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樂寺

景觀景點

普樂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始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全寺建築為漢藏結合式,西部依照漢族寺廟樣式由山門、天王殿、鐘鼓樓、配殿、正殿組成。東部為藏式城建築。主體建築旭光閣,重檐圓頂,類似北京天壇祈年殿,閣內頂部置圓形藻井,龍鳳圖案,龍鳳藻井中心雕金龍戲珠。藻井採用層層收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細,金光閃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簡介


河北承德普樂寺風光圖冊
河北承德普樂寺風光圖冊
普樂寺
普樂寺
普樂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東北,武烈河東岸,坐東面西,居溥仁寺東北,與安遠廟南北相峙,正面隔河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中軸線隔山宜指磬錘峰。該寺東西長195米,南北寬93米,佔地2.4公頃。
普樂寺
普樂寺
普樂寺俗稱圓亭子,建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寺門西向。由於當時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關係日益密切,生活在巴爾喀什附近的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布魯特族,不斷派代表進就朝覲,因此建寺。寺院面對避暑山莊,呈眾星拱月態勢,象徵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普樂寺山門為單檐歇山頂,山門內有鐘鼓樓、天王殿、宗印殿等建築。天王殿,單檐歇山頂。布瓦綠剪邊,內有四天王、大肚彌勒和韋馱像。宗印殿是正殿,重檐歇山頂,殿脊用彩色琉璃瓦拼合成雲龍圖案,脊正中有大型琉璃寶塔。殿側有琉璃“八寶”浮雕。殿內供釋迦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三尊佛后各蹲著護法神:一隻大鵬金翅鳥。兩側有八大菩薩塑像。普樂寺後半部 藏式主體建築稱經壇,是集會講道祭祀之所。它共有三層,主殿稱“旭光閣”,外觀極似北京天壇祈年殿。閣中須彌座上的主體“曼陀羅”上有一尊銅製的藏傳佛教的佛像,即“上樂王佛”,又稱“歡喜佛”。閣內的天花藻井,在外八廟諸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寺廟歷史


普樂寺
普樂寺
普樂寺建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當時,清朝政府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貴族的叛亂,使生活在巴爾喀什湖一帶的左、右哈薩克族和生活在蔥嶺以北的東西布魯特(柯爾克族),從此擺脫了準噶爾叛亂勢力的壓榨和欺凌。不久清軍又粉碎了“回部”霍集占兄弟的暴亂,使西北疆更趨隱定。至此,西北各民族與清朝政府的關係日益密切,他們不斷派代表到山莊朝覲,奉表貢物,接受封賞,並經常伴隨乾隆圍場行獵。為了表示對西北各民族宗教信印的尊重,進一步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乾隆遂決定修建這座廟宇,敕賜“普樂寺”,即天下統一,普天同樂的意思。普樂寺的修建,是各民族團結的象徵。1949年後,經過維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備受各族人民的愛護和崇仰。

名稱來源


乾 隆帝採納西藏活佛章嘉的建議,於1766年建寺,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意,名為“普樂”。
乾隆御題“普樂寺碑記”說:“惟大蒙之俗,素崇黃教,將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緣初構而踵成之。且每歲山莊秋巡,內外札薩克覲光以來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爾伯特及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柯爾克孜族)亦宜有。以遂其仰瞻,興其肅恭,俾滿所欲。無二心焉。”聯繫碑記全文,普樂寺建設的背景是:平定準噶爾叛亂之後,皇朝為厄魯特蒙古建造了普寧寺。達什達瓦族遷移熱河后,給他們建了安遠廟。同理,也應當為新歸附的哈薩克、布魯特建造寺廟,為他們的首領來熱河聚會舉辦習俗、宗教活動提供場所。故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按照章嘉活 佛的建造了普樂寺,俗稱圓亭子。

建築布局


普樂寺
普樂寺
普樂寺主體建築旭光閣,重檐圓頂,類似北京天壇祈年殿,位於武烈河東、磐錘峰西的山崗上,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
普樂寺建築布局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典型的漢族寺,廟形式,由山門、鍾、鼓摟、天王殿、宗印殿、慧力勝因兩配殿組成。天王殿面闊5間,殿脊用卷草琉璃瓦,中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四大天王、彌勒和韋陀像。
整個寺院平面成規則長方形,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部由山門至宗印殿,為漢族寺廟的傳統形式;後部為藏式闍城(壇場)。有前後兩個山門,前山門向西,正對避暑山莊;後山門面東,正對磬錘峰。乾隆認為磬錘峰為神物,是上天的啟示,故在寺的後部又辟一個山門,這是我國寺廟中少見的建築布局。

寺內景觀


前山門

普樂寺
普樂寺
前山門有石獅和旗杆,十分氣派。山門為單檐歇山頂,中辟大門,左右有旁門。門內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往東走是天王殿五間,與普寧寺天王殿大體相同,殿脊用雲紋花琉璃瓦,上置三座琉璃喇嘛塔。殿內供有四大天王和彌勒、韋馱像。佛像的色澤優於其它寺廟。天花板為貼金團龍,彩框中畫一橫條黑線,象徵皇帝以萬乘之尊一統天下。

宗印殿

普樂寺
普樂寺
天王殿後面為宗印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覆蓋琉璃瓦,屋脊裝飾色彩繽紛的琉璃飾件,以數條黃琉璃龍貫穿起來。正中嵌釉瓦喇嘛塔。兩邊浮雕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法輪、法幢、八紮等吉祥八寶。殿內正中由北至南,供無量壽佛、釋迦牟尼、燃燈佛。在他們背光上,有金翅大鵬浮雕。兩側山牆上,分列八大弟子。南面自東而西為文殊、金剛手、觀世音、地藏王;北面自東而西為除後障、虛空藏、彌勒、普賢。天花板繪有藏式六字真言圖案。宗印殿前兩側有配殿,均面
闊5間。南面的叫慧力殿,內供三頭六臂的馬頭金剛、一頭四臂的憤怒降魔王,三頭六臂的憤怒降魔王變體。他們身上掛著50顆人頭,代表梵文的16個聲母和34個韻母;北面的叫勝因殿,內供秘密成就金剛、外成就金剛手、內成就金剛手,都是彌勒化身。宗印殿之後為“闍城”(又稱壇揚),是普樂寺的主體建築,其平面布局非常特殊。闍城前門內有一碑亭,碑上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刻著乾隆手書《普樂寺碑記》,記述了興建普樂寺的目的、經過和意義。

闍城

普樂寺
普樂寺
闍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鍊、觀摩、傳授秘法之密宗道場,另含“群賢聚至,萬德交歸”之意。闍城立面分 三層,底層是金剛牆,條石砌築,高3.36米,長寬75米見方,中設對稱蹬道,20級,四面設門,均為三楹,進深一間,單檐歇山頂。面西門殿內立乾隆御碑一座,上刻《普樂寺碑記》。四個門殿由群房相連,計84間,形成方陣封閉。群房正中是44.4米見方的石砌方台,是闍城的第二層。台高7.2米,四面正中辟拱門,台上砌雉堞,儼若城池。拱門與門殿之間有甬路相通,東、西拱門之內設左右石級登達台頂,上建廡亭遮雨,西門鐫“舍衛現洋”方額。南北拱門對封,具有佛龕功能。台頂四周環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形狀近同,色彩各異。四角台座為八角形,白色。四面正中台座方形,顏色分別是西紫、東黑、南黃、北藍。此八座藏式佛塔都屬功德塔,表釋迦牟尼的“八大成就”;八座塔施五種顏色表“五大”(地、水、火、風、空);東、西、南、北四塔表“極樂世界四方天門”;四角、四面、八方表“四平八穩”。台頂正中又起方台為第三層,台高6.6米,寬32.8米見方,四面辟拱門:東、西門是封閉深龕;南、北門均砌石級登達台頂;出口建廡屋遮雨;台頂四周環以76棵雲龍望柱和欄板;上檐外砌黃琉璃瓦檐,檐下四面砌l2條出水石槽。

旭光閣

普樂寺旭光閣風光圖冊
普樂寺旭光閣風光圖冊
普樂寺
普樂寺
闍城上面正中起主體建築旭光閣,它打破了傳統寺廟坐北面南的格局,平面圓形,立面亭狀,重檐黃琉璃攢尖頂,底直徑21米,高24米。檐柱、金柱各12根,環成兩個同心圓。檐柱支撐底檐,金住支撐頂檐。外圓成12間格局,東西南北四間各闢門,餘設檻窗。閣內頂部置圓形藻井,龍鳳圖案,藻井中心雕金龍戲珠。藻井採用層層收 縮的三層重翹重昂九踩斗拱手法,雕工精細,金光閃閃,與閣正中漢白玉須彌座構成色彩、形狀及大小的呼應。須彌座上置國內最大的立體曼陀羅模型,由37塊木料組合而成。象徵釋迦牟尼三十七種學問。曼陀羅上供雙身立姿歡喜佛銅像,呈男女擁抱交歡狀。男像勝樂王佛是大日如來的法身像,三面十二臂,正面直對磬錘峰,代表“智慧”;女像明妃(即佛母羅浪雜
普樂寺
普樂寺
娃)一面雙臂,遙對永佑寺舍利塔,代表“禪定”。此是藏傳佛教密宗最高修鍊形式,是藏密五部金剛大法本尊之一。此尊銅鑄雙身佛像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旭光閣內四面有條幅依次是“竺乾法示西為意,震旦光圓東向因,化城層拱通乾闥,屬國環歸過月氏”,“花凝寶蓋皈真相,雲擁祥輪現化身;妙演梵乘超最上,廣臻法會樂無遮。”闍城後殿、東山門殿和闍城北殿現供奉密宗歡喜佛三十餘尊。東殿南為密集金剛,三頭六臂擁佛母;北為 頂髻白傘蓋金剛,三頭八臂;山門居中者為大威德怖畏金剛,牛頭三面變體,三十四臂擁佛母;居北者為牛頭域主金剛;居南者為大黑天金剛。北殿居中者為文殊化身大威德怖畏金剛,牛頭赤身,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足,擁明妃羅浪雜娃,有“降伏惡魔之威,護善安良之法”,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護法神。

實用信息


門票

淡季20元,旺季30元;50元聯票包括普樂寺+安遠廟+磬錘峰門票(不含索道)。

開放時間

8:00-17:30

交通信息


乘10路、11路、6路公交到普樂寺下,或坐計程車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