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鎮
江蘇無錫市錫山區下轄鎮
鵝湖鎮位於無錫市東南。鵝湖鎮由甘露、盪口兩個片區組成,為無錫市6+1城鎮組團之一。全鎮總面積5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平方公里。人口7.44萬人(2017年)。
2019年10月,鵝湖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原盪口鎮,因位於鵝真盪口而得名。1949年為盪口鎮,屬盪口區。1956年改盪口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8年改鎮。1996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轄荻澤橋、六步、聯合、蘇舍、湖光、青盪、鵝湖、盪西、新建、新紅、新霞、南聯、三聯、友虹、盪北、湖橋16個行政村和盪口居委會。
原甘露鎮,因唐乾符三年建甘露寺而得名。駐地甘露自然鎮。甘露古名月溪。1949年為甘露鎮,屬盪口區。1956年改甘露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改鎮。1996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轄鮑圩、常錫、圩厙、謝埭橋、汶上、蔡灣、燕水庄、彩橋、城南、茅庄、東浜、甘露、塘巷橋、白米盪14個行政村和甘露居委會。
2004年2月,甘露鎮與盪口鎮合併設立鵝湖鎮,鎮政府設在盪口自然鎮。東接常熟市莘庄鎮楊園和蘇州相城區北橋鎮,西鄰鴻山鎮,南與鴻山鎮后宅及蘇州相城區北橋鎮相連,北至安鎮鎮厚橋及常熟市莘庄鎮張橋。面積54.57平方千米,人口4.65萬人。轄3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鵝湖路,距區政府駐地20千米。
現人口數量為7.44萬人(2017年)。
鵝湖鎮
位於錫山區東南部。東接常熟市,西鄰鴻山街道,南與蘇州市相連,北至厚橋街道、羊尖鎮。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7.44萬人(2017年)。轄人民路、甘露、青虹路3個社區和鵝湖、青盪、三新、圓通、新橋、圩厙、群聯、松芝、燕水庄、彩橋10個行政村。
鎮鵝湖鎮位於無錫市東南,東與蘇州市相城區接壤,北與常熟市交界。境內土地平坦,河盪眾多,風光旖旎,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鵝湖鎮由甘露、盪口兩片區組成,為無錫市6+1城鎮組團之一。全鎮總面積54.7平方公里(城鎮組團規劃面積為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平方公里。
人民路社區 | 青虹路社區 | 甘露居委會 | 鵝湖村 |
青盪村 | 三新村 | 園通村 | 新橋村 |
圩厙村 | 群聯村 | 燕水庄村 | 彩橋村 |
松芝村 |
截止到2009年2月,下轄轄2個社區、1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人民路社區、青虹路社區、甘露居委會、鵝湖村、青盪村、三新村、園通村、新橋村、圩厙村、謝埭橋村、群聯村、蔡灣村、燕水庄村、橋村、松芝村、甘露村,總人口6.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1.9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鵝湖鎮經濟發展迅速,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到2009年初,擁有彩印、輕工、機械、電子、化工、服裝等10多個行業的600多家企業,其中年銷售超億元的企業15家,年銷售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82家,2003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9.3億元,銷售收入近20億元。2006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5億元、財政總收入1.99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3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2.55億元,完成外貿出口供貨額5.8億元,自營出口額2300萬美元。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三產增加值達6.8億元。到2009年初,“奮戰三年,經濟翻番”目標基本實現,實現了在全區鄉鎮綜合經濟實力位次上實的爭先進位。
鵝湖鎮農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到2009年,苗木、奶牛、葡萄、家禽、特種水產等已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其中尤以水產養殖最為有名,“青盪牌”系列無公害農產品是無錫市名牌產品,“甘露牌”青魚、中華鱉被認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是無錫市唯一獲得全國認證的無公害水產品。截止到2009年2月,全鎮有水產養殖面積1.2萬餘畝,其中青魚產量就達80餘萬公斤,佔全省的十分之一。鵝湖鎮產業特色明顯,是享譽全國的“彩印之鄉”,截止到2009年2月,擁有各類彩印包裝企業200多家,年生產能力超20億元,是錫山較早成規模的產業聚集帶之一。
鵝湖鎮歷史悠久,有“古鎮、水鎮、重鎮”之美譽。境內的甘露古名“月溪”。置鎮至2009年已有3000多年歷史,有“八湖福地”、“金甘露”之美稱;盪口古名“丁村”,晉代就形成了集鎮,有“小蘇州、銀盪口”之美譽。人文資源豐富。有建於唐乾符元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禪院和建於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廟合併而成的江南古剎甘露寺、北倉河兩側的4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江南第一義莊、華氏始遷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戲樓、華衡芳故居、蔡鴻生洋房等眾多歷史遺跡。
鵝湖鎮
鵝湖鎮名人薈萃,華氏家族在無錫曾是望族之最,據縣誌記載,單明清兩代,無錫華氏就出了37名進士。明代首創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近代科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第一個用工尺符號記錄大量琵琶曲譜、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曲譜的編寫者、清末民族音樂演奏家華秋蘋,首創亂針綉法的民間刺繡藝術家華圖珊,《歌唱祖國》的作者、作曲家王莘,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導彈專家黃敞、黃敦兄弟,引進莫爾斯電報、鋪設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的華世鑒等均為鵝湖人。此外,國學大師錢穆、錢偉長叔侄曾啟蒙於鵝湖,中科院院士錢臨照、錢臨希兄弟,著名音樂家劉天華,著名教育家顧毓秀等曾執教於鎮上的盪口小學。2003年,鵝湖鎮被評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鵝湖鎮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這裡名人志士輩出,現今仍留存有不少名人故居和古建築群,是錫山區惟一的“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鎮北的甘露古名“月溪”,置市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有“金甘露”之美譽;鎮中的盪口古名“丁村”,形成於晉代,有“小蘇州”之美譽。鎮內江南古剎甘露寺,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是錫東地區重要的佛事活動中心;北倉河兩側近4萬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築群、江南第一義莊、華氏始遷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戲樓、華蘅芳故居、蔡鴻生洋房等古迹,展現了鵝湖鎮特有的“古鎮”風貌,是旅遊開發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鵝湖鎮名人眾多。
明代首創銅活字印刷的華燧,近代數學家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清末民族音樂演奏家華秋蘋,首創亂針綉法的民間刺繡藝術家華圖珊,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當代歷史學家錢穆、物理學家錢偉長、音樂家王莘等專家、學者出生於此地或在本地完成啟蒙教育。
水鎮:鵝湖曾經是歷史上重要的水碼頭,境內河網密布,擁有水域面積2萬畝,佔總面積的25%,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鎮區東側外接太湖、長江的8000畝水面的鵝湖,水質清澈,風景秀麗,物產豐富,是江南地區生態保護較為完整的區域之一。
穿境而過的望虞河兼有航運、防洪、引水等多項功能。鵝湖鎮水產業比較發達,為“水產之鄉”,全鎮現有水產養殖面積1.2萬餘畝,培育了江蘇省名牌農產品、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甘露”牌青魚、中華鱉,江蘇省名牌農產品——“青盪”牌鰱魚,其中青魚產量就達80餘萬公斤,佔全省的十分之一。
重鎮:鵝湖鎮產業特色明顯,是享譽全國的“彩印之鄉”,擁有各類彩印包裝企業200多家,年生產能力超20億元,是錫山較早成規模的產業聚集帶之一。全鎮現有工業企業500多家,其中年銷售超億元的企業15家,年銷售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82家,涉及彩印、輕工、機械、電子、化工、服裝等10多個工業門類。
鵝湖鎮位於中國經濟最發達、市場最廣闊、活力最強盛的長江三角洲腹地,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東連上海,西至南京,南鄰杭州,到無錫、蘇州、常熟的車程均在半小時左右,是輻射長三角的交通樞紐。京滬、新長、京滬高速三條鐵路傍鎮而過;滬寧、錫澄、沿江、錫宜、寧杭等高速公路縱橫交叉;高等級的錫甘公路以及正在建設中的錫太一級公路、錫通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僅20分鐘車程就可至312國道,15分鐘可至滬寧高速公路碩放道口。
四通八達的的水路運輸線把上海港、張家港外運碼頭、江陰黃田港連為一體,距江陰港45公里,張家港深水港35公里。以鵝湖為中心,半徑180公里範圍內有6個飛機場,其中上海、南京機場有國際航班。距離最近的無錫碩放國際機場15公里。
全鎮有中小學9所,盪口中學、盪口中心小學分別是市重點中學和省實驗小學,甘露學校已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
無錫市盪口實驗小學,始建於清代光緒初年。百年來,學校先後在舊址上多次改建、擴建,現佔地20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多平方米。學校環境優美,教學樓、綠化景點、運動場地布局合理,錯落有致,為學生立德、睿智、健體、尚美創設了良好的環境。
教學設施完善,250米塑膠環形跑道、澳大利亞人工草坪及兒童化的活動場地為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校在老一輩創立的“養正”校訓激勵下,注重“立公、立德、立志、立行”學校精神的建設,狠抓“三風”落實,形成了朝氣蓬勃、日臻完美的育人氛圍。早年,錢穆、顧毓琇、劉天華等泰斗巨匠曾在這所世紀老校樂育英才。錢臨照、錢偉長、王莘等大師學者曾在這裡啟蒙開智。如今,學校有一支敬業、樂業、勤業的教師隊伍。專任教師中達大專學歷的超過90%。學校現有無錫市學科帶頭人1名,無錫市教學能手4名,錫山區學科帶頭人3名,無錫市教學新秀1名,錫山區教學能手9名,錫山區教學新秀17名,覆蓋各門學科。有3名教師榮獲全國先進,13名教師受省級褒獎,更多教師獲得了市級以上榮譽。
無錫市盪口中學地處無錫市錫山區鵝湖鎮,東臨碧波蕩漾的鵝湖,西傍人文薈萃的鴻山。學校創建於1938年,歷經鵝湖中學(1938—1946)、學海中學(1947—1956)、盪口中學(1956至今)三個發展時期。1956年,學校由私立轉為公辦,1958年增設高中部,成為原無錫縣12所老完中之一。學校於1998年通過教育基本現代化工程達標驗收,1999年被確定為原錫山市重點中學,2002年被評為江蘇省示範初中,2003年被評為江蘇省二星級高中,2005年被批准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
學校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招飛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全國中小學金鑰匙科技競賽江蘇省先進學校、無錫市貫徹學校日常行為規範先進學校、無錫市德育先進學校、無錫市文明單位、無錫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無錫市實驗標準化學校、無錫市體育特色學校、無錫市課改示範點學校等多項榮譽。近幾年先後完成國家和省級課題3項,市級課題1項,區級課題5項。教科研氛圍日趨濃厚,特別是校本教研充滿生機和活力。近三年,教師在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文章60多篇,有140多篇教學論文(或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獲各類獎項。
鵝湖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到2009年初,小城鎮建成區面積已達10.7平方公里,鎮區主要道路美化、綠化、亮化“三化”全面達標,水、電、通信、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被評為江蘇省衛生鎮。有1家區中心醫院和1家衛生院。文體活動特色鮮明。有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四月十五的民俗文化節、鵝湖龍舟文化節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主題文化活動,曾被評為省民俗文化之鄉、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鎮。
截止到2006年10月,全鎮15個村居委村村建有文體活動中心,中心內圖書室、閱覽室、健身室、老年活動室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其中蔡灣村於2003年投資180萬元建成了高標準的文體中心;鵝湖、甘露社區等村居委相繼建成的活動中心陸續投入使用。村級文體中心的建成,為農村文化活動向廣度、深度開展構建了文化陣地。
在鵝湖鎮蔡灣村文體中心內,時常能聽到激越的鑼鼓聲、悠揚的二胡聲,此起彼伏,催人奮進,這是該村民樂隊在排練節目,他們定期召集、排練,時不時為村民群眾送上豐盛的“文化大餐”。截止到2006年10月,鵝湖鎮已有蔡灣、彩橋、松芝3個村組建了民樂隊,在2006年該鎮舉辦的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演唱比賽上,這3個村均積極組織民樂隊登台亮相,並取得了十分好的成績。除了民樂隊,每個村還有特色文化團隊,如腰鼓、龍燈、蓮湘、功夫扇、太極拳等,每年的鵝湖民俗文化節,都能看到他們矯健、活躍的身影。蔡灣村、青虹路社區居委還專門成立了乒乓球協會,定期組織乒乓愛好者切磋球技,以此來增強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華氏老義莊
華氏老義莊是有里人華進思、華公弼父子於清乾隆年間所建,其後華氏子孫陸續修建,存房屋四進,佔地面積約兩千五百平方米。中軸線上,除東側照壁已被拆毀外,其餘保存基本完好。自南向北依此為隔河照壁、碼頭、八字照壁、門廳、轎廳、正廳、后廳。門廳兩側分置碑記各一塊,梁枋與斗拱上分設彩繪和雕刻;轎廳與正廳之間設東西兩廂,東廂已毀;正廳系楠木結構,三間七架;后廳三間七架,東側牆上嵌有豎條石若干。
華氏老義莊系江南地區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築,規模較大,保存相對完整。第三進楠木正廳以及門前隔河照壁頗具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此外,華氏為盪口大族,截止到2006年華氏人口仍佔全鎮總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明清兩代華氏在盪口鎮共建大小義莊七處,有三處基本完整。華氏老義莊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同時也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義莊,對研究江南地區義莊的興起與發展以及江南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2006年,文物部門計劃在保護、維修的基礎上,積極徵集有關資料,加大研究力度,爭取條件創辦義莊博物館,使之成為研究和展示江南義莊的基地。
二、華氏始遷祖祠
華氏始遷祖楠木廳建於清初,其後屢有修葺。存楠木廳三間以及附屬建築十餘間,佔地三千多平方米。解放后一直作為鎮糧管所倉庫貯存糧食。2001年2月由錫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楠木廳位於祠堂東側第二進,三間五架,樑柱均用楠木,料質粗大,其檁與梁、梁與斗彼此咬合的做法為其他地方所未建。
三、華蘅芳、華世芳兄弟故居
華蘅芳是中國近代傑出的科學家、數學家、近代科學的先驅者、傳播者,其弟華世芳也是卓越的數學家、教育家,華氏兄弟在中國近代科技、數學、自然科學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華蘅芳故居為三進四合院式晚清建築,典型的江南風格民居。
此外,北倉河沿岸,尤其是華蘅芳故居及華氏老義莊的周圍保留了為數不少且比較完整的明清民居,深宅小巷,做法精緻,保持了較好的環境風貌。
四、三公祠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院侍讀學士、邑人華察為紀念名宦蘇淞巡按、監察御史孫慎、督糧蘇淞、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翁大立、無錫知縣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賦、造福一方百姓的功德倡建生祠,在三公名號中各取一字建思泉亭、學海書院、望月樓以及遺愛堂、致齋所、衍慶道院。到2006年僅存思泉亭及房屋三間。思泉亭筒瓦攥尖頂,承以四根圓角方柱,亭內古井一口,名為思泉井。亭旁牆上嵌《思泉亭記》碑刻一塊。房屋一進,三間七架,兩側分置明代大學士王世貞、清代狀元顧皋等所撰石刻碑記共八塊。庭院內西側牆上嵌有步弓石一塊,是當年為丈量土地而刻的標準工具,為國內所罕見,步弓刻於三塊疊置的黃石條上,形狀近似於現代的圓規,兩足見距173厘米。當地百姓感於三公恩德,歲歲致祭,香火不斷。
五、甘露寺
甘露寺是建於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禪院和建於宋宜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廟的總稱,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隆慶六年(1561年)大學士華察(字鴻山,俗稱華太師)重修,萬曆丁酉年(公元1597年)僧真覺重建山門大殿。后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寺廟屢建屢毀,屢圯屢修,寺院內廳堂樓閣、鱗次櫛比,眾多名人留詩題詞,書匾碑石林立其間。1992年移地重建,並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
2019年10月,鵝湖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