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

干蟾

干蟾,一種中醫藥材,是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乾燥全體。多於夏、秋二季捕捉殺死。味辛、涼,有毒。歸肝、脾、肺經。消腫解毒,止痛利尿。用於慢性氣管炎,癰癤疔瘡,咽喉腫痛,水腫小便不利。孕婦慎用。

形態特徵


體粗壯,長約10厘米以上,雄者較小。全體皮膚極粗糙,除頭頂較平滑外,其餘部分,均滿布大小不同的圓形瘰疣。頭寬大,口闊,吻端圓,吻棱顯著。口內無鋤骨齒,上下頜亦無齒。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對。眼大而凸出,後方有圓形的鼓膜。頭頂部兩側各有大而長的耳後腺。軀體短而寬。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后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乳黃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前肢長而粗壯,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長順序為3、1、4、2;指關節下瘤多成對,掌突2,外側者大。後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內跖突形長而大,外跖突小而圓。雄性前肢內側3指有黑婚墊,無聲囊。體長79-120毫米。
干蟾
干蟾

藥材特性


性狀
本品呈矩圓形,扁平,結粗壯,長7~10cm,寬約4cm。頭略呈鈍三角形。外皮粗糙,多疣狀突起,背部灰褐色,腹部黃白色,有明顯的黑色斑紋。四肢屈曲向外伸出,前肢較長,後肢粗大,趾間蹼不發達。除去內臟者呈扁片狀,可見突起的中央脊椎。質韌,不易折斷。氣腥臭,味咸而麻舌。
全體拘攣抽皺,縱面有稜角,四足伸縮不一。表面灰綠色或綠棕色。除去內臟者腹腔內面為灰黃色,可見到骨骼及皮膜。氣微腥,味辛。
主治
干蟾
干蟾
破癥結,行水濕,化毒,殺蟲,定痛。用於疔瘡、發背、陰疽瘰癧,惡瘡臌脹,水腫,小兒疳積,慢性氣管炎。
加工
夏、秋捕捉。捕得后,先採去蟾酥,然後將蟾蜍殺死,直接曬乾;或殺死後除去內臟將體腔撐開曬乾。

使用說明


功能與主治:破結,消疳積、行水、解毒、殺蟲、定痛。用於疔瘡,發背,陰疽瘰癘,水腫,惡瘡,小兒疳干蟾 積。
用法與用量:1~3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熬膏攤貼。或2~3錢;研粉用量0.3~1錢。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製法:捕捉后,將體上的蟾酥取出,曬乾或烘乾或剖腹除去內臟,並連同下顎及腹部一併去掉。將體腔撐開,曬乾,再放烘箱上烤,隨時翻動,以免燒著。最好放密閉室內用硫磺熏,如不烘熏,則易發臭。干蟾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炮製方法


干蟾
干蟾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夏季、秋季。
炮製方法:干蟾除去雜質及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將凈沙子置鍋內,武火加熱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氣逸出時,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用量以燙炒時,能將干蟾塊全部掩埋,並剩餘部分為宜。
干蟾
干蟾
干蟾,刷去灰屑,泥土,剪去頭爪,切成方塊。制干蟾取凈干蟾,照砂燙法(附錄5頁)炒至鼓泡,微焦。或取凈干蟾,在微火上燎至發泡,並有
焦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