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

通貨膨脹率的心理預期

通脹預期是指人們已經估計到通貨膨脹要來,預先打算做好準備要避免通脹給自己造成損害,然而防範通脹的措施本身就會造成資產價格的上升,即對通脹的預期本身就會加快通脹的到來。

概念


通脹預期,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於通貨膨脹率的心理預期。一種較為簡便的演演算法是把前面幾年的通貨膨脹率相加,再除以年限,實際上就是一個算術平均數。

通貨膨脹


概述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貨幣發行者(一般為政府,如中國;但美國則是由美聯儲發行)為抵消負債而發行過多的貨幣。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學中意指整體物價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貨膨脹為貨幣之市值或購買力下降,而貨幣貶值為兩經濟體間之幣值相對性降低。

兩者的聯繫

前者用於形容全國性的幣值,而後者用於形容國際市場上的附加價值。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紙幣流通規律表明,紙幣發行量不能超過它象徵地代表的金銀貨幣量,一旦超過了這個量,紙幣就要貶值,物價就要上漲,從而出現通貨膨脹。通貨膨脹只有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才會出現,在金銀貨幣流通的條件下不會出現此種現象。因為金銀貨幣本身具有價值,作為貯藏手段的職能,可以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因為紙幣本身不具有價值,它只是代表金銀貨幣的符號,不能作為貯藏手段,因此,紙幣的發行量如果超過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數量,就會貶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不變,而紙幣發行量超過了金銀貨幣量的一倍,單位紙幣就只能代表單位金銀貨幣價值量的1/2,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用紙幣來計量物價,物價就上漲了一倍,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貨幣貶值。此時,流通中的紙幣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銀貨幣量增加了一倍,這就是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通貨膨脹主要是指價格和工資的普遍上漲。通貨膨脹之反義為通貨緊縮。無通貨膨脹或極低度通貨膨脹稱之為穩定性物價。(在若干場合中,通貨膨脹一詞意為提高貨幣供給。因之,若干觀察家將美國1920年代的情況稱之為“通貨膨脹”,即使當時的物價完全沒有上漲。以下所述,除非特別指明,否則“通貨膨脹”一詞意指一般性的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是指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上漲的物價上漲的現象。紙幣發行量超過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導致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會影響

Ⅰ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影響
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嚴重的,對這些危害人們一般概括為物價上漲,社會動蕩和人心不安等。但實際上,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最嚴重的後果,是對於市場機制的破壞。這種破壞首先造成了對資源的錯誤引導;其次導致了對勞工的錯誤引導。
Ⅱ通貨膨脹對進出口的影響
進出口量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通貨膨脹會使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們的民族產業構成威脅。
對資源的錯誤引導
哈耶克認為,在複雜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貨幣之所以起重要作用,是由於一切價格都以貨幣表示,一切交易都以貨幣為交換手段,市場通過貨幣把它的各種信息傳遞給有關的當事人,使各生產者,消費者按照市場的指示去行動。在這個過程中,貨幣的中立性或者說貨幣的穩定性是市場信號真實和順利傳遞的前提保證。只要排除貨幣干擾,每個人就能在自由交換經濟中根據獲得真實的信息並作出選擇,在價格機制作用下,市場將調整對不同產品和勞務的供求,資源將被引導到社會最需要的部門中去。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經濟效率,促進經濟的增長和正常發展。而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由於貨幣的破壞力導致價格系統紊亂,打亂了市場機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擾了市場信號的傳遞並使信號失真,造成資源配置失調,降低經濟效率並使經濟陷於不穩定狀態。
對勞工的錯誤引導
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不可能在長期內解救大規模失業。他認為,失業是由於各種商品和勞務需求的分配同生產那些產品量的勞動及其他資源的配置之間出現了矛盾。這種矛盾的出現,在經濟運行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破壞,在市場機製作用下,通過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的調整,矛盾可自行緩解。當然,新的矛盾可能再度出現,但只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種矛盾總是可以解決的。市場機制調節供求均衡的神奇功能不是簡單的頭腦或聰明的科學家所能測算出來並加以取代的。哈耶克認為:“人們決不可能知道決定這樣一種市場秩序的一切因素,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要有什麼樣特殊的價格和工資結構才能使各處的供求相等。”因此,任何人為地調節市場供求的努力都成為對市場機制的破壞力,不僅不無助於矛盾的解決,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他認為,失業表明相對價格和工資的結構已被搞亂(通常是由於壟斷的或政府的價格制定所引起),而要恢復一切部門勞工供求的一致,就需要改變相對的價格和工資,轉移一些勞工,而在這一調整過程中,貨幣的穩定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貨幣穩定,就能及時、順利、真實地傳遞各種市場信息,調整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正確地引導勞工的部門轉移,恢復勞工市場的均衡。但如果出現通貨膨脹,情況就發生了逆轉。
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能增加就業的效果是暫時的,一旦通貨膨脹結束,或當它不再按足夠的比率增加速度時,這些就業將會消失,並將引起新的失業。因此,用增加總需求的辦法來保證長期內充分就業的觀點是錯誤的。在哈耶克看來,由於通貨膨脹一方面改變著各個生產部門和生產過程各階段之間的貨幣分配,另一方面引起對物價進一步上漲的預期。這樣,在通貨膨脹過程中,“追加的貨幣供應,必定導致對各類商品和勞務的需求的相對力量的變化,對需求的這些變化,必定導致相對價格的進一步變化,和隨之而來的生產方向與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在內)的分配的改變。”在這一變化過程中,通貨膨脹造成了部分虛假的需求,擾亂了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給了勞工許多錯誤的信息,把他們暫時吸引到一些工作崗位上去。

通貨膨脹持續

這些被誤導的勞工能否繼續就業,取決於通貨膨脹是否繼續進行。通貨膨脹持續的時間越久,其工作依賴於持續的和加速度的通貨膨脹的勞工人數就越多。這並不是因為沒有通貨膨脹他們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因為他們被通貨膨脹誤導到暫時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去,這部分就業在通貨膨脹放慢或停止之後就會再次消失。因為,“在經濟體系的某些方面連續注入追加的貨幣量,能在那裡創造暫時的需求。而當貨幣數量的增長停止下來或放慢的時候,再加上預期物價不再繼續上漲,或長勢減慢,這種需求必定終止。而追加的貨幣量的連續注入,會把勞動和其他資源投入就業,這種就業只有在貨幣數量按同一速度繼續增長或者加速增長的時候才能維持下去。但這一政策所帶來的就業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在過了一些時間之後,它只能靠一個會導致 整個經濟活動徹底混亂的通貨膨脹率來維持。”

潛在的危險

哈耶克認為,加速度的通貨膨脹已把經濟帶到了一個危險的境地,或是懸崖勒馬,或是全面崩潰,別無它途。到達這種境地后,無論選擇哪一條路,出現大量失業都是必然的,這是社會錯誤政策深為遺憾但無法迴避的後果。這樣,通貨膨脹一方面通過破壞市場機制,導致供求失調,造成資源在極大範圍內的配置不當,使在規模失業在所難免;另一方面,擾亂了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產生許多錯誤的信息,將勞工引導到並不是社會真正重要的部門中,勞工錯誤的在部門間轉移,實持上加劇了勞工市場的矛盾。因此,哈耶克認為,通貨膨脹是失業增加的原因,而不是治理失業的藥方。“現在的失業乃是過去25年實行所謂充分就業政策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後果,許多人仍然錯誤地相信,總需求的增長,將消除暫時失業。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辦法儘管暫時奏效,但在以後會帶來更多的失業。”另一方面,大量增加的失業反過來又加劇了通貨膨脹,公眾向政府施加壓力,並隨時有可能觸發政治動亂。因此,當政府許諾承擔充分就業的責任時,為了維持較低的失業率,只能繼續增發貨幣並不斷地提高貨幣工資,在這種情況下,超過生產率增長的每一次工資提高,都必將使總需求增長,因此,貨幣數量的經常注入成為持續不斷的過程,致使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於是,持續的通貨膨脹帶來了更大的失業,而失業急劇增加又促發了更嚴重的通貨膨脹。哈耶克認為,“我們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並無性質,正如我們在吃得過飽和消化不良之間沒有多少能夠性質一樣,雖然在吃的過程中飽餐一頓可能令人很愉快,但消化不良將隨之而來。”

管理


當前,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國內外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增強,但與此同時,也面臨物價上行的壓力。今年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增長4.9%,漲幅和1月持平;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較上年同期增長7.2%,漲幅比1月份增加0.56個百分點,創兩年半以來的新高,未來CPI仍然面臨上升壓力。在此背景下,中央強調要更加註重穩定物價總水平,管理好通脹預期,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從一定意義上講,通脹預期是一種心理預期,不是真正的通脹,但它卻能影響人們的行為。一旦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就會改變消費和投資行為,造成通脹螺旋式上升,推動形成實際通脹,進而影響經濟和社會穩定。因此,管理通脹預期不能有絲毫鬆懈和麻痹。
應當說,影響我國物價上漲的因素錯綜複雜,既有內生因素,也有外生因素。一是在經歷嚴重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甦之路並不平衡,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緩慢復甦,繼續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而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勢頭強勁,貨幣政策逐步回歸常態化,政策差異和資本逐利的本性使得新興市場經濟體面臨較大的資本流入壓力。二是突發事件和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升,為我國帶來極大的輸入性通脹壓力,這已經反映在了一些先行指標上。2011年2月份,我國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中,購進價格指數達到70.1%,比1月上升0.8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反彈。三是全球自然災害引發供需矛盾,再加上投機資金等的“為虎作倀”,導致世界範圍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持續走高,而農產品價格的上升又最能觸動普通民眾敏感的神經。四是當前我國正處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政府的投資衝動客觀上加劇市場供需緊張狀況,導致生產資料等價格上漲,把經濟增長速度由“偏快”推向過熱,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可以看出,我國物價上漲反映出我國經濟運行中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相互疊加和國內外因素的相互影響。這種複雜性往往會增強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
通貨膨脹在我國不僅是貨幣現象,還表現出明顯的體制現象。因此,管理好通脹預期必須多管齊下。
管好通脹預期,應努力消除或減少引起通脹的體制性因素。繼續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強重要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和相互約束。建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引導更多地方把著力點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管理上來。關注地方投資的擴張,增強區域政府投融資的透明度,防止出現區域性財政風險。防止和減少各地對金融機構正常經營活動的干預,有效防範金融風險。
管好通脹預期,應努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性。繼續增加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尤其是扶持糧食、生豬、油料、奶業、禽類的生產,同時加強對農產品流通的管理和規範。特別是,應注重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管好市場,制止哄抬價格、串通漲價、散布漲價謠言等違法行為,保持市場的正常秩序和消費者的理性決策。重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低收入群體不因價格上漲而降低生活水平。
管好通脹預期,應保持融資總量的適度增長。既要密切關注融資總量的增長,又要積極促進融資結構的調整,推進中國經濟資本化的進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宏觀調控機制。應密切關注經濟金融發展趨勢,把握好不同宏觀政策目標的均衡,合理選擇政策工具,調控市場中的流動性,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建立更加審慎的金融管理制度,適時調節和防範風險。加強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監測和管理,防止短期資本的衝擊。同時,繼續深化金融改革,積極推動金融轉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管理好通脹預期是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之一。社會各主體應主動適應政策環境的變化,改變非理性預期,管理好自身的資產和負債,有效配置資金和風險,共同營造良好的經濟金融環境。
對於未來通脹預期,決策層早已有所警覺。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管理好通脹預期,這表明決策層對通脹的風險已經有了前瞻性的判斷。
而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10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並提出“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
央行日前發布的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當前內外部經濟總體好轉,全球貨幣條件較為寬鬆,在經濟持續回升過程中,要密切關注各類價格走勢,並注意更長期及廣泛意義上的整體價格水平穩定。
顯然,在我國宏觀經濟企穩回升但基礎並不牢固之時,正確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好通脹預期的關係,無疑將成為新階段的新任務。

影響


通脹預期是導致通脹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費者和投資者形成強烈的通脹預期,就會改變其消費和投資行為,從而加劇通脹,並可能造成通脹螺旋式的上升。比如,如果消費者和投資者認為某些產品和資產(地產、股票、大宗商品等)價格會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快於存款利率的提升,就會將存款從銀行提出,去購買這些產品或資產,以達到保值或對沖通脹的目的。
這種預期導致的對產品和資產的需求會導致此類資產價格加速上漲。而這些產品或資產的價格一旦形成上漲趨勢,會進一步加劇通脹預期,從而進一步加大購買需求,導致通脹的螺旋式上升。中國在1987年夏天出現的搶購商品潮、2007年的股票市場瘋漲和房地產價格的大幅上揚,都是通脹預期推動價格飆升的具體案例。
同時這種預期還會加劇通脹的的影響,延長通貨膨脹的持續時間。

或再升溫


通脹預期
通脹預期
2010年的頭幾個月,關於通貨膨脹的話題常見於媒體,這反映了人們對通脹的焦慮。特別是CPI漲幅一度超過3%,更強化了人們對通脹的預期。所幸國家統計局公布的6月CPI漲幅出人預料地低於預期,關於通脹的話題才少了些。不過,或許未來不遠,通脹預期會再度抬頭。年初,強化通脹預期的因素主要包括:農產品,特別是食品價格波動;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輸入型通脹;流動性泛濫引發的通脹;物價翹尾因素所顯現出來的物價上升。
通脹預期的淡化很大程度源於人們對上述因素擔心的減弱。而現在,這些因素又生變數。
食品價格波動和CPI變動趨勢有明顯正相關性。一場嚴寒、幾場大雪是引起今年頭幾個月CPI上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雖然蔬菜水果價格變動並不能代表核心物價變動趨勢,但它對人們的心理影響不可輕視。
暑期以來,各地自然災害頻發,由此引起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上半年走低的生豬價格,下半年開始進入回升周期;糧食價格也由於成本、災害因素以及國家提高最低收購價而穩中趨升。這在下半年都將再次成為推動CPI上行的力量。
歐債危機觸發的避險情緒和其引發的對經濟二次探底的擔憂,促使美元快速上漲,歐元則遭遇快速回調,這促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然而伴隨著歐洲巨額救助計劃的公布,以及主要債務國短期債務的順利償還,國際市場對歐債危機的憂慮情緒開始消退,美元指數持續下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這使輸入型通脹有可能抬頭。
與上半年不同的是,二季度后,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一方面,讓全社會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提高勞動者的報酬是必需的;另一方面,歷史數據表明,勞動力成本上升與消費物價上升呈現螺旋式向上格局。勞動力成本增加會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這種壓力在下半年會更顯著。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儘管下半年特別是三季度CPI漲幅可能再次沖高,但這如同春寒秋熱,持續不了很久。在經濟增長擺脫過熱情緒,回歸正常增長速度后,物價變動將擺脫劇烈波動的軌道,從而畫出一條較為平緩向上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