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慎虛

唐代詩人

劉慎虛,亦作昚虛,字挺卿,號易軒。生卒年不詳。江東(今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人,或雲洪州(今江西南昌)人(唐詩匯評)或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8歲能屬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調洛陽尉,遷夏縣令。性高逸,不慕榮利,交遊多山僧道侶。曾擬在廬山卜宅隱居,未成。與孟浩然王昌齡友善。工詩,有盛名,流落不偶。早年逝世。《全唐詩》存詩一卷。

人物生平


劉慎虛(畫像1)
劉慎虛(畫像1)
劉慎虛 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盛唐著名詩人。生於開元二年(公元714年)。20歲中進士,22歲參加吏部宏詞科考試,得中,初授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為皇太子校勘經史;,為皇親國戚的子侄們校勘典籍,均為從九品的小吏。
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韋應物並舉,稱之為"大名家"(《滄浪詩話·考證》)。殷□撰《河嶽英靈集》,別擇精嚴,而選錄其詩多至11首,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他和孟浩然交誼甚深,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其詩題材、體制以及意境也與孟頗近似,而清微淡遠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則又於孟之外自辟蹊徑。《闕題》"道由白雲盡"一首,最能代表這種風格。
《全唐詩》收其詩15首,除去其中竄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嶽英靈集》所錄存者。事迹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人物性格
劉慎虛(畫像2)
劉慎虛(畫像2)
劉慎虛為人淡泊,脫略勢利,壯年辭官歸田,寄意山水,與孟浩然、王昌齡等詩人相友善,互唱和。他曾游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見此地山水秀美,民風淳厚,是定居,構築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唐詩三百首》上載的首句“道由白雲盡”詩,就是寫於此時此地,原題為《歸桃源鄉》。54歲卒,葬在該村雲山堖,墓塋尚存。
文學成就
劉慎虛(畫像3)
劉慎虛(畫像3)
劉慎虛(生卒年不詳)自幼聰穎,姿容秀朗。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一說靖安縣)人,《唐才子傳》載其嵩山人,《全唐詩》謂其江東人。字全乙、挺卿,號易軒。劉慎虛自幼聰穎,八歲作文上書,受到皇帝的賞識,拜為童子郎。《人才佳話》載其八歲屬文上疏,拜童子郎。但日後劉慎虛仕途失意,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洛陽尉,夏縣令,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崇文館校書郎等小吏。壯年辭官南歸,遊歷於休寧、安慶、潯陽、廬山、洪州等地。與賀知章、包融、張旭交遊,時稱吳中四友,並與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往來酬唱,互贈詩章。晚年定居江南西道洪州建昌縣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縣水口鄉桃源村),於深柳讀書堂著書自娛。其交遊多文人士子、山僧道侶。
在現存的十幾首詩中,《闕題》(原題為《歸桃源鄉》)為其代表作: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日白,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是其歸鄉后所作,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重筆勾勒的是山溪、書屋;淡墨湮染的是白雲、清輝……超然物外,神思邈遠。
劉慎虛著有《鶺鴒集》五卷,今已散佚。《河嶽英靈集》收存其詩十一首,《全唐詩》收存十五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收存十二首。《唐才子傳》評綦毋潛善寫方外之情;評劉慎虛善為方外之言,他們的作品在風格上都可歸為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派
詩詞地位
劉慎虛(畫像4)
劉慎虛(畫像4)
劉慎虛,字全乙,亦字挺卿,號易軒。約生於公元702-705年,卒於公元756-759年,終年54歲。新吳縣奉化鄉(今上富鎮)上。劉慎虛紀時聰穎,九歲就會寫文章,上書朝廷,被召號,授給他”童子郎“稱號。開元二十一年(723年)中進士。開元十九年,唐皇朝開博學宏詞科以考核博學能文之人,他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入第后,做過宏詞科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以後又轉崇文館校書郎、秘書郎,還做過洛陽尉和夏縣(今屬山西省)縣令。
劉慎虛是盛唐成就較高的詩人之一。撰寫的5卷詩集到清康熙年間還在流傳,卻毀於《四庫全書》修成之日。我們今天能讀到的他的作品,只有《全唐詩》中僅存的15首。歷代對劉慎虛的詩都有較高的評價。唐朝人殷所編的《河嶽英靈集》精選24位詩人的234首詩,推崇劉慎虛為一家,選錄其詩多至11首,排在常建、李白、王維之後居第4位,列為”河嶽英靈“中的上乘作品,並評價其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可以傑立江表。清人宋婉在《友貽堂題辭》中則寫道:”誦劉慎虛詩,勿患其少“。除《河嶽英靈集》外,《唐詩別裁》、《唐詩三百首》、《唐詩選》都選錄了他的詩作。《唐詩紀事》、《唐才子傳》有他的傳記。中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文學史》也提到了他。
劉慎虛不僅詩才出眾,人品也高。據道光《奉新縣誌》載:因劉慎虛”孝友恭儉,哲悟過人“,時任洪州(今南昌)刺史吳兢特改其所居奉化鄉為”孝悌鄉“以示表彰。劉慎虛與其同時代的大詩人孟浩然、王昌齡、高適等交往甚密,並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留有許多相互唱和的詩作。劉慎虛代表詩作是《闕題》。

詩史雜談


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在《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詩中寫到:”所思在建業,欲往大江深。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心馳茅山洞,目極楓樹林。不見少微星,風霜徒夜吟。“長山和茅山一樣,都是由於漢代茅氏三兄弟隱居於此而著名。所以,有文人名士在此隱居,也不足為奇。少微星又名處士星,所以標題”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也有古書記為”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處士“。
劉隱士是唐朝詩人劉慎虛。他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彼此之間常有唱和,同聲相應。比如他與孟浩然相附和的《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詩人從京口(即長山以北的舊址)附近揚子江暮秋時節的肅殺景象緩緩寫起,從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獨居越鄉的客愁,進而懷想起遠在湖北襄陽的朋友孟浩然。全詩在結構上層層引進,步步深入,讀來如友人長談,娓娓深情。
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出:劉慎虛該在長山隱居過一段時間。劉慎虛是盛唐著名詩人之一。據《唐詩紀事》、《唐才子傳》中記載:鄭處晦《明皇雜錄》把他和王昌齡、常建、李白、杜甫等人並列,說是”雖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詩紀事》引)。嚴羽也把他與沈宋、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韋應物並舉,稱之為”大名家“殷璠撰寫的《河嶽英靈集》,選擇特別嚴格,卻選了他的詩多達11首,並說他”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劉慎虛和孟浩然友誼最深,所以才有了《宿揚子津寄潤州長山劉隱士》和《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孟浩然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遺文》,詞意墾摯。他的詩題材、意境與孟浩然的風格非常相近,屬清微淡遠,又兼幽深拗峭的情趣。
劉慎虛的代表作是《闕題》。唐朝殷璠在《河嶽英靈集》里輯錄這首詩的時候題目就已散失,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首詩描寫了深山中的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全詩句句寫景,詩情畫意,佳句盈篇。在詩里,我們可以讀到長山許多風景的影子:落花、青溪、山路等,時光雖然相隔了千年,風景卻依然。
劉慎虛和同時代的王昌齡也是好朋友,王昌齡以送別詩見長,因為在他留下的182首詩里,有32首都是以”送“字打頭,比如就在長山以北的芙蓉樓,他寫下了千古絕唱《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從這一側面也可反映出,詩人之間的相識好象很容易,就是以詩會友。他給劉慎虛寫過兩首詩:《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風靜夜潮滿,城高寒氣昏。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明發不能寐,徒盈江上尊。“還有篇是《送劉慎虛歸取宏詞解》:”太清聞海鶴,遊子引鄉眄。聲隨羽儀遠。勢與歸雲便。青桂春再榮,白雲暮來變。遷飛在禮儀,豈復淚如霰“。
晚唐時候還有位詩人叫李洞,他寫過篇《秋宿潤州劉處士江亭》:”北夢風吹斷,江邊處士亭。吟生萬井月,見盡一天星。浪靜魚沖鎖,窗高鶴聽經。東西渺無際,世界半滄溟“。那也依稀是長山以北江畔的迷人風光,根據《唐才子傳》里的記載,李洞的年代和劉慎虛相隔了大約100年,不知道李洞筆下的劉處士是否就是曾隱居長山的詩人劉慎虛?

作品評論


《河嶽英靈集》
慎虛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律宛態,無出其右,唯氣骨不逮諸公。自永明已還,可傑立江表。至如“松色空照水,經聲時有人”,又“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又“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並方外之言也。惜其不永,天碎國寶。
《唐詩歸》
鍾云:“妙在止十四首,一字去不得。其用意狠處,全在不肯多。予嘗愛十四首,命林茂之書成小冊,而題其後有云:“陶公坐高秋,孤意先自立。”自謂此君實錄。又去:詩少而妙,難矣。然難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片,而在深廣。讀慎虛一字一句一篇,若讀數十百篇,隱隱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為少者法,
《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岑非無流走為律者,輕重(與劉)迥自不同。殷墦賞其“思苦語奇”,獨謂“氣骨不逮諸公”,此深識之論也。
《漁陽詩話》
劉慎虛字挺卿,其詩超遠幽夐,在王、孟、王昌齡、常建、祖詠伯仲之間。考其人,蓋深於經術,不但詞華也。李華《三賢論》曰:“劉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學稱。述《易》、《詩》、《書》、《春秋》、《禮樂》為五說,條貫源流,備古今之變……”
《小澥草堂雜論詩》
劉慎虛亦是齊梁體段,其骨清耳,且字句外有靈氣往來。
《劍溪說詩》
如慎虛詩於王、孟外又辟一徑,氣象一派空明。
《劍溪說詩》
劉慎虛詩、空明深厚,饒有理趣。
《越縵堂詩話》
劉挺卿詩所傳只十四首,鍾伯敬、林古度、王貽上皆極賞之,以為字字可傳。其詩多清氣如話,卻有不落色相之妙,然稍近率易。殷璠謂其“氣骨不逮”,誠哉是言!

主要著作


劉慎虛(畫像6)
劉慎虛(畫像6)
劉慎虛著有《 集》五卷,惜已失傳。《全唐詩》存其詩15首,《唐人選唐詩·河嶽英靈集》存其詩11首,《靖安縣誌·藝文志》(清道光五年版)存其詩12首(五言古詩10首,五言律詩2首)。劉慎虛是一位自南朝永明年間以來江南一帶傑出詩人。
【闕題】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譯:山路被白雲隔斷在塵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閑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柳蔭深處蘊藏著讀書的齋堂。
每當太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九日送人】
海上正搖落,客中還別離。
同舟去未已,遠送新相知。
流水意何極,滿尊徒爾為。
從來菊花節,早已醉東籬。
【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
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
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越中問海客】
風雨滄洲暮,一帆今始歸。
自雲發南海,萬里速如飛。
初謂落何處,永將無所依。
冥茫漸西見,山色越中微。
誰念去時遠,人經此路稀。
泊舟悲且泣,使我亦沾衣。
浮海焉用說,憶鄉難久違。
縱為魯連子,山路有柴扉。
【積雪為小山】
飛雪伴春還,春庭曉自閑。
虛心應任道,遇賞遂成山。
峰小形全秀,岩虛勢莫攀。
以幽能皎潔,謂近可循環。
孤影臨冰境,寒光對玉顏。
不隨遲日盡,留顧歲華間。
【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
暝色況復久,秋聲亦何長。
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
詠思勞今夕,江漢遙相望。
【潯陽陶氏別業】
陶家習先隱,種柳長江邊。
朝夕潯陽郭,白衣來幾年。
霽雲明孤嶺,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曠,野情何綿聯。
蕭蕭丘中賞,明宰非徒然。
願守黍稷稅,歸耕東山田。
【登廬山峰頂寺】
孤峰臨萬象,秋氣何高清。
天際南郡出,林端西江明。
山門二緇叟,振錫聞幽聲。
心照有無界,業懸前後生。
雖知真機靜,尚與愛網並。
方首金門路,未遑參道情。
【尋東溪還湖中作】
出山更回首,日暮清溪深。
東嶺新別處,數猿叫空林。
昔游有初跡,此路還獨尋。
幽興方在往,歸懷復為今。
雲峰勞前意,湖水成遠心。
望望已超越,坐鳴舟中琴。
【送韓平兼寄郭微】
上客夜相過,小童能酤酒。
即為臨水處,正值歸雁后。
前路望鄉山,近家見門柳。
到時春未暮,風景自應有。
余憶東州人,經年別來久。
殷勤為傳語,日夕念攜手。
兼問前寄書,書中復達否。
【寄閻防】
題註:防時在終南豐德寺讀書
青冥南山口,君與緇錫鄰。
深路入古寺,亂花隨暮春。
紛紛對寂莫,往往落衣巾。
松色空照水,經聲時有人。
晚心復南望,山遠情獨親。
應以修往業,亦惟立此身。
深林度空夜,煙月資清真。
莫嘆文明日,彌年徒隱淪。
【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海東】
何處歸且遠,送君東悠悠。
滄溟千萬里,日夜一孤舟。
曠望絕國所,微茫天際愁。
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遊。
或見青色古,孤山百里秋。
前心方杳眇,後路勞夷猶。
離別惜吾道,風波敬皇休。
春浮花氣遠,思逐海水流。
日暮驪歌后,永懷空滄洲。
【茙葵花歌】
題註:一作岑參詩
昨日一花開,今日一花開。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人生不得長少年,莫惜床頭酤酒錢。
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茙葵花。
【句】
歸夢如春水,悠悠繞故鄉。
駐馬渡江處,望鄉待歸舟。
【相和歌辭 江南曲】
題註:一作江南曲
美人何蕩漾,湖上風月長。
玉手欲有贈,裴回雙鳴璫。
歌聲隨淥水,怨色起朝陽。
日暮還家望,雲波橫洞房。

有關評價


《唐才子傳》評價
《唐才子傳》評價劉慎虛其人其詩:為詩情幽興遠,思雅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當時東南高倡者數十人,聲律婉態,無出其右,惟氣骨不逮諸公。永明以還,端可傑立江表。善為方外之言,夫何不永,天碎國寶,有志不就,惜哉!
《劉全乙先生考》稱道
明代銅鼓衛經歷舒孟華的《劉全乙先生考》稱道其詩功力淵永深厚超然,上逼漢魏,下薄六朝,絕不與世之鍛煉求工者同日語焉。清代朱琬在《友貽草題辭》讚歎曰:誦劉慎虛詩,不患其少。
禮部侍郎劉允章題贊
晚唐禮部侍郎劉允章曾在為劉慎虛所撰的題贊中稱道:”盛唐樂府,先生倡之,傑立江表,謫仙並馳。時有長卿,共祖相知。後有夢得,奉以為師。“不僅將劉慎虛與史稱”詩仙“李白、”五言長城“的劉長卿並列,而且說”詩毫“劉禹錫奉之為師。可見他在文學史上較高的地位。劉慎虛曾官拜洛陽尉,遷縣縣令。中年後他超脫勢利,嘯傲風塵,結識僧侶,常涉足山水,浪跡於長江下游一帶,曾擬卜居廬山,末果。當時其父劉鎬任洪州刺史,他來洪州省親,遊歷靖安桃源,愛此間山水清秀,築室卜居,寫詩自娛,並終老於斯,死後葬於桃源的雲山堖,至今墓冢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