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叔孺
中國畫家
趙叔孺(1874-1945),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原名潤祥,字獻忱、叔孺,后易名時棢,號紉萇,晚年自號二弩老人,以叔孺行世。清末諸生,曾任福建同知。民國后,隱居上海。金石書畫、花卉蟲草、鞍馬翎毛,無不精擅,尤擅畫馬,可稱“近世之趙孟頫”。
趙叔孺(1874-1945),原名獻忱,又易名時棡,初號紉萇,后改號叔孺,晚號二弩老人,齋館名二弩精舍。浙江鄞縣人。
趙叔孺
而趙叔孺的藝術造詣,也得益於林家頗多。他的岳父林穎叔酷愛金石書畫,收藏極為豐富,翁婿二人志同道合。趙叔孺在岳父家遍觀所藏精品,專心致志鑽研唐宋元明古迹,苦學金石書畫,不出3年,便已是成績斐然。
趙叔孺擅長畫馬,主要是傳承了宋代李公麟和元代趙孟頫的畫法,又借鑒清初宮廷畫師郎世寧的西洋畫法,漸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趙叔孺一生之中,繪畫不過百幀,算不上多產,但他的畫少而精,有“一馬黃金十笏”之稱。在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趙叔孺的鞍馬,吳湖帆的山水,馮超然的人物,吳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絕技”之稱譽。
而趙叔孺所繪的山水花卉、翎毛蟲草,也饒有情趣,注重形態,不落窠臼。時人對趙叔孺繪畫的評價是:“斟酌龍眠漚波,山水絕似元賢,花鳥則兼宋法,渾厚之氣,斂入毫芒。”趙叔孺比較有名的畫作有《三駿圖》、《高柳飲馬圖》、《關山行旅圖》、《桐蔭高士圖》、《新蠶上箔圖》、《馬嘶芳草圖》、《五駿圖》、《天馬圖軸》等。如今他的作品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散見於民間各收藏家處。
更值得稱道的是趙叔孺的篆刻,他兼浙皖兩派之長,得前輩趙之謙的精髓,又精研古金石學,另成一家,營造出典麗恬靜的氣象,時人推崇其為二百年來第一。
趙叔孺對篆刻的歷史知識也很淵博。在給印友的印譜上題序時,總是把相關知識和自己的精闢見解寫上,舉凡篆刻的起源、印章的由來、印譜的收集等,都能曆數其年代沿革,以教後人。
自51歲起,趙叔孺每逢元旦,黎明即起,焚香靜坐,隨後自刻紀年印一方。如此直至去世前22年間,從未中斷。他68歲時刊行了《二弩精舍印譜》六卷,內有自刻印三百鈕,堪稱代表作品。據了解,趙叔孺一生大約篆刻了一千鈕印子。代表性的有:漢白文“仆累廬”、“特健葯”、“照讀樓”、“聽濤軒”諸印;朱文有仿宋元印“雲怡書屋”、“安和室”、“破貼齋”、“七姊八妹九兄弟”、“月上”等印,皆是上乘之作。
趙叔孺所作《花鳥四屏》
此外,趙叔孺還是一位出色的古物收藏家。他的書齋名為“二弩精舍”,“二弩”是漢延熹、魏景耀二弩機,為蜀漢遺弩,是趙家珍藏的古文物。由於他收藏豐富,閱歷又深,因此鑒別力也很強。他的鑒定,極為海內名家所推崇。
趙叔孺書法
1912年,趙叔孺編輯了《漢印分韻補》六卷。這一時期,是他藝術上的黃金時期。各地慕名來求墨跡和治印的人絡繹不絕,登門求教或拜師的人也接踵而來。其中有平湖陳巨來、永嘉方介堪、吳縣潘子燮等,深得師承。著名書法家沙孟海也曾尊趙叔孺為師。據《趙氏同門錄》記載,趙叔孺所收門人大約有60餘人。
在對學生的教導上,趙叔孺不贊成學生單純傳承老師的心得,而主張學生根據各自的稟賦和素質,確立研究上的側重點。其眾多學生紛紛成才,也驗證了趙叔孺的育人方法十分成功。回顧二十世紀的印壇,同出趙叔孺門下的沙孟海、方介堪、陳巨來、葉潞淵,以各自的成就和藝術風貌獨樹一幟,而陳巨來在篆刻上的成就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趙叔孺60歲和70歲壽辰時,其親友及門人曾發起兩次祝壽活動。這兩次祝壽活動,是慶生宴,更是眾多藝壇名流的大聚會,群賢畢至。1942年和1944年,趙叔孺率領學生,先後在上海舉辦“趙叔孺同門金石書畫展覽會”,堪稱藝壇盛事。
1945年,趙叔孺72歲,因染感冒,惡化為肺炎,藥石無效,當年3月17日在家中過世。
趙叔孺畫作
趙叔孺父親趙佑宸為咸豐翰林,曾為同治帝蒙師,官至太常寺卿,家中富有收藏;舅父林壽圖亦為閩中大收藏家,趙叔孺從小耳濡目染,對書畫頗有靈性。1911年後定居上海提藍橋,作書鬻畫,為海上一代宗師。趙叔孺以其自身的畫藝名噪海上時,從其學藝者眾多。當時海上桃李最盛有三家,一為昌碩門下缶廬弟子;一為李瑞清、曾熙門下曾立同門會;另一家則就是趙叔孺了。趙氏門下弟子凡七十二人,以篆刻名家陳巨來最早,潘君諾為最後。其他如方介堪、支慈庵、戈湘嵐、沙孟海、徐邦達、張魯盦、張雪父、葉園露、厲國香等人都能傳其薪火,為藝林翹楚。(可見他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教育家)當時,國門乍開,派別林立,藝壇紛呈。趙氏的畫學思想則是以著書風、印風學古,而萌發出“畫風也要復古”的想法,於是他走了一條高致林泉之道,且由此畫藝大成,但此時的藝術之道已不再是“華山一條路”了,多元化的變遷使得趙氏的畫在他的那個時代(當時大興沿承石濤、八怪一路傳統大寫意畫風)無法取得主導的輝煌。
在書法上,趙叔孺正草篆隸皆擅。行楷出入趙孟頫、趙之謙,恬靜娟美;篆書得力於李斯、李陽冰,平穩圓轉;隸書融會兩漢,有秀逸之趣。亦精篆刻,宗法秦漢,參研宋元,以工見長,不滯不板,行刀以沖為主,造詣極深,時人將其與吳昌碩並譽為“瑜、亮”。所刻“先憂事者后樂事”為其精嚴之作,神明獨邁、繁而不亂。在整體布局上產生自然和諧的效果,構思嚴謹,為人喜愛。清末即與吳昌碩齊名,又與黃士陵、齊白石、王福廠並開“民國印壇五大流派”。
趙叔孺晚年曾獲得東漢延熹年間和蜀漢景耀年間的兩張弩機,所以自稱二弩老人,且榜其齋為二弩精舍,並著《二弩精舍印譜》。1945年4月18日趙叔孺因患肺炎在上海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有《趙叔孺先生遺墨冊》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