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景觀

濕地景觀

濕地景觀(wetland landscape)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景觀。

特徵


國際濕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濕地定義,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為植物優勢種 (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 (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被稱為濕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公約


《國際濕地公約》
濕地景觀這一概念在狹義上一般被認為是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廣義上則被定義為“包括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國際濕地公約》對濕地的定義是廣義定義。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中國濕地面積佔世界濕地的10%,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佈,一個地區內常常有多種濕地類型,一種濕地類型又常常分佈於多個地區。
中國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負責推動濕地保護和執行工作。截至2009年11月,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濕地已達37處。其實中國獨特的濕地何止37處,許多濕地因為養在深閨無人識,至今仍無人問津。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濕地”,泛指暫時或長期覆蓋水深不超過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時水深不過6米的沿海地區,包括各種鹹水淡水沼澤地、濕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灘塗、河邊窪地或漫灘、濕草原等。按《國際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潮濕或淺積水地帶發育成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地理綜合體。是陸地、流水、靜水、河口、和海洋系統中各種沼生、濕生區域的總稱。

景觀利用


近幾年來,濕地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特有的生態旅遊資源在旅遊規劃中的開發和利用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濕地概述
濕地是指不論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的一類生態資源。濕地按性質一般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地。天然濕地包括:沼澤、灘塗、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紅樹林、低潮時水位小於6米的淺海。人工濕地包括:水庫、池塘、稻田等。下面讓我們通過一個濕地旅遊規劃項目研究案例來更多的了解濕地景觀設計在旅遊規劃中的應用。
沙湖生態旅遊區上市募股旅遊規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沙湖生態旅遊區旅遊規劃項目是沙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提交給券商及證監會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涉及三個新建項目組團,投資總額2.4億人民幣,要求高,時間緊,任務重。中心項目組組織了項目創意、遊憩方式設計、投資分析、工程造價、投資銀行業務等方面的專家,夜以繼日,協同攻堅,在合同規定的時間內高效高質地完成了編製工作,現已上報到證監會。
濕地旅遊規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模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另外,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規劃生物資源和生物效益。

價值


保護和建設濕地景觀的價值有哪些?下面是鄭州蘭貴設計列出來的保護和建設濕地景觀的價值。
1.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複雜性和穩定性較高,是生物演替的溫床和遺傳基因的倉庫。許多自然濕地不但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場所,也為多種珍惜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為水禽提供了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同時自然濕地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許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生存和繁衍。因此,濕地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生物超市”和“物種基因庫”。
2.減緩徑流和蓄洪防旱:許多濕地地區是地勢低洼地帶,與河流相連,所以是天然的調節洪水的理想場所;濕地被圍困或淤積后,這些功能會大受損失。據科學家研究,1998年洪水的特點是“低洪量、高水位、大危害”,流量雖然沒有1954年的洪水流量大,但造成的結果卻遠比1954年的大,其原因除森林資源遭到大量的破壞、水利工程設施不足外,濕地被大量圍墾侵佔和功能急劇退化是最直接的原因。
3.固定二氧化碳和調節區域氣候:導致全球氣溫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過多。據科學家研究,在過去100 年的10個氣溫最高年份中,有9個集中在1990—2001年的這12年中,這期間正是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包括濕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最嚴重的時期。科學家研究,濕地固定了陸地生物圈35%的炭素,總量為770億噸,是溫帶森林的5倍,單位面積的紅樹林沼澤濕地固定的炭是熱帶雨林的10倍。《濕地公約》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還特彆強調了濕地對調節區域氣候的重大作用,濕地的水分蒸發和植被葉面的水分蒸騰,使得濕地和大氣之間不斷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對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具有明顯作用。
4.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濕地具有很強的降解污染的功能,許多自然濕地生長的濕地植物、微生物通過物理過濾、生物吸收和化學合成與分解等把人類排入湖泊、河流等濕地的有毒有害物質轉化為無毒無害甚至有益的物質,如某些可以導致人類致癌的重金屬和化工原料等,能被濕地吸收和轉化,使濕地水體得到凈化。當然,濕地凈化水質必須在其自然承載能力之內,一旦濕地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喪失自我修復能力。我國許多自然濕地污染嚴重現象就是由於過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5.提供豐富的動植物食品資源和豐富的工業原料及能量來源:濕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水源充沛、肥力和養分充足,有利於水生動植物和水禽等野生生物生長,使得濕地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且自然濕地的生態系統結構穩定,可持續提供直接使食用或用作加工原料的各種動植物產品,同時,濕地還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包括食鹽、天然鹼、石膏等多種工業原料,以及磞等多種稀有金屬礦藏。
6.為人類提供了聚集場所、娛樂場所、科研和教育場所:長期以來,由於濕地特有的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一直是人類居住的理想場所,是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發祥地。

案例解析


——盤錦打造濕地品牌
2011年9月8日晚,一場以生態為核心,以濕地為載體的大型演出《大美盤錦風生水起》在濕地之都盤錦上演。這也是盤錦正式打造世界濕地休閑之都的進軍號角。為期一周的第四屆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遊周也將正式拉開帷幕。中國濕地攝影展、旅遊周大型巡遊等異彩紛呈的活動將扮靚整個盤錦,讓這座城市更加光芒四射。這屆旅遊周活動將繼續凸顯“國字型大小”盛會的高品位和大氣派,進一步塑造盤錦的旅遊形象,提高盤錦知名度,提升盤錦全面開放的新高度,促進盤錦的經濟發展。
凸顯旅遊業在服務業中的龍頭地位
國務院41號文件出台,旅遊業已被確定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快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發展至關重要。盤錦在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中注重以旅遊業發展拉動服務業,完善一二產業的結構,取得了輝煌成果。通過舉辦旅遊周活動、多種手段營銷等擴大城市影響力。旅遊周期間,諸多大項目、好項目紛至沓來。“盛世盤錦”大型狂歡巡遊活動,“盤錦國際濕地攝影作品展”, “炫舞世界風”閉幕式以及旅遊商品展、傳統的美食節都將使旅遊周格外生輝。
用濕地撰寫生態樂章,用生態描繪城市美景
連續三屆舉辦的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遊周將“濕地之都”——盤錦推向了世界,向世人全方位展示了盤錦的宜居、宜游、宜商,展示了一個具有實力、活力和競爭力的濱海新城。盤錦濱海濕地面積達3149平方公里,占整個城市總面積的80%,被稱為“世界重要濕地”、“中國最美濕地”,是名副其實的“濕地之都”。盤錦葦田面積達8萬公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最集中連片的蘆葦沼澤濕地。總面積120萬畝的遼寧雙檯子河口國家自然保護區坐落其中,裡面棲息著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鳥類260多種,是世界上植被類型保護完好的最大蘆葦沼澤地、百鳥棲息的樂園,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是中國最美的六大濕地之一。依託濕地、紅海灘、溫泉、大海及區位和交通的優勢,盤錦將建設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度假中心、遼寧省第三大購物中心、區域性的生態居住中心。盤錦旅遊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河的藍,鹼灘的紅,蘆葦的綠,石油的黑,水稻的黃,加上由它們演繹出來的景觀、歷史、文化,在養育了盤錦139萬人民的同時,為世人奉上了一座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旅遊搭台生態為媒,盤錦河蟹拉動經濟發展
幾年來,市委、市政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發展河蟹經濟作為振興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以建設“中國河蟹第一市”為目標,以“盤錦河蟹”為品牌,努力把盤錦市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獨具特色的河蟹養殖基地和河蟹優良品種繁育基地。2009年,中國漁協授予盤錦市“中國河蟹第一市”榮譽稱號。 2011年,全市河蟹養殖面積已落實l50萬畝,預計年末產量可達4.8萬噸,可佔全國9%、全省92%,產值可突破18億元,佔全國河蟹產值8%、全省91%,可實現利稅7.2億元。每舉辦一屆旅遊周活動,都助推了盤錦城市的升級,經濟的發展、產業的集聚,其後效應得到了充分顯現。在這樣重大、盛大活動的推動下,向海發展、全面轉型的戰略理念更加堅決,腳步更加有力!
創新機制提升理念,打造溫泉產業發展新格局
盤錦是世界重要濕地和中國最美濕地,濕地面積3149平方公里,佔全市區域面積的80%,是聞名遐邇的“濕地之都”。盤錦濕地溫泉溫度在40℃到70℃之間的水儲存量為80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含有鍶、偏硅酸等礦物質,達到優質礦泉水標準。大量的溫泉資源,為盤錦打造濕地溫泉城和紅海灘溫泉小鎮提供了強力支撐。推進溫泉項目建設,溫泉品牌已具雛形。國內外溫泉知名品牌相繼落戶盤錦,從引進品牌,到打造品牌、創立品牌,盤錦市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溫泉品牌優勢,全面擴大和提升盤錦溫泉旅遊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北方最具吸引力的溫泉度假中心。百名海外遊客、百名港澳台遊客“走進盤錦濕地” “讓世界深呼吸,我們準備好了”。這是盤錦利用各種契機向世界發出的邀請。在第四屆中國·盤錦國際濕地旅遊周上,來自國內外30家重點組團社總經理、百名海外遊客、百名港澳台遊客將“走進盤錦濕地”,與這座最美的濕地城市零距離接觸,感受地球綠肺的魅力。美景逢盛世,美酒敬親人。盤錦將熱情張開懷抱迎接八方盛客。

開發利用初探


濕地是指不論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的一類生態資源,濕地按性質一般分為天然濕地和人工濕 地。天然濕地包括沼澤、灘塗、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紅樹林、低潮時水位小於6米的淺海。人工濕地包括水庫、池塘、稻田等,濕地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模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群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群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另外,濕地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同時也提供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和生物效益。
紅地毯是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內獨特的濕地自然景觀之一,它是由一簇簇高20厘米左右、學名翅鹼蓬的野生植物“織成”的。翅鹼蓬在當地被叫做黃須菜,一般生長在近海灘塗,尤以黃河入海口最為集中。因為它耐澇、耐鹼,開紅花、結紅果,通體紅色,所以,它剛好適應黃河口這種鹽鹼化的土壤特徵,從而也讓黃河口的這種土壤鹽鹼化得以改善。每到夏秋時節,紅彤彤的黃須菜給就給黃河入海口的大地披上了艷麗的紅裝,極目遠望,像火海、似朝霞,分外迷人。這樣的開發利用就得到了黃河口景觀和生態的和諧共存。
有著紅地毯之稱的黃須菜不光好看,而且嫩時可以食用,成熟后的種子則是瀕危物種白鷺、黑嘴鷗等的主要食物之一,所以,黃須菜的茁壯生長吸引不少野生鳥類成群隊對來此棲息繁衍,全球數量僅7000隻左右的黑嘴鷗,在黃河三角洲就有1200多隻。原來,黃河三角洲還有著“鳥類的國際機場”的美稱,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和繁殖地。近年來,河口濕地水面面積的增加,環境生態的恢復,為丹頂鶴、白鸛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等許多水禽提供了理想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