共修補、新築、養護公路58.2公里,達到了村村通、路路通砂石路的標準。
鎮內有郵電所1個,可以辦理函件、包裹、匯兌、報刊發行、特快傳遞、農資配送和物流業務。電信事業發㞡迅速,有中國網通公司工業廳1處,通迅網為光纜為主,電纜為輔,總容量為5000門,全鎮所轄覆蓋率為100%,電話台數由43台發展到4804台,普及率達到90%。
1985年以來,財政趨於平衡,略有節餘,2003年9月,實行費改稅,2005年全面取消農業稅,靠國家轉移支付資金調整鎮財政收支。
鎮內有農村信用合作社1個,佔地面積300平方米,職工13人,1986年存款655萬元,貸款1059萬元,2005年存款1838萬元,貸款2627萬元,全部為農戶貸款。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從1982年馬圈子村開始防氟改水到四家子村、陳家村等3個村先後吃上自來水到2005年底,全鎮所轄各村吃上自來水戶1100戶,3500人。農村儲蓄存款從470萬元增加到1703萬元,人均存款從235元增加到850元,增加2.7倍。消費水平逐步提升,服裝以美觀、舒適為主,金銀首飾佩帶十分普遍,擁有率達80%,家用電器基本普及,彩色電視、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成為新“四大件”,電腦寬頻已進入普通家庭。住宅以新北京平為主。
綜述
2011年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80萬元,增值稅245萬元,企業所得稅171萬元,個人所得稅26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116%、25%、5%。
農業
2011年,四家子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5億元,比上年增長70%。
四家子鎮糧食作物以高粱、玉米為主。2011年,四家子鎮生產糧食70000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0000畝,產量10萬噸,主要品種有黃瓜、番茄、豆角等,其中黃瓜5萬噸,番茄3萬噸。
四家子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四家子鎮生豬飼養量10.3萬頭,年末存欄5.3萬頭;家禽飼養量100萬羽,上市家禽40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10000噸,其中豬肉7500噸,牛肉2000噸,羊肉500噸;禽蛋1萬噸;畜牧業總產值3億元。
截至2011年末,四家子鎮累計造林2.4萬畝,其中防護林21000畝,經濟林30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5萬株,林木覆蓋率16.7%,活立木蓄積量2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220畝,產量220噸。2011年,大型農業機械810台(輛)。
工業
四家子鎮形成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四家子鎮工業總產值達到1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家,職工3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8億元,比上年增長30%。
商業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商業網點424個,職工902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2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6億元,比上年增長25%。

文化及事業


教育事業

祖國的花朵
祖國的花朵
教育分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和初級中學教育和農村職業教育四個層次。從1986年開始校村聯辦幼兒園15所,當時有幼兒教師20名,到2005年全鎮有5個個體幼兒園,19名保育員,幼師由學者型向保育和才藝 性轉變。幼兒教育的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來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從1986年開始,鎮黨委對民辦教師進行確定與調整,加強了教師隊伍建設,1987年----1988年,為規範教學行為,鎮小學認真組織學習有關文件,並進行嚴格考核,1989年完善教學條件,全鎮15所小學,校校有儀器室、實驗室,1992年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村集體籌集資金,改善教學條件,達到校舍、院牆、校門、廁所、操場、桌凳、實驗室、圖書館“八配套”,校園初步實現絕對化美化,1993年暑期,並掉了中心、三家子、后十八和楊家四所小學,剩餘11所。1996年12月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驗收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目標。2003年再次進行並校,變為6所小學。
四家子初中始建於1968年,位於四家子鎮台大公路冰溝車站北300米路東,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佔地面積195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從1996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來,學校教學條件不斷完善,鎮黨委政府投資80多萬元,建成和裝備了先進的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微機室、圖書室,以及體音美器材室,建成高標準籃球場,食堂、宿舍、自行車棚等配套設施完善,松柏四季常青,春夏秋百花爭艷,被命名為花園式學校。教師全部為大專以上學歷,多次被市、縣政府和有關部門評為文明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藝術教育先進校、教育科研先進校。
1990年成立農職校,採取巡迴教學、集中辦班和常規教學三種形式,授課內容除文化課外,結合本地產業發展,進行溫室棚菜和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建立了馬圈子、楊家、六間房、四家子等四個巡迴教學點,集中辦班8次,培訓學員230人1996年24名畢業生參加了遼寧省農業廣播電視大學農學專業學習,畢業後有一名學生被保送到瀋陽農業大會,有三名學生考入熊岳高等農業專科學校學習。2000年農職校撤校。

體育事業

健身廣場
健身廣場
體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體育教師一般是體育專業學校畢業,素質高,責任心強。教學內容符合國家體育與健康教育標準,各類比賽都取得較好成績。1999年黑山縣第十二屆全民運動會名列第七,2000年第十 三屆運動會名列第四,冬季三項競賽名列第三。

科技衛生

四家子鄉衛生院於2002的解體,先後設立了衛生所19個,個人診所5個,藥房3個。四家子鎮預防站負責衛生檢測、婦幼保健、愛國衛生運動、禁絕毒品等防疫保健機構工作,在“非典”和“禽流感”期間沒有發現疫情。
鎮政府於2000年投資20萬元建立文化中心,總建築面積886平方米,有藏書1萬冊。館藏檔案88全宗,1057卷,黨軍人員資料1004名(袋),其他資料300冊。文藝形式有高蹺、大秧歌、二人轉,從1998年開始卡拉OK比較流行,重大節日有文藝演出,文學創作方面作者丁寧,從1991年開始,陸續在《黑山縣報》、《錦州日報》發表散文詩歌百條篇(首),有4篇作品被收錄在《這人 這事 這情》和《黑山知名作者大觀》。
1986年成立了科協組織,有專業小組12個,會員60人,有職稱的科技人員27人,其中農藝師4人,助理農藝師3人,農業技術員17人,會計師2人,助理會計師1人。科協舉辦“科普之冬”“科普大集”等活動,通過廣播電視講座、發傳單、請專家講課等形式,向農民宣傳農業知識,過去玉米一直採用條播,人工除草,從2003年推廣了玉米精播技術進行穴播,每畝節省種子50%,採用化學藥劑除草,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
在四家子境內發行了報紙主要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廣彙報》《中國教育報》《遼寧日報》《錦州日報》《黑山報》等,刊物有《共產黨員》《半月談》《黨風月報》《黨建》《婦女》《遼寧青年》《新農業》等,統由郵政部門發行。2005年統計,各種報刊近200多鍾,發行40900份。
1993年9月,鎮政府投資10萬元,建DS----11頻道電視插轉檯,從此廣播站和電視台合二為一。1996年6月投資3萬元,開辦了84.5兆赫調頻廣播電台,並完成了7個村的調頻廣播聯網,同年11月,實現有線電視工程,投資近17萬元,一期工程入戶260戶。1997年3月,延網補戶,又投資3萬元。7月大興堡村自籌資金13萬元,一次性入戶150戶,並傳送了四套數位元組目,總投資近10萬元。1999年8月鎮政府投資2萬元,更新了DS---11頻道發射機,10月,組織民間借貸1.5萬元,購進一台切換機和一部精度較高的場強儀,同時對有線電視端進行技術改造,新增3套數位元組目,更新了機櫃,方圓百里都可接收到節目。2003年開設有線電視接收點,線路30公里,有三台光發射機,一台接收機,可接受37個頻道節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四家子鎮有鎮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2個,文化專業戶45個;各類圖書室12個,藏書30萬冊。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
從1986年創建第一個鄉鎮企業第一紅磚廠,到2005年底,共建廠29個,其中鎮營18個,村營2個,私營9個,共安排從業人員3785人。企業創產值36109萬元,增加效益709萬元,為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產業構成


鎮黨委、政府按照“綠色立鎮、工業強鎮、三產興鎮”的發展思路,不斷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到2005年底,產業主要有棚菜、建材工業、商貿、交通運輸等構成。

支柱產業

支柱產業是溫室棚菜。從1992年開始,大興堡、代平坊等村開始溫室棚菜生產,逐漸向全鎮擴展,到2005年底全鎮溫室大2萬畝,基本實現人均1畝棚,棚室結構也同普通型向磚石鋼筋結構機捲簾的高效日光溫室棚發展,棚菜主栽品種是黃瓜、西紅柿、豆角、茄子、辣椒和韭菜,2001年大興堡村在黑山縣農發局和鎮黨委、政府共同扶持下,成立黑山縣北方蔬菜生產合作社,在韭菜基地進行綠色生產,獲得了遼寧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A級綠色食品和綠色食品蔬菜生產基地的雙重誰,產品遠銷廣東、北京和東北地區,被譽為“遼西韭菜第一村”。隨著鎮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完善,水稻種植髮展態勢良好,2004年11月獲得遼寧省農業廳無公害產品產地認定,規模達到20740畝。畜牧業不斷發展,在穩定豬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牛羊,有養殖小區5個,養殖專業村1個,大戶74個。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
工業以建材工業為主,第一紅磚廠有36門輪窯,年生產優質紅磚1300萬塊,年從業人員40人,現價產值177萬元。陳家村磚廠有18門輪窯,年產紅磚1200萬塊,從業人員35人,現價產值160萬元。
隨著公路建設發展,交通運輸業發展比較迅速,客運線路不斷增加,從1986年只有1條通往大虎山的線路,已經發展了四家子—常興—黑山、趙家—六間房—四家子—大虎山、許小—黑山、陳家—大虎山、馬圈子—李家—大虎山等近十條線路,實現了村村通客運車輛,方便了群眾出行和學生上下學。四家子通往大虎山的客車有4台次,每天往返12台次,運送旅客300多人。
商業貿易日趨繁榮,2003年10月1日,在交通便利的鞍羊線路北成立了佔地15畝的綜合市場,農曆三、六、九為集期,吸引周邊大虎山、常興、桑林子等鄉鎮的商貿人員到此交易,每日月有3000人,節假日有萬人之多,成交額每集1.5萬元左右。鎮內有中小型飯店3家,浴池1家,理髮美髮店4家,照相館1家,銷售煙酒副食、種子、化肥、生產資料等大型綜合商店4家,有加油站2個,有糧庫、液化氣站、農機和汽車修配廠各1家,有木材加工點1個。畜牧業不斷發展,在穩定豬禽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牛羊。牛品種為夏洛來、西門塔爾,豬有本地豬與長白、約克、杜洛克等優良品種雜交,羊有小尾寒羊、新疆美麗奴羊、無角道賽特等品種。各村都有獸醫,鎮內有獸醫站對疫病進行防治,由於防治到位,2005年全鎮沒有發生禽流感疫情。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
黨委、政府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針,努力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抓 好對農民的形勢任務、文明素質、民主法制的教育,堅持思想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想統一,通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陣地建設與載體創新相結合,按照貼近生產、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原則,精心設計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群眾喜聞樂見的載體活動。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農民基本道德規範,開展“讀科普書,走致富路”農民讀書競賽活動;開展普法教育、移風易俗教育,提倡艱苦奮鬥,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對封建迷信、賭博盜竊惡習和社會不良風氣。載體活動主要以黨委領導、以婦聯、計生、司法等部門牽頭,開展“十星級文明戶”“遵紀守法光榮戶”創評活動和文明新風進萬家活動,每年評一次,參與率達100%,創建率達到80%以上;開展文明村鎮創評活動,大興堡村先後被評為遼寧省小康示範村、遼寧省安全文明村、錦州市百強村、錦州市文明村,四家子、馬圈子、十七戶等先後被評為縣級文明村。

大事記


1993年4月遷移烈士墓。由原址鎮初中對過,遷移到鞍羊線公路路北,東沙河大堤東。
1993年8月小學並校。並掉了中心、三家子、后十八和楊家四所小學,剩餘11所。
1993年9月建DS—11頻道電視插轉檯,從此廣播站和電視台合二為一。
1995年11月18日撤鄉建鎮。由四家子鄉改為四家子鎮,第一任黨委書記是郭久富同志,鎮長李玉國同志。
1995年8月6日抗洪搶險。此日降雨245毫米,十七戶官場橋道口兩處倒灌,經100多人搶堵,終於於第二日凌晨2點30分堵住。
1996年6月,開辦了84.5兆赫調頻廣播電台,並完成了7個村的調頻廣播聯網,同年11月實施有線電視工程,1997年3月延網補戶。
1996年7月,大興堡自籌資金13萬元,由縣廣播電視局施工建成四家子鎮第一家村級有線電視前端站。
1998年2月,廣播電視站獨立設計施工,在六間房村開發有線電視工程,並傳送了四套數位元組目。
1999年8月鎮政府更新了DS—11頻道發射機,購進一台切換機和一部精度較高的場強儀,同時對有線電視前端進行技術改造,新增3套數位元組目,更新了機櫃,方圓百里都可接收到節目。
2002年10月17日和2003年2月30日,黑山縣北方蔬菜生產合作社(大興堡村)兩次被遼寧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批准為遼寧省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生產的“遼綠”牌韭菜被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
2003年8月再次並村,變為6所小學。
2003年9月並村,由17年行政村變成12個行政村。
2003年10月1日,四家子鎮綜合市場開集,農曆三、六、九為集。
2004年中國網通公司黑山分公司四家子營業廳成立。
2004年2月11日六間房、代平坊、高家、陳家街等村被遼寧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水稻生產基地”,面積為20740畝。
2005年11月黑山縣爆發禽流感,鎮黨委政府和黨員群眾奮力防控,是全縣未發生疫情的三個鄉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