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蟾蜍
蟾蜍屬的兩棲動物
中徠華蟾蜍(學名:Bufo gargarizans)是蟾蜍科、蟾蜍屬的兩棲動物。雄蟾體長62-106毫米,雌蟾體長70-121毫米。體肥大。頭寬大於頭長。吻圓而高。吻棱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為眼間距的3/5。瞳孔圓或橫橢圓形,黑色,虹彩土紅色。鼓膜、鼓環顯著。上頜無齒。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無犁骨齒。無聲囊。前肢長而粗壯。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較圓;趾端鈍尖。指側具緣膜或無;趾側緣膜顯著。體背面顏色有變異,多為橄欖黃色或灰棕色,有不規則深色斑紋,背脊有一條藍灰色寬縱紋,其兩側有深棕黑色紋;肩部和體側、股后常有棕紅色斑;腹麵灰黃色或淺黃色,有深褐色雲斑,咽喉部斑紋少或無,后腹部有一個大黑斑。
中華蟾蜍生活於海拔120-4300米的多種生態環境中。除冬眠和繁殖期棲息於水中外,多在陸地草叢、地邊、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濕環境中棲息。成蟾在9-10月進入水中或鬆軟的泥沙中冬眠。蝌蚪多集群在水塘邊或腐物上,常向一個方向遊動,可吞食水中浮游生物及水內腐爛的動、植物碎片。分佈於中國、琉球海溝、韓國、朝鮮、俄羅斯。在中國分佈於除新疆、海南、台灣、香港、澳門外的大部分省份。
2020年10月8日,對於中華蟾蜍這種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坎托(Cantor,1842:481-493)將采於中國浙江舟山的蟾蜍標本定名為Bufo gargarizans(中華蟾蜍)。中華蟾蜍與之後發表的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之間存在一定的爭議。西藏蟾蜍是扎列夫斯基(Zarevskij,1926:74-78)依據中國四川康巴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扎曲、子曲二河的標本發表為新種的。儘管(Liu,1950:207-212;Borkin and Matsui, 1986:43-54;費梁等,2009:541-546;費梁等,2012:254)基於形態學數據,對該種的有效性給予了肯定。然而Zhan et al.(2011:136-148)的線粒體ND2基因以及5個核基因(Sox9-2,Rho-3,CCNB2-3,UCH-2,DBI-2)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單倍型/等位基因發育樹上,西藏蟾蜍並沒有形成一個單系,而是嵌合在中華蟾蜍的群體數據之中,同時利用核基因進行的基因分型結果中也沒有觀察到西藏蟾蜍所特有的等位基因,這表明西藏蟾蜍與中華蟾蜍存在大量的基因交流。考慮到西藏蟾蜍與中華蟾蜍的形態是極其相似的(Hu et al.,1984:79-85),而西藏蟾蜍的形態鑒定特徵可能是由於適應當地環境而造成的表型差異,所以Zhan et al.(2011:136-148)將西藏蟾蜍作為中華蟾蜍的次訂同物異名。
AmphibiaWeb(2015)將西藏蟾蜍作為一個有效種;而“中國兩棲類”信息系統網站系統與Frost(2015)觀點一致,接受Zhan et al.(2011:136-148)群體研究的觀點,認為西藏蟾蜍無效。
非常好養的一種蛙,變態后一生都在陸地上生活,非常容易變異,可變異成多種體色,身體強壯不易得病,一般體長為10到15厘米,雌性更大一些。喜歡活食。雄性在夏天求偶季會鳴叫。
飼養不宜把體型差距懸殊的養在一起,會互相吞食。
中華蟾蜍
中華蟾蜍
中華蟾蜍華西亞種(學名:Bufo gargarizans andrewsi),Schmidt於1925年命名,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地,主要生活於草叢間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 750至 27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
環境設置原理:水是細菌的溫床,不管多勤勞維護環境,也無法避免水裡的細菌傷害你的蛙。蛙類需要水,但環境並不需要整個布滿水,水,可以裝在水盆里 其餘的地方都是乾燥的東西。環境干溼分離 一樣可以讓你的蛙類泡到水 且它能自由選擇想棲息的地方。因此,整個環境要保持乾燥才能讓不滋生細菌,但蟾除會排洩水盆里的水會溢出來 這些都會造成環境的潮濕,只要注意一些小細節 就能永保乾燥的環境。要做到環境中唯一有水的地方,只有水盆 並一直保持 這樣才算永保乾燥
器材 要做到永保乾燥,再來是幾項不可或缺的器材 ~ [ 躲藏處 ] [ 水盆 ] [ 燈罩 ] [ 餵食盆 ] [ 木板走道 ] 這幾樣東西各有它的學問 下面會一一說明:水盆,蛙類靠身體喝水 所以水對他來說很重要,但 一個水盆就夠了 ~ 。除了能讓蟾除泡水以外 蟾除還很喜歡在水盆里排泄 ! 這可省去清理部份排泄物的麻煩 [ 排泄入內機率 60 % ] 水盆的大小需依照蟾蜍的大小選擇。選一個高度淺\ 容易換水 蟾除容易爬出來的即可。水盆的位置最好與平面同高 這樣蟾除才可以輕鬆出入。因此需要木板走道這種整體設施架高水盆 讓水盆與上方的木板同高。蟾蜍出入時可能會賤出水花 因此必須再水盆的底部鋪上一條毛巾吸水。在水盆的四周也塞上一點毛巾 吸納溢出來的水份。木板走道 可以架構出箱內的設施大概輪廓。它能包辦躲藏處及第二層空間的設施 因此是相當重要的。可先選好飼養箱 再依飼養箱急水盆的大小訂做裡面的木板。食物盆,在角落設置一個食物盆 裡面放置麵包蟲。蟾除會自己來盆子里取食 非常之方便 不用自己動手餵蟋蟀 因此我取名做狗盆。狗盆設置注意事項 ~ 可以再盆前加個墊子 或是讓盆口與底材同高。燈,再來是最重要的設備 ~ 燈 ! 上面用個燈罩 裡面裝 100w 的普通黃光燈炮即可。這燈的作用是 ~ 烘乾 ! [ 水盆里溢出來的水 ] [ 蟾除在任何地方的排泄物 ] [ 木板的乾燥 ] [ 土的乾燥 ] 。這幾樣都要靠這盞燈來烘乾 ! 在這100w 的熱度下 [ 約與地面40公分的距離 ] 。這盞燈可以烘乾飼養箱內的任何東西。因此只要燈開著 就能徹底保持這飼養箱內的永遠干溼分離 ! 冬天到了 還能維持箱內溫度達到保暖作用 ~
體表不同部位皮膚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結構相同,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比真皮薄,分為角質層、顆粒層、棘細胞層和生髮層,真皮分為疏鬆層、篩層和緻密層。疏鬆層內有大量腺體分佈,主要是粘液腺和毒腺。粘液腺在表層分佈多,並與毒腺相間排列。兩種腺體在形態結構和分泌物性質上有差別,其周圍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色素細胞在表皮之下形成色素層,呈不規則分支狀或塊狀。皮下組織發達,有大的淋巴腔隙。
成體:雄蟾體長62-106毫米,雌蟾體長70-121毫米。體肥大。頭寬大於頭長。吻圓而高。吻棱明顯。鼻孔位於吻眼之間。鼻間距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為眼間距的3/5。瞳孔圓或橫橢圓形,黑色,虹彩土紅色。鼓膜、鼓環顯著。上頜無齒。舌長橢圓形,後端無缺刻。無犁骨齒。無聲囊。前肢長而粗壯。成對或單個指關節下瘤。內蹠突大而長,外蹠突小而圓。後肢粗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肩部或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指端較圓;趾端鈍尖。指側具緣膜或無;趾側緣膜顯著。指式:3>1>4>2或3>1>2>4。第四趾具半蹼。趾關節有多成對或不清晰下瘤。皮膚很粗糙,背面滿布圓形瘰疣;吻棱上有疣;上眼瞼內側有3-4枚較大的疣粒,其前後分別與吻棱和耳後腺相接,沿眼瞼外緣有一疣脊;腹面滿布疣粒;脛部無大瘰粒。體背面顏色有變異,多為橄欖黃色或灰棕色,有不規則深色斑紋,背脊有一條藍灰色寬縱紋,其兩側有深棕黑色紋;肩部和體側、股后常有棕紅色斑;腹麵灰黃色或淺黃色,有深褐色雲斑,咽喉部斑紋少或無,后腹部有一個大黑斑。
第二性徵:雄性內側3指有黑色刺狀婚墊。無雄性線。
卵:卵徑1.5-2.0毫米,動物極黑色,植物極棕色或黑棕色。
蝌蚪:第31-35期蝌蚪全長30毫米,頭體長12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52%左右;體和尾肌色黑,尾鰭弱而薄,色淺,尾末端鈍尖;唇齒式為Ⅰ:1+1/Ⅲ;僅兩口角有唇乳突。
徠中華蟾蜍穴居在泥土中,或棲於石下及草間;棲居草叢、石下或土洞中,黃昏爬出捕食。
產卵季節因地而異,卵在管狀膠質的卵帶內交錯排成四行。卵帶纏繞在水草上,每隻產卵2000-8000粒。
蟾蜍有兩大藥用原材部位,一是蟾酥,二是蟾衣,都是極其珍貴的中藥材。蟾酥就是蟾蜍耳後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蟾衣是蟾蜍的角質層表皮。前者可利用鑷子等硬物從蟾蜍體上刮取,後者可由蟾蜍自然蛻殼獲得。養殖蟾蜍的主要目的是採集蟾酥。6-7月是刮漿高峰期,每2周可采1次。先準備好銅製或鋁製或竹制的夾鉗、竹片、大口瓶或小瓷盆、竹簍等工具,后將蟾蜍身上的污漬用清水洗去。左手握信蟾蜍的后腹部,使耳後腺充滿漿液,用夾鉗適當用力夾裂耳後腺,將流出的白漿裝入容器中。背上疣粒用竹片刮漿。刮漿時忌用鐵器接觸,否則漿液變黑。刮過漿的蟾蜍不要放在水中,要放在潮濕的地上,防止傷口感染。刮出的漿液在12小時內用60-80目尼龍篩絹或銅篩過濾除雜,過濾后的漿液放在通風處陰乾或曬至七成干,然後放在銅或瓷盆中曬乾製成團酥,也可放在60℃恆溫箱中烘乾。
2020年10月8日,對於中華蟾蜍這種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中華蟾蜍生活於海拔120-4300米的多種生態環境中。除冬眠和繁殖期棲息於水中外,多在陸地草叢、地邊、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濕環境中棲息。
分佈於中國、琉球海溝、韓國、朝鮮、俄羅斯。在中國分佈於除新疆、海南、台灣、香港、澳門外的大部分省份。
中華蟾蜍的產卵季節因地而異,中國成都地區多在1-2月產卵,個別的在5月產卵,福建東部及北部在2-3月產卵,華北及內蒙古地區4-5月產卵。產卵期間中華蟾蜍在水域及其附近活動,雄蟾在夜間常發出低沉的鳴叫聲,雌蟾被招引到繁殖場所進行配對。一般多在陰天、陰雨天或陰轉晴的夜間產卵(水溫10℃,水深20厘米左右,pH7.2-8.1);卵產於靜水或腐殖質較多的水溝中或爛泥田內,常延續9-12小時,有的長達24小時。卵群呈雙行或4行交錯排列於管狀卵帶內,含卵2700-8000粒,卵帶纏繞在水草上。
中國南昌近郊的中華蟾蜍於2月18日至3月17日產卵者較多,產卵期水溫為9.0-11.5℃時產卵者共69個卵群,而水溫7.2℃時僅見2個卵群,11.9-13.0℃時僅具12個卵群;測量7個卵帶的長度為510.8-1246.0(944.63±241.66)厘米;開始產卵時間在中午12時,結束時間在當天的17時到第二天的上午9時,一般在中午12時產卵者,即當天產完,下午16時以後產卵者,有的在第二天上午9時才能產完卵。產卵時,雄蟾緊抱雌蟾腋部,雌蟾浸沒在水中,頭向上,軀幹向下,後肢外伸;雄蟾軀幹向上,後肢放在雌蟾兩腿間;卵和精子同時排出,一般雌蟾馱著雄蟾在池塘或水坑內水草間爬行,卵帶多纏繞在水草上,直到產完卵后才分離。
卵粒經過6-7天,胚胎在神經褶或神經溝期即穿出卵帶,並以口盤吸附在膠質帶壁上,其全長約2.7毫米;第9-11天時出現外鰓,再經4-10天後消失;第22天後肢芽開始出現,第37天趾開始分化,到前肢伸出時約需60天,再經過4天即完成變態。從產卵至變成幼蟾,共需64天左右(在常溫下)。
中華蟾蜍能大量捕食危害農作物、樹木、牧草、建築木材和人類健康的有害動物,中在捕食害蟲的同時也常常吞食一些有益動物,如瓢蟲、蜜蜂、蚯蚓等,但捕食的害蟲卻遠遠超過所捕食的益蟲,蟾蜍的捕食對象有益係數達90%以上。
中華蟾蜍及其皮膚腺分泌物的加工製成品蟾酥為中國傳統中藥材,臨床應用頗廣。可用蟾蜍整體(或去內臟)干制研成粉末入葯;蟾酥即刮取蟾蜍耳後腺上的分泌物曬乾製成。從蟾酥脂溶性部分可分離出10多種具有強心作用的類固醇的衍生物。《中國藥用動物志》(第一冊,1979:167-169)、高士賢等《常用藥用動物》(1984:141-143)等記載有蟾酥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在臨床上的應用等,如蟾蜍乾粉及蟾蜍配製的各種成藥製劑,如六神丸、蟾酥丸、蟾蜍解毒酒、金蟾膏等為臨床常用藥物,有宣通經絡、行氣活血、消炎定痛、解毒消腫等的功能。蟾酥及其製劑常用於治療疔瘡癤腫、小兒疳積咽喉腫痛、牙痛、牙齦出血、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豬丹毒等病症。
隨著中國醫學的不斷發展,蟾蜍乾粉和蟾酥也用於治療血吸蟲病(腹水)泛發性神經性皮炎、局部麻醉鎮痛手術等。以蟾蜍為主的製劑、內服或注射液對肝癌、胃癌、食道癌、結腸癌或直腸癌、白血病、乳腺癌、宮頸癌等均獲得一定療效。蟾酥在醫藥上的廣泛應用,已引起中國國內外的重視。但蟾蜍乾粉及蟾酥毒性較強,必須慎用,劑量過多,易致使中毒,嚴重者可造成生命危險。此外,在醫學上還可以利用雄蟾作妊娠早期臨床診斷材料。還應注意的是,蟾蜍的皮膚、肝臟、卵巢和卵等都具有較強的毒性,不可食用。
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中華蟾蜍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 ver 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