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7條詞條名為石橋鎮的結果 展開
石橋鎮
山東省沂源縣石橋鎮
石橋鎮位於沂源縣東部,因政府駐地石橋村有一石板橋而得名。石橋鎮距縣城2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17°54′-118°31′,北緯35°55′-36°23′。東北與臨朐縣接壤,西南與中庄、燕崖鄉毗鄰,南靠東里鎮,北依悅庄鎮。博沂路、石香路橫貫鎮境,濟青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沂源東出入口10公里,張家坡出入口7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鎮轄29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人口3.1萬,其中回族10人,藏族1人,余皆漢族。總面積115平方公里,可耕面積5.1萬畝。
目錄
石橋鎮先後榮獲全省安監系統先進單位、淄博市循環經濟示範項目、省級生態鄉鎮、全省反邪教示範鄉鎮、省級文明鎮辦等榮譽稱號。2016年實現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同比增長17.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80萬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0966元,同比增長12%。近年來,石橋鎮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順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一個總目標,三個著力點”的總體要求,對標進位、奮勇爭先,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新型工業加速崛起。緊緊圍繞“工業強鎮”理念,依託高標準石橋工業小區,以與沂源高新技術產業園的融合發展為契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規模以上企業達到9家。2016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9.98億元、利稅1.4億元、利潤1.1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1%、8.5%和8.6%。現代農業發展獨具特色。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現代特色高效農業,先後建成了有機保健茶、出口菊花、有機韭菜、大棚油桃等一批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培育了永青、隆源果蔬專業合作社等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投資1200萬元,完成11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新建、維修機房26間,鋪設各類管道26萬米,新增灌溉面積6000餘畝,現代農業特色優勢不斷彰顯。現代旅遊業發展魅力彰顯。依託優良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實施“美麗沂源鄉村行”工程為抓手,以黑崖村示範點建設為軸線,帶動聖佛山翠微茶園、出口菊花基地、毫山、萬祥山、東寺等示範點建設,集中打造集生態文化、紅色文化與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旅遊線路,引導全鎮現代農業與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民生事業穩步推進。實施了投資1200萬元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區小型公益設施建設項目,新建生產路27.37公里,解決了6個村8000口人行路難的問題。投資650萬元,建設聖石家園安居工程,有效解決鎮駐地及附近村大齡青年“進城買不起房,在家建房無宅基地”居住難題。持續加大對教育、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投資150萬元,完成東北庄小學操場塑膠化改造,使東北庄小學成為全縣第一所擁有標準化塑膠操場的農村小學;投資1600萬元新建中學綜合樓、操場、小學餐廳、葛庄教學樓,明年9月之前全部投入使用;投資10萬元在7處學校實施飲水安全工程,使2600名師生喝上了純凈水。
建國前,石橋鄉屬沂水縣八區所轄,1944年5月由沂北行署劃歸沂源縣為大泉區所轄,1951年大泉改稱第七區,下設葛庄、石橋、毫山三個鄉,1957年,撤區並鄉,改稱石橋鄉。1958年成立石橋人民公社,1965 年撤銷公社,將南部的九個村劃歸張家坡區,北部的17個村劃歸悅庄區。1972年恢復石橋人民公社,將原劃出的26個村莊划回。1973年12月將悅庄公社的石龍官莊村劃歸石橋公社。1884年設石橋區,下轄大泉、虎山、石橋三個小鄉。1985年撤區並鄉,復稱石橋鄉,始成現狀。
石橋鄉地勢東部高,西部低,東部為山區丘陵地,中部為平窪丘陵地。東部田家崮、毫山,西部楊家崮,南部風凰山,北部大安頂,海拔均在550米以上。境內有兩條季節河流,馬庄河、水北河流入沂河。土壤以棕壤,褐土為主。屬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8℃,年均積溫4550左右,年均降水量725毫米,無霜期185天。常有雷擊,冰雹等自然災害。
石橋鄉區位優越,交通便利,青紅高速(青島至新疆紅期拉甫)穿境而過,博沂路、石香路橫貫鄉境,東距青島、日照兩港口僅180公里,西離省會濟南130公里。境內資源富饒、環境優美、民風淳樸。
近年來,石橋鄉立足資源優勢和傳統優勢,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步伐,使全鄉經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以聖佛山教育示範基地為依託的旅遊開發已逐步成為全鄉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以木本金銀花、丹參、黃芪、黃芩、桔梗為主的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以蘋果、葡萄、桃為主的三萬畝優特乾鮮果基地,以刺繡加工為主的民間庭院經濟,以盛達、長峰、沂河源鴨業公司為主的畜牧養殖加工基地,已經成為全鄉農副牧發展的特色支柱;以魯中公司玻璃拉絲、魯源公司的水泥生產為主的建材基地及沂蒙型鋼精密鑄造,將構築起石橋工業的半壁河山。
發展經濟的同時,鄉黨委、政府審時度勢適時註冊了涵蓋三十多個種類的聖佛山牌商標,註冊成立了聖佛山禮品公司,聖佛山品牌的發展必將創造無限的商機。同時,大力加快了道路、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全鄉村村通柏油路、戶戶看有線電視,建成了河溝渠道管配套、排澇灌溉功能齊全的農田水利網路,實現了移動、聯通網路的無縫覆蓋,全鄉電力充足、電壓穩定。便利的交通,優美的環境,快捷的通訊,淳樸的民風,完善的基礎建設,為外商投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文教衛生事業。現有中學1處,小學8處,在校學生3374人,教職工296人。現有縣醫院分院1處,醫療衛生人員36人,床位30張。
石 橋Shiqiao
位於縣府駐地南麻東南16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經村內,設有停車點。是石橋鄉政府和石橋村民委員會駐地,1902人,其中回民10人,9個姓氏,以楊、郭兩姓為主。耕地1800畝,山灘989畝,地勢平坦,水源豐沛,利於灌溉。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工商副業。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花椒、蘋果、葡萄、桃、李子、早春大棚水果,糧經比例達7:3,其中蘋果300畝,李子10畝,桃300畝,早春水果大棚30個。近年來,石橋村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迅猛發展,現有企業4家,玻璃纖維廠、製鞋廠、紙袋廠、製造廠,個體工商業戶幾十家。據村邊“懸橋碑載”:“明太祖二年(1939年)朱君與村民奮力修橋“屬明代建村,以村北滾龍溝上架石橋,取村名石橋。農曆五、十逢大集,是石橋鄉農副產品集散地。街道兩邊設有銀行、稅務、糧所、商店、醫院、郵局、鄉政府機關等,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
后坡Houpo
位於石橋南部,與石橋組成村民委員會。143人,3個姓氏,以陳姓為主。耕地150畝,屬山嶺地帶。據陳氏碑載:“明崇禎年間(1628年),陳氏祖由石樓村遷此立村”。以地處山陰得名。
松 峪Songyu
位於石橋西南2.3公里處,松山東麓。781人,11個姓氏,以郭、張姓為主。耕地810畝,山灘1018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產地瓜、玉米、雜糧、黃金桃、花椒、蠶繭,其中黃金桃500畝,桑園60畝。據《楊氏家譜》載:“吾族自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以地貌取名“鎖峪” ,后據村西松山,更名松峪,沿用至今。
馬庄Mazhuang
位於石橋鄉西北1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北側。村西建有魯沂水泥廠。1601人,13個姓氏,以徐、王兩姓為主。耕地1600畝,山灘803畝。地勢平坦,灌溉方便,為高產穩產農田。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工副商業,產小麥、玉米、蘋果、桃,其中蘋果300畝,桃250畝。村西沿河建有民營企業盛達鴨業公司,從孵化到-養殖-肉鴨宰殺一條龍服務,年收入達到1千萬元。博沂路沿線有數家飯店,沿河有幾家水泥空心磚廠,村東建有大型新洲玻璃纖維廠一處。據出土墓群考評,戰國時期就有人在此居住。以姓氏取名馬庄。又據《王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祖王國英應詔從冀州棗強遷至馬庄。”
郭家上峪Guojiashangyu
位於石橋東北1.5公里處,大安頂南麓,村民委員會駐地。1425人,8個姓氏,以郭姓為主。耕地1395畝,山灘1552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東北部郭家上峪水庫,水量充沛,引水自流灌溉。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桃、中草藥,其中:蘋果250畝,桃200畝,中草藥100畝。境內有市級生態旅遊區-聖佛山怪石峪休閒遊樂園,風景秀麗,山之秀、水之韻、石之怪吸引了省內外大批遊客觀光旅遊。據《郭氏族譜》載:“吾族因唐郭令公之後也,本自山西遷往臨朐,萬曆年間(1573年),始祖郭經,自栗山左亭子庄遷於沂邑西北鄉郭家上峪庄創業”。以姓氏、方位取名郭家上峪。
山口Shankou
位於郭家上峪東北部,郭家上峪水庫北岸。與郭家上峪組成村民委員會。130人,2個姓,以潘姓為主。耕地130畝,山灘480畝,屬山嶺地帶。清宣統年間(1909年),潘氏由沂水遷此定居。以此地為進山的峪口得名。
天井官莊Tianjingguanzhuang
位於石橋西部。610人,12個姓氏,以中姓為主。耕地500畝,山灘170畝,地勢平坦。以農業為主,產小麥、玉米、花椒、黃煙、地瓜。村內手工業有傳統馬扎加工手藝,年產量達25萬個,遠銷其它縣市。相傳明朝記樂年間(1403年)建村。據《申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1781年),中氏祖由北庄村遷此居住。”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村民奮力在村內挖水井一眼,故取村名“添井官莊”,后沿革為天庄官莊。
薛家官莊Xuejiaguanzhuang
位於石橋西部,博(山)沂(水)公路兩側。377人,7個姓氏,以薛姓為主。耕地240畝,山灘518畝,地勢平坦,以經營農業為主,兼工副業。其中傳統手工藝馬扎年產量達1萬餘個。產小麥、玉米、黃煙。據《薛氏家譜》載:“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薛氏兄弟由鄒平縣遷此立村。”以姓氏取各薛家官莊。
龍門峪Longmenyu
位於石橋北1公里處,293人,7個姓氏,以董氏為主。耕地274畝,山灘611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果,產地瓜、花生、玉米、小麥、中草藥、葡萄,其中:中草藥60畝,境內新建采砂廠一處,年產20萬立方。據《董氏家譜》載:“清道光年間,(1821年),董氏由費縣儉富庄遷徙嶺西”。原屬郭家上峪居民點,取各嶺西。1983年自立為村,以村邊有一石門口,溪水經此流過,以吉祥言更名龍門峪。
葛庄Gazhuang
位於石橋西北2.5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經村內,建有葛庄大橋。1746人,6個姓氏,以陳、徐為主。耕地1270畝,山灘523畝,屬河谷平坦地,灌溉方便。以經營農業為主,兼工副業。產小麥、玉米、黃煙、蘋果、桃,其中蘋果200畝,桃200畝,境內有縣屬企業3處,魯沂水泥廠、魯中建材廠和沂蒙型鋼廠,村辦企業6處,塑編廠、麵粉加工廠、石料廠、鍛造廠、福利編織袋廠、葛庄賓館。民營企業有沂河源鴨業公司、刺繡加工廠、水泥空心磚廠等企業。近年來,博沂路沿線進行商業街開發,個體工商業戶發展迅速。相傳明代英宗年間(1321年),葛氏建村,以姓氏取名葛庄。又據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碑文載:“明初葛氏廢,徐氏由山西遷此居住,欲更名徐家莊未能叫響。”其村名葛庄沿用至今。葛方言讀作GA。
龍石官莊Silongguanzhuang
位於石橋西北4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東北側。1809人,耕地1950畝,山灘982畝,屬平坦山嶺地。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工副業。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蘋果、山楂、桃、中草藥為主。其中:桃400畝,山楂100畝,中藥草100畝。村內有刺繡廠、奶牛養殖廠,沿博沂路沿線進行商業街開發。據《沈氏譜系》載:“始族彬。原籍山西洪洞縣三棵樹村,明太祖詔書遷民,始祖應詔東遷山東臨朐宋庄,自二世祖二支天卓遷居沂水西北鄉黃墩河,至十二世轉徙石龍官莊。”因村邊有一巨石似龍,故名。
黃墩河Huangdunhe
位於石橋北3公里處,黃墩子山南麓,976人,11個姓氏,其中以張、沈姓為主。耕地1169畝,山灘377畝,屬山嶺地帶。以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業。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盛產桃、板栗。其中:桃400畝,板栗60畝,中藥材100畝,黃牛養殖160牛,黑山羊1600隻。據《沈氏家譜》載:“吾沈氏原籍河南省,后遷至山西洪洞縣,明太祖二年(1369年),始祖彬應詔東徙山東臨朐宋庄,英宗年間(1436年),二世祖二支天卓遷徙黃墩河”。村以河取名。
關河峪Guanheyu
位於石橋北5.2公里,黃墩子山之陰。村民委員會駐地。1320人,6個姓氏,以馬、劉兩姓為主。耕地1714畝,山灘8032畝,屬山嶺地帶。小二型水庫兩座。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業,產玉米、地瓜、小麥、花生、黃煙、花椒,其中蘋果200畝,桃300畝,黃煙500畝,養殖黃牛260頭,黑山羊2000餘只。據出土文物考證,戰國時期此地有人居住。〈〈魏氏墓碑〉〉載:“明太祖年戊申(1378年)荷月上浣立”。原名關虎峪,后以村旁數條小河匯流處,易名關河峪。
西溝Xigou
位於關河峪西北部,與關河峪組成村民委員會。101人,4個姓氏,以魏姓為主。耕地140畝,山灘500畝,屬山嶺地帶。明永樂年間(1403年),魏姓建村。以方位,地貌取名。
李子園Liziyuan
位於關河峪東北部,與關河峪組成村民委員會。75人,3個姓氏,以劉姓為主。耕地75畝,山灘2000畝,屬山嶺地帶。據《劉氏家譜》載:“民國年間(1917年),劉氏由關河峪遷此立村”。以此處多李子樹得名李子園。
東山Dongshan
位於關河峪東部,與關河峪組成村民委員會。270人,3個姓氏,以馬姓為主。耕地300畝,山灘3000畝,屬山嶺地帶。據《馬氏家譜》載:“清光緒年間,馬氏由臨朐孔村遷此立村”。以方位取名東山。
老公峪Laonggongyu
位於關河峪東南部,與關河峪組成村民委員會。80人,3個姓氏,以馬姓為主。耕地80畝,山灘1000畝,屬山嶺地帶。據《馬氏家譜》載:“民國十五年(1926年),馬氏由關河峪遷此居住”。以山嶺中生長一種植物叫“老公花”,故名老公峪。
小東峪Xiaodongyu
位於石橋北4公里處,在安頂之陰,村民委員會駐地。322人,6個姓氏,以周、王兩姓為主,耕地308畝,山灘2318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果。產地瓜、花生、玉米、小麥,桃、板栗。其中:桃250畝,養殖沂蒙黑山羊1000餘只。據《王氏家譜》載:“清咸豐年間(1851年),王氏由黃墩河遷此立村”。原屬黃墩河居民點,1959年自立為行政村。原以山峪內多蓬棵菜,取各‘蓬棵峪’,后以方位取名東峪。1982年地名普查時,因與黃庄鎮東峪重名,更名為小東峪。
前溝Qiangou
位於小東峪南部,大安頂山西麓。與小東峪組成村民委員會。24人,張姓。耕地24畝,山灘300畝。屬山嶺地帶。民國年間(1937年),張氏由悅庄遷此立村。以地理方位取名。
石樓Shilou
位於石橋西4公里處,龍山之陰,馬庄河經村前。2389人,8個姓氏,以陳、楊姓為主。耕地3511畝,山灘1938畝。屬低平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果。產小麥、玉米、地瓜、黃煙、蘋果、桃、花椒。其中:蘋果600畝,桃250畝,養殖黑山羊3000隻。境內建有大型磊鑫石料廠一處,日產石料3000立方。民營企業鑄造廠一處。據《陳氏譜碑》載:“吾陳氏一族,自趙宋時(公元960年)居沂水縣石樓庄,由來已久矣”。因馬庄河水流到村前從石縫中消失,取名“石漏”,后雅化為石樓。
茶峪Chayu
位於石橋西3.8公里處,龍山、虎山、楊家崮、松山群山環抱。681人,9個姓氏,以武姓為主。耕地734畝,山灘2885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果。其中:蘋果200畝,黑山羊2100隻,花椒100畝,中草藥100畝。據《碑文》載:“建村於清雍正年間(1723年)”。以村邊峪中曾植茶樹得名。
東北庄Dongbeizhuang
位於石橋東南2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兩側。鳳凰山之陰。村民委員會駐地。3476人,6個姓氏,以楊、田姓為主。耕地2400畝,山灘1748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工副業。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蘋果、桃、花椒、中草藥。其中:蘋果350畝,桃300畝,中草藥400畝,養殖山羊1000餘只。境內有集貿市場,個體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建有大型石料廠、肉兔養殖廠。村中碣石載: “青州府營州沂水縣沂源鄉毫山社百家河西庄,明崇禎八年(1635年)立”。又據田氏譜:明洪武二年( 1369年),先人從山西洪洞縣雙槐樹遷至濰縣,始族彪、豹又遷沂水縣西北鄉百家莊。以建村時有百戶人家,起名百家莊,后沿革為北庄。1947年以小河為界,分為西北庄、東北庄。本村為東北庄。
鵓鴿巷BogeXiang
位於東北庄南部,鳳凰山之陽。與東北庄組成村民委員會。8人,王姓,耕地8畝。屬山嶺地帶。據《王氏家譜》載:“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王氏由燕崖鄉輝村遷此立村”。以山崖中棲息鵓鴿取名。
西北庄Xibeizuang
位於石橋東南1.5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北側,531人,6個姓氏,以楊姓為主。耕地400畝,山灘200畝。屬低平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小麥、玉米、地瓜、黃煙、蘋果、中草藥。其中:蘋果150畝,花椒100畝,中草藥100畝,養殖黑山羊1000餘只。據《楊氏家譜》載:“明正德七年(1512年),二世祖由沂水肥羊庄遷至上黃安村,四世祖遷居於此”。原與東北庄統稱“北庄”,1947年以河為界分為東、西兩村,本村稱西北庄,地名來歷見東北庄條。
錯石Cuoshi
位於石橋東3公里處,石佛山之陽,田家崮之陰。村東北建有錯石水庫。900人,4個姓氏,以田姓為主。耕地800畝,山灘3581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蘋果、桃、中草藥、花生、蔬菜。其中:以菜花為主250畝,中草藥150畝,蘋果60畝,桃60畝,以菜花為主的蔬菜250畝。錯石以成為全鄉以菜花為主的基地。據田氏譜碑載:明崇禎年間(1628年),田氏由昌樂縣孟家盧遷此立村。取名“田家營子”,因村北有一巨石形狀如銼,更名‘銼石’,后沿革為錯石。
上黃安Shanghuang an
位於石橋西南3公里處,622人,4個姓氏。以陳姓為主。耕地630畝,山灘2076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地瓜、玉米、雜糧、黃煙、西瓜、花椒、越夏蘿蔔。其中:越夏蘿蔔400畝,花椒 200畝,養殖黑山羊2000隻。村名來歷及沿革同下黃安。
下黃安Xiahuang an
位於石橋西南2.8公里處,人崮頂東麓。377人,7個姓氏,以楊姓為主。耕地380畝,山灘737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地瓜、玉米、小麥、黃煙、越夏蘿蔔、西瓜、花椒。其中黃安西瓜為名產,皮薄,含糖分多。花椒150畝,越夏蘿蔔200畝,黑山羊1000餘只。據《楊氏家譜》載:“二世祖由沂水肥羊庄遷居黃安村,至今已繁衍二十三世”。相傳元代此處建有“皇姑閹”一處,以此取名皇閹,沿革為黃安,后以方位分上、下黃安。本村為下黃安。
茅子峪Maoziyu
位於石橋東3.7公里處,國營毫山林場駐地。有223人,5個姓氏,以張姓為主,耕地180畝,山灘255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玉米、地瓜、黃煙、花生。其中中草藥60畝,養殖黑山羊 1200隻。據《張氏家譜》載:“祖籍沂水縣分瞳庄,始族張凡祥於明朝記樂年間(1403年)徙至摸子峪”。后沿革為茅子峪,1984年從東北庄劃出自治,設村民委員會。
前大泉Qiandaquan
位於石橋南6公里處,萬祥山西麓,石(橋)香(磨)公路東側,建國前後為大泉區駐地,設有集市,供銷門市部、聯中。村民委員會駐地。1094人,11個姓氏。以楊姓為主。王姓次之。耕地1100畝,屬山嶺地帶,部分河谷平地為水澆田。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工副業。產小麥、玉米、地瓜、花椒、蘋果、柿子,其中蘋果400畝,花椒350畝,奶山羊2000隻,黑山羊1200隻。新建村辦企業大型冷庫一處,水泥空心磚廠一處。據《崔氏家譜》載:“明洪武年間(1368年),始祖由山西遷至新泰,後由新泰遷此居住。”村名來灰尚革同后大泉。本村居后大泉之南得名前大泉。
大泉西山Daquanxishan
位於前大泉南部,與前大泉組成村民委員會。130人,4個姓氏,耕地150畝。山灘500畝,屬山嶺地帶。據《韓氏家譜》載:“清康熙年間(1662年),韓氏遷此居住,”以方位、地貌得名。
東寺Dongsi
位於前大泉南部,與前大泉組成村民委員會,150人,5個姓氏,以闞姓為主。耕地170畝,山灘800畝。屬山嶺地帶。村址舊有東寺,相傳東寺建於西漢,后經重修,現遺址、碑碣尚存,居民為清代遷此,以寺得村名。
后大泉Houdaquan
位於石橋南6公里處,北依大山,東靠萬祥山。村民委員會駐地。1294人,5個姓氏,以段姓為主。耕地 1210畝,山灘2866畝。屬山嶺地帶,部分河谷平地為水澆田。村前一泉,名大泉,泉池佔地6畝,水量大,久旱不涸。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小麥、玉米、地瓜、花椒、蘋果、柿子。其中蘋果450畝,花椒400畝,養殖奶羊2600隻,黑山羊1500隻。新建村辦企業塑編織袋廠。據《段氏家譜》載:“祖籍山西,明洪武八年(1375年),始祖稷公始遷居大泉庫庄。”以村前西山崖跟有一泉,故取名“大泉庫”。清道光十年更名大泉庄,后以河為界,分為前大泉、后大泉。本村為後大泉。
大山後Dashanhou
位於后大泉北部,大山之陰,與后大泉組成村民委員會,60人,,段姓。耕地60畝,山灘210畝,屬山嶺地帶。據《段氏家譜》載:“清咸豐年間(1851年)段氏由后大泉遷此定居”。以處大山之陰得名。
黑崖Heiya
位於石橋東南7公里處,博(山)沂(水)公路經村內,地處毫山之陽。村民委員會駐地。696人,8個姓氏,以劉姓為主,段姓次之。耕地940畝,山灘1218畝。屬山嶺地帶。部分河谷平地為水澆田。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花椒、黃煙。盛產板栗、蘋果、桃。其中蘋果60畝,桃 70畝,花椒200畝,養殖黑山羊2200隻。據《段氏家譜》載:“明天啟年間(1621年),段氏由后大泉遷此立村。”以村南有一黑色大石崖得名,黑崖,方言讀作Heiye
柳樹溝Liushugou
位於黑崖北部,與黑崖組成地民委員會。5人,劉姓,耕地9畝,山灘150畝,屬山嶺地帶,據《劉氏家譜》記載:“民國年間,劉氏由東里店遷此居住。”以此溝多柳樹得名。
分水官莊Fenshuiguanzuang
位於石橋南4公里處,石(橋)香(磨)公路經村內。1078人,13個姓氏,以楊、段姓為主,張姓次之。耕地1120畝,山灘2135畝。屬山嶺地帶,水源缺乏。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林果。盛產以花椒、柿子、軟棗、葡萄等乾鮮果品及地瓜、玉米、雜糧。其中:蘋果600畝,桃100畝,葡萄200畝。養殖黑山羊1200隻。據《楊氏家譜》載:“吾祖由毫山遷來,距今已久矣。”以村址位於分水嶺下,故取名分水官莊。
珩崖Hengya
位於石橋西南5公里處,馬頭崖之陽。村民委員會駐地。496人,10個姓氏,以孫姓為主。耕地339畝,山灘1221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地瓜、玉米、小麥、雜糧、黃煙、花椒、蠶繭。盛產花椒、蘋果、柿子。其中:蘋果100畝,花椒200畝,柿子80畝,養殖黑山羊600隻,奶山羊160隻。村內建有紅葉岩開採廠一處。據《劉氏家譜》載:“先祖於明洪截止末年(1398年)由山西洪洞縣遷至瓜峪。嘉靖十年(1531年)轉徙落陽官莊。”原與拖盤山前朝陽官莊相對應,取名落陽官莊,后以馬頭崖山崖岩石行行排列,更名珩崖,方言讀作Hangye
珩崖西山Hengyaxishan
位於珩崖西北部,與珩崖組成村民委員村。50人,6個姓氏,耕地60畝,山灘150畝。屬山嶺地帶。據《郭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1736年),郭氏由石橋遷此立村。以方位地貌取名。
珩崖頭hengyatou
位於珩崖東部,與珩崖組成村民委員會。124人,3個姓氏,以段姓為主,耕地149畝,山灘400畝,屬山嶺地帶。據《曹氏家譜》載:“清嘉慶年間(1796年),曹氏由費縣遷此立村”。以座落在珩崖村東的山頭處得名.
宣風峪Xuanfengyu
位於石橋西南6公里處,拖盤山之陰,335人,9個姓氏,其中以閔姓、楊姓為主。耕地274畝,550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地瓜、玉米、小麥、黃煙、花椒、柿子。其中:柿子、花椒 200畝,養殖奶山羊260隻,黑山羊200隻。據《楊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1736年)楊氏由西北庄遷此立村。”因珩崖稱落陽官莊,此庄相應稱為顯星峪,后沿革為宣風峪。
北河峪Beiheyu
位於石橋西南7.5公里處,南臨沂河,東依拖盤山、韃子山,西靠石拉子山、北子崮。930人,7個姓氏,以王姓為主。耕地898畝。山灘2493畝,屬山嶺地帶。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工副業、養殖業。產小麥、玉米、地瓜、黃煙、花椒、柿子、蘋果。其中:蘋果500畝,花椒300畝,養殖黑山羊1200隻。據《王氏家譜》載:“清乾隆年間(1736年)王氏由蒙陰縣遷此立村。”以處沂河北岸山峪中,故名北河峪。
紅嶺Hongling
位於石橋西南5.3公里處,人崮頂之陽。224人,11個姓氏。耕地230畝。山灘939畝,屬山嶺地帶,水資源欠缺,政府撥款建有揚水站。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地瓜、玉米、雜糧、黃煙、花椒、蘋果。盛產花椒、柿子。其中:蘋果70畝,花椒100畝,黑山羊500隻。據《閔氏家譜》載:清康熙年間(1662年),閔氏祖由費縣遷此建村。“因村邊山嶺處多紅色石塊,故取名紅嶺。
毫山haoshan
位於石橋東南5公里處,毫山西麓,博(山)沂(水)公路東側。村民委員會駐地。2115人,8個姓氏,以楊、田姓為主。耕地1670畝,山灘6500畝,屬山嶺地帶,少量河谷平地。以經營農業為主,兼營養殖。產小麥、玉米、地瓜、花生、黃煙、蘋果、花椒,盛產板栗。其中蘋果600畝,桃300畝,中草藥200畝。民營企業長峰鴨業公司一處。據村邊出土文物考證,戰國時期此地有人居住。另據《楊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萬民應詔。先人早居申洪庄。永樂年間(1403年),始祖楊睦遷繩庄,二世祖楊贊遷來毫山”村以山得名。
棗楊河zaoyanghe
位於毫山村北部,田家崮西麓。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184人,6個姓氏,以陳姓為主。耕地200畝。山灘1500畝,屬山嶺地帶。據《陳氏家譜》載:“清康熙年間(1662年),陳氏祖由莒縣遷此立村”。以山溝內溪水長流,長滿棗樹、楊樹,取村名棗楊河。
北者峪Baizeyu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田家崮之陽、九子山之陰。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12人,3個姓,耕地20畝,山灘 250畝,屬山嶺地帶。清咸豐年間(1851年)建村。起名北寨峪,后沿革為北者峪。
南者峪Nanzeyu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5人,耕地5畝,山灘420畝。屬山嶺地帶。民國年間(1947 年)田氏由毫山遷此定居。與北者峪對應稱南者峪。
北馬欄Beimalan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7人,7畝耕地,山灘80畝。據《張氏家譜》載:“民國年間(1927年),張氏由沂水武家窪遷此居住。早年此處放過馬,建有馬欄,與南馬欄對應稱北馬欄。
南馬欄Nangmalan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22人,2個姓氏。耕地23畝,山灘300畝。屬山嶺地帶。據《王氏家譜》載:“清道光年間(1821年)”王氏由費縣遷此居住。“與北馬欄對應稱南馬欄。
相公慢Xianggongman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20人,楊姓居民。耕地20畝,山灘250畝,屬山嶺地帶。《楊氏家譜》載:“清同治年間,由臨朐參紅村遷此定居。”相傳,有-“相公”至此地觀景得名。
紅花峪Honghuayu
位於毫山村東北部,與毫山組成村民委員會。19人,4個姓,以越為主。耕地23畝,山灘300畝,屬山嶺地帶。據《趙氏家譜》載:“清咸豐年間,由臨胞朐確庄遷此”。以村邊多花草得名紅花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