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宮

四宮

中國傳統樂律學在民族音樂實踐中最常見、最普遍的宮調系統。中國古代的俗樂或現存傳統樂種(民間音樂)所用的宮調系統,一般以“四均”為主。

簡介


四宮 four fundamental keys
“均”是音階七音的律位,這七音相互間有連續純四、五度關係,可按五度鏈順序排列(見旋宮);一“均”就是一個調域。由於不同樂種在傳統上通常各自都有習慣使用的音階(如西北地區常用清商音階,福建南音常用正聲音階即古音階等,見宮調),每均都以一種音階為主;因此 四均即稱“四宮”。

音樂中的四宮


四宮即以常用音階(七聲規範)之宮音為標誌的、互成五度關係的 4種調域;唐、宋以來,民間亦稱“四調”。
四宮傳統的形成
篳篥四弦琵琶曲笛等民間樂器的旋宮性能有關。許多民間樂器往往不能全部奏出(或準確奏出)十二律體系的所有12個音。以曲笛為例,最高旋宮技術可翻七調(調域),但最易奏出的10個樂音卻限制在四宮範圍以內。
歷史上的宮廷音樂,如先秦鐘律尚未失傳時的曾侯乙鍾,如晉代泰始笛律解決了十二均旋宮問題時的清樂,如唐代孝孫恢復了鍾樂旋宮性能時的“大唐雅樂”,其設備能力雖然超過了四宮,但其中占核心地位的宮調仍以四宮為主。宋代燕樂作為宮廷俗樂,雖稱七調七宮),其音樂實踐中卻不見或罕見角調、高調與多數羽 調,亦可看出俗樂的實際情況。
民族音樂四宮傳統調名比較
見表1
民間音樂的四宮傳統有時在實踐中表現為少一宮或多一宮的情況。晉北八音會音樂只有三宮,與五台山黃廟上調、本調、凡字調(又稱尺調)完全相同。民間音樂的四宮失落一宮的原因在於傳承過程中固有的定調樂器──十七簧笙第1管、第17管缺簧。
四宮與五宮
福建南音四宮,有時多出隱藏在四空管中的另一管門:毛□管(bB宮),則為五宮。
這是因為四空管的五聲(F宮)與毛□管古音階七聲同均的緣故(見表2)。晉、隋以來的宮廷俗樂中,確曾存在過五宮(五均)。傳統,這在現代民間樂種中亦有少量遺存。就普遍性而言,則多為四宮的宮調系統;有些樂種表面上為三宮、五宮者,其實質仍屬四宮傳統。

崇德四宮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建立清朝時在後宮建立了五宮主位——中宮皇后和其他四宮:
中宮皇后——大福晉 蒙古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名哲哲
其他四宮 麟祉宮貴妃——側福晉 蒙古阿巴亥郡王額齊格諾顏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
衍慶宮淑妃——側福晉 蒙古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女 博爾濟吉特氏,名不詳
永福宮庄妃——側福晉 蒙古科爾沁貝勒賽桑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 名布木布泰
關雎宮宸妃——蒙古科爾沁賽桑之女 博爾濟吉特氏,名海蘭珠
【註:四宮是按冊封的時間順序排列,與後宮地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