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幣

中國製造的銀質錢幣

1、狹義:中國歷代政府實行的以銀制錢幣為交換單位的硬通貨幣

詳細解釋


【詳細解釋】
2、廣義:中國歷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設計、製造,或由中國設計委託外國造幣廠鑄造,或由中國政府委託外國造幣廠設計並代為鑄造的銀質錢幣。

簡 介


中國以銀為幣的歷史很早,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銀幣使用。在考古中,經常發現唐、宋的銀鎖、元寶,元、明、清之際的銀錠、元寶傳世和出土就更多了。17世紀后,西方商人每年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農副土特產品,絕大部分是用外國銀元支付的。由於外國銀元製作精巧,大小成色基本一致,便於計算,人們樂於接受。我國傳統的銀錠、元寶則顯得笨重,慢慢地退出了流通領域。因此,大量的外國銀元流入我國,到了清朝末年,外國銀元在中國所佔的貨幣比重高達43%。
為了抵制外幣,清政府也開始自行鑄造銀幣。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西藏地方政府決定鑄造章噶銀幣,形為薄片,上有藏文。次年,清政府在西藏拉薩設立寶藏錢局,最初試鑄了一種“乾隆通寶”薄片銀幣。由於該幣正反面均是藏文而無漢文,未能獲准發行,存世極少。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寶藏局根據中央戶部頒發的錢式鑄造了“乾隆寶藏”銀幣,為中國新貨幣文化打了頭陣。其後,依次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因這種銀幣只限於西藏發行使用,數量不多,留存至今更為少見。
1856年(咸豐六年),上海縣錢號商王永盛、經正紀、郁森盛等鑄造上海銀餅。同時期台灣鑄造了用作軍餉銀餅。其後,福建鑄造了漳州軍餉、謹性軍餉銀餅,台灣又鑄造了壽星銀餅。
隨著我國近代工業的興起,機器鑄幣取代了手工澆鑄的造幣方法。1884(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局率顯鑄造出了我國第一套機制銀幣“吉林廠平”。1889年(光緒十五年),廣東奏准開鑄七錢三分光緒元寶,開鑄不久即改為七錢二分版式。因這兩種銀幣正面有英文,俗稱“七三反版”、“七二反版”銀幣。1890年(光緒十六年),七二反版遭異議,遂改鑄英文在背面之版式。該銀幣發行后,流通極暢,民商樂用,取得了可喜效果。因此,各省先後仿照此式鑄造本省銀幣。期間,奉天、廣東、湖北、北洋、戶部還鑄有庫平一兩銀幣,僅屬試鑄品,存世極少。這一時期的銀幣,除光緒元寶外,還有宣統元寶大清銀幣、四川盧比、湖南銀餅、新疆餉銀等。
1910年(宣統二年),清政府為了全面控制銀幣的鑄行,於4月份頒布幣制條例,規定以“元”為單位,銀元為國幣革除銀兩制度,停止各省自行製造,將鑄幣權統一收歸中央政府,並對銀元的重量、成色作了嚴格規定。當年就由天津造幣總廠試鑄宣統年造大清銀幣。次年,正式開鑄宣統三年大清銀幣。不料開鑄不及一年,武昌首義成功,清廷鑄幣只好停止。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民國元年,南京鑄幣廠首鑄孫中山肖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僅屬試鑄。
1913年(民國二年)竊國大盜袁世凱竊取國家軍政大權后,下令天津造幣廠生產了大量的以他的頭像為主的銀質紀念幣和流通幣。這一年生產了三種版式的袁像共和紀念幣:一種是袁像左肩上有英文字樣的紀念幣;另一版式是袁像肩上無英文字母的紀念幣;第三種版式是“衝天冠”袁像幣。1914年(民國三年),袁世凱命駐外財政員陳錦濤在歐洲訂購鑄幣新機器,並於當年設計製造出袁像“七分面”銀幣。不久又設計製造出11種袁像銀幣(俗稱“民三袁大頭”)。
1927年(民國十六年),北伐成功,南北統一,袁像幣告終。改由天津、南京、浙江、四川、等造幣廠沿用民國元年南京廠之舊模,鑄孫中山頭像銀幣,作為國幣,俗稱“小頭”。同年,還鑄有孫中山陵園紀念銀幣和總理紀念幣。以及民國十六年甘肅,四川鑄孫像銀幣,貴州汽車銀幣,十八年孫中山像多種銀幣,其中孫像西服嘉禾、地球和正面像銀幣殊珍貴。
北伐戰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委託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奧地利等五國造幣廠代刻新鑄模,第二年,五套新鑄模相繼運抵中國。杭州造幣廠曾用各國鑄模鑄出少量一元試樣幣。同年,美國幣制專家甘末爾等應聘來華,建議中國實行金本位制。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上海中央造幣廠開鑄金本位幣試樣。因遭各界反對,最終未被採用。遂修改鑄模,將“金本位一元”刪去,將飛鳥圖案移至上方擬作國幣發行,俗稱“三鳥幣”。但因背面圖案有太陽和飛鳥隱含有日本空軍侵略中國的不祥之兆,故未發行。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國民黨政府決定放棄採用金本位制計劃,確定銀本位制並規定孫像雙帆船銀幣為國幣。上海中央造幣廠於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開鑄此幣,俗稱“船洋”,曾大量發行流通。民國二十四年船洋,因國民政府公布“法幣政策”,規定全國白銀收歸國有,故所鑄銀元只好退回中央造幣廠熔化,只有少數輾轉流散到藏家之手。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國民黨政府在美國鑄造了500萬枚銀幣,有帆船和古布圖兩種,但運到中國后,未經發行。次年,仍由美國代鑄孫像古布圖銀幣。此幣鑄成運抵香港后,不料抗日戰爭爆發,港口禁運,只好折返美國銷毀。爾後,還有新疆鑄一元、貴州鑄一元、五角、兩角,雲南、廣西鑄二角等版制的銀幣面世。此外,民國各地軍閥還鑄有一些紀念銀幣,大多數為饋贈留念用。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各個革命根據地也鑄過不少種類的銀幣。1931年,湘鄂西蘇維埃政府鑄造了民國三年袁像一元銀幣,系土版銀元,袁像右側戳有“蘇維埃”三字印記,限蘇區流通使用。同年,鄂西北革命根據地鑄造了中華蘇維埃列寧像一元銀幣,鄂贛革命根據地鑄造了湖南省蘇維埃政府銀幣和俄文版銀幣。1933年,川陝革命根據地鑄造了中華蘇維埃川陝省造幣。1935年,陝北革命根據地鑄造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銀幣。有些解放區為了控制根據地的銀元外流,曾以墨西哥鷹洋加戳“工”字或用“袁大頭幣”加蓋“蘇維埃”三字,作為蘇區的流通貨幣。解放后,中國人民銀行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銀鑄幣方停止流通。

中國銀幣20珍


2、民國十八年孫中山正面像帆船壹元
4、民國十八年孫中山西服嘉禾壹元
5、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二反版
9、民國十五年孫中山正面像壹元
13、工部局上海壹兩
14、廣東省造壽字雙龍壹兩
15、新疆省造光緒銀元七錢二分
16、光緒十四年貴州官爐造黔寶銀餅
17、戶部光緒元寶壹兩
18、北洋光緒元寶壹兩
19、湖北“背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20、“吉”字戊申大清銀幣壹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