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興說
資興說
資興說(Zixingsa),即資興方言,又稱資興話,古為啚地,故又稱為啚言(圖言、都言)。是一種混合型方言,不同於贛語,湘語,客家話,粵語,吳語,官話,閩南語的方言。
資興說是指資興北廂地區與興寧地區及庫區大部分人使用的土話。使用人口30萬左右(包含雙語區人口),主要通行區域:資興市。
資興說是郴州地區兩種代表類型方言之一(一種是以資興方言為代表的湘南土話型,一種是以郴州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型)。
《資興方言》研究著作
五片分區圖
資興說的韻母有跟老湘語、日韓語相同的[ぅ、iぅ]兩韻,無[oi]韻和前鼻音韻尾[n]。註:ぅ平假名u,有別於拼音u。
稱呼類
資興說與普通話稱呼對應表 | |||||
人稱類 | 親屬稱呼類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我 | 吾 | ngぅ | 妻子 | 夫娘 | fu liang |
咱 | 涯 | nga3 | 丈夫 | 老公/男子人 | lo zi len |
你 | 你(倷,女+爾) | lei | 父親 | 爹/爺老子 | diā/yo lao zi |
他 | 佢 | gei2 | 母親 | 媽媽/娘老子 | liang lao zi |
們 | 佮 | gei | 爺爺 | 公公 | gōng góng |
平輩親屬稱呼類 | 奶奶 | 阿婆 | ā bぅ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曾祖父 | 堂公 | dan gong |
哥哥 | 霸霸 | ba2 ba4 | 曾祖母 | 堂婆 | dan bぅ |
弟弟 | 老弟 | lao tai | 高祖父 | 祖公 | jv gong |
姐姐 | 姐姐 | jia3 jiá | 高祖母 | 祖婆 | jv bぅ |
妹妹 | 妹妹 | mei mei | 外祖父 | 外公 | wéi gong |
嫂子 | 嫂嫂 | sao3 sao5 | 外祖父 | 外婆 | wei bぅ |
表哥 | 霸霸 | ba2 ba4 | 叔叔 | 滿滿 | man man |
表姐 | 表姐 | biao jio | 嬸嬸 | 嬸嬸 | sen sen |
兄弟 | 姓老 | xin lao | 伯父 | 伯伯 | bai bai |
姐妹 | 姊妹 | zi mei | 伯母 | 娭追(家追) | ai zei |
親家稱呼類 | 舅舅 | 舅舅 | qi qi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舅母 | 舅娒 | qi mei |
公公 | 家老子 | go lao zi | (大)阿姨 | 大娘/姨姨 | da lian/yi yi |
婆婆 | 家娘 | go liang | (大)姨父 | 大爺/姨爺 | da yio/yi yio |
岳父 | 妻公 | qio gong | 姑父 | 姑爺 | gu yio |
岳母 | 妻嬤 | qio mo | 姑姑 | 姑姑 | gu gu |
義父 | 爺爺/爺追 | yo zei | 太高祖 | 太祖 | tai jv |
義母 | 娘娘/娘追 | liang zei | 太高祖母 | 太君 | tai jin |
連襟 | 老姨 | lao yi | 兒子/女兒 | 崽/女 | zai/lv |
同姓人 | 老家 | lao jia | 孫子/孫女 | 孫崽/孫女 | senzai/senlv |
同族人 | 本家 | ben jia | 曾孫 | 曾孫 | zen sen |
老者 | 老公公 | lao gonggong | 玄孫 | 玄孫 | xin sen |
朋友 | 老表 | lao biao | 來孫 | 重孫 | con sen |
兒媳 | 細婦(媳婦) | sei fu | 女婿 | 郎 | lan |
姐夫 | 姐夫 | jio fu | 妹夫 | 妹郎 | mei lan |
注1:霸,楚語“霸”通“伯”,西楚霸王,伯在古代是兄長的意思。 |
動詞類
資興說與普通話動詞動作類對應表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吃飯 | 吃飯 | qio fo | 睡覺 | 息覺 | xi gao |
玩 | 搞(跤) | gao | 跳 | 蹦 | bon |
插秧 | 蒔田 | si di | 割稻 | 豁禾 | hoぅ |
旋轉 | 打轉公 | da zぅ gong | 跑步 | 打飛腳 | da fi jv |
看 | 看 | ko/kぅ | 走路 | 走路 | zai lu |
洗 | 洗 | sai | 請 | 請 | cen |
拿 | 拿/揲 | lo/dio | 給 | 得 | dia |
吵架 | 鬧跤 | lao gao | 打架 | 打跤 | da gao |
摔跤 | 跌跤/絆跤 | di gao/ban gao | 摔跤遊戲 | 撳跤 | qin gao |
偷 | 拐 | guai | 說話 | 話說\話事 | o sa |
大話 | 大說\打沙 | da sa | 聊天 | 談天 | dan tin |
大話精 | 大說天 | da sa tin | 胡說 | 聒口 | gua kai |
回家 | 回屋頭(屋裡) | hai ou dai | 說悄悄話 | 談密天 | dan mei tin |
走親戚 | 走人家 | zai len go | 去娘家 | 走外氏 | zai wai si |
形容詞
資興說與普通話形容詞類對應表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大小 | 大細 | da sei | 高低 | 高低 | gao dai |
長短 | 長短 | can dぅ | 強弱 | 強弱 | qiang lio |
寬窄 | 寬隘 | kuan a | 粗細 | 粗細 | qv xi |
方位形容 | 顏色形容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上面 | 上頭 | san dai | 赤 | 赤 | co |
下面 | 下頭 | ho dai | 橙 | 橙 | cen4 |
前面 | 前頭 | qi dai | 黃 | 黃 | wan |
後面 | 後背 | hai bei | 綠 | 綠 | liu |
裡面 | 里下 | dei ho | 青 | 青 | cen |
外面 | 門前/外前 | men qi/vei qi | 藍 | 藍 | lan |
中間 | 中間/中亢 | zon gan/zon kan | 紫 | 紫 | zi |
旁邊 | 側邊 | jia bi | 黑 | 黑 | ha |
天上 | 天上 | ti san | 白 | 白 | bia |
數字形容 | 加子形容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1 | 1 | yi/ei2 | 聰明人 | 君子 | jin zi |
2 | 2 | a2/ou3 | 蠢人 | 蠢子 | cen zi |
3 | 3 | so | 聾人 | 聾子 | lon zi |
4 | 4 | si5 | 啞人 | 啞子 | o zi |
5 | 5 | wu3 | 瘋子 | 癲子 | di zi |
6 | 6 | liu2 | 乞丐 | 丐子 | ga zi |
7 | 7 | cei2 | 結巴 | 結子 | ji zi |
8 | 8 | bo2 | 猛人 | 泰子\歹子 | tai zi\dai zi |
9 | 9 | jiu3 | 腳跛 | 趴子 | ba zi |
10 | 10 | sei5 | 胖人 | 壯膨子 | zan bon zi |
11 | 11 | sei ei | 錢 | 擂子 | lei zi |
len | 零 | 零果子 | len gぅ zi | ||
123 | 123 | ei ou so | 辣椒 | 辣子 | lo zi |
其它形容 | 不能動的人 | 風子 | fen zi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鹹鴨蛋 | 藏果子 | can gぅ zi |
光棍 | 軃古 | do gu | 無所事事 | 打擺子 | da ba zi |
軟硬 | 軟硬 | lon ngan | 游泳 | 打浮子 | da bao zi |
骨瘦如柴 | 枯鴨弓 | gぅ ga gon | 潛水 | 降密子 | jiang mi zi |
燒火 | 燀火 | do hぅ | 捉迷藏 | 躲摸子 | dぅ mu zi |
著火 | 燃火 | li hぅ | 新手 | 孵伙子 | bao hぅ zi |
撲火 | 打火 | da hぅ | 胳腮胡 | 大鬍子 | da wu zi |
滅火 | 滅火 | mei hぅ | 小魚 | 浮草魚\撈懂子 | bao cao lv |
量詞類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個 | 個 | gぅ | 粒 | 粒 | lo |
面 | 面 | mi | 朵 | 朵 | dぅ |
邊 | 邊 | bi | 條 | 條 | di |
棵 | 蔸 | dai | 把 | 把 | bo |
輛 | 備 | bei | 只 | 只 | zo |
名詞類
資興說與普通話名詞類對應表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小男孩 | 男牯崽 | la gu zai | 老太婆 | 老娘子 | lao liang zei |
小女孩 | 細妹仔 | sei mei zei | 老頭子 | 老倌子 | lao guang zei |
小孩子 | 細人仔 | séi len zei | 年輕人 | 年輕人 | hai shang go |
婦女 | 婦人 | fu len | 中年男人 | 男子人 | lo zi len |
太陽 | 日頭眼 | yei dai ngo | 老年人 | 老人家 | lao len go |
月亮 | 月光 | lǖ guang | 玉米 | 蕃饈 | fan xiu |
星星 | 天星 | ti sheng | 公雞 | 雞公 | ji gong |
白天 | 日間 | yéi gang | 母雞 | 雞婆 | ji bぅ |
晚上 | 夜間 | yuó gang | 狗 | 狗 | gai |
石頭 | 石頭骨 | so dai gu | 眼睛 | 眼珠 | ngo jv |
木頭 | 木頭骨 | mou dai gu | 棺材 | 木頭 | mou dai |
蝦 | 蝦古 | ho gu | 蟹 | 蜞蜞 | kai kai(kan kan) |
其他類
資興說與普通話其他類對應表 |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普通話 | 資興說 | 讀音 |
總是 | 一門是 | ei mei si | 都知道 | 咸曉得 | ho xiu dia |
不是 | 冇是/唔是 | maosi/en si | 什麼 | 麽頭 | mo dai |
那頭 | 惟乃 | vei lan | 哪裡 | 嗎乃 | ma lan |
沒有 | 冇得 | mai dia | 不需要 | 唔張D | en zhang di |
無聊 | 涎塞 | yai sai | 到處走 | 打溜 | da diù |
不知道 | 曉唔得 | xiong dia | 羅嗦 | 喲念 | yo li |
祈禱 | 唱喏 | can yo | 上街 | 趕墟/上街 | san ga |
二畝半園
資興人都笑了(資興人咸笑啲)------------曹芾(原唱)
路邊的野花不用踩(路邊前嘅野花唔張踩)------------湖南經視
誰的眼淚在飛(嗎個嘅眼淚在飛)------------龍龍
你究竟有幾個好妹妹------------龍龍
愛的路上只有你和我------------小剛
你好毒------------龍龍
離家的孩子(離家嘅孩子)------------寶寶(女)
小微------------網友
獅子座-------------莪欣欣
我等到花兒也謝了-------------龍龍
吻和淚-------------天涯
為你寫詩-------------Anita's_LG
資興城區
lv guanguan
月光光
bo lonsぅ
扒龍船
zai dongan
走東江
ji dilぅ
撿 田螺
sanli ji yido
上午 撿 一擔
holi ji yilぅ
下午 撿 一籮
jiwan weibぅmeijkai gu
撿完外婆門口過
so di zo ji
殺了只雞
so di zo ぅ
殺了只鵝
weibぅmo nga biao zi zai
外婆罵涯(俺)婊子崽
nga mo weibぅlaolibぅ
涯罵外婆老牛婆
蟲蟲飛、蟲蟲飛、雞婆帶崽過江隴、雞婆丟了只崽,雞公蹲在樹上喊黃天,喔喔喔……
童謠:屁股究究、走到氣秀,氣秀吃粒瓜子、走到滁口、滁口吃碗面、走到飲食店、飲食店吃塊肉、天天不到屋
扯鋸,嘎鋸,嘎到倆蔸大樹,砌棟屋,給D哪個住?
一籮窮,二籮富;三籮蒸酒賣豆腐,四籮貧貧過;五籮穿軍褲,六籮騎馬走街上過;七籮打殺人,八籮煞娘爺;九籮咚咚咚,十籮竊古種。十糙全,冇一門。
打掌掌,掃禾堂,蒸缸酒,過重陽。重陽老酒桂花香。一條蘿蔔,一條姜。下點老酒噴噴香
資興東江湖生活
估 卦 估 卦(謎語) ,估 到 兩 塊
quó yí kua~ , lì yí kua~ !
吃一塊,留一塊!
diò~xǐ hái sà , ngà yan déi di yí kua~
拿起去曬,岩鷹啄去一塊
diò~ xǐ hái wei ,wei céi dí fei
拿起去煨,煨成了灰!
duò~ xǐ hái má , hà sén yí kua~
拿起去賣,還剩一塊
diá lei gぅ a bぅ bǔ ngǎo da
給你阿婆補襖袋
gu gu gu, si ling da zuo gu
鼓鼓鼓,四人抬個鼓
qi dai bei o cuo, bei dai bei sao gu.
前面抬個杈,後面帶掃把
(謎底是“牛”)
羅隱秀才(羅仁秀才)
老輩首上,有個羅隱秀才,咸話佢是仙體,冇是普通嘅凡胎。
佢從細就特別聰明,最得先生嘅意。
有一日,羅隱秀才嘅作文,寫得第一好。先生圝起喜歡D,經意拿起喊佢讀,貼D壁頭上當範文。
羅隱秀才嘅“老娘”聽到話,好歡喜。
正好屋頭來地客,佢個老娘,一邊洗碗、一邊興(佢)個崽嘅本事。興起來D啦,拿起手個嘅幾把筷子,對到灶台就敲D幾下,這盤敲起就拐地場。惹到D灶王老爺,“話你個崽好D好哉,拿到吾來敲麽頭?”敲起灶王老爺全痛嘅D,硬是曉唔得好惱火,老子硬要整起你個崽變成個凡人,唔趕得你個老娘去好高。
到D夜間,灶王老爺偷分子,走地羅隱秀才房頭,又拐羅隱秀才嘅心、骨,要調D嘅,佢地從腳底上調起,正好調地牙架骨時候了,地雞啼D。話起,神鬼見唔得光。灶王老爺“風”,就躲噶D。
這盤以後,羅隱秀才出(成)D個凡人,只剩到佢幅牙架骨還是仙骨,話是,話說(說話)啦,就金口玉言,天准地靈。
有一盤,羅隱秀才走地七里嘅柏樹(村)。走“惟乃”(那裡)過,走起全口乾地,看到一個大嫂,佢就嘞,佢去討水吃。大嫂正在煎“唐餉”,這個大嫂蠻善良,除地挖D碗水,還拿D個“唐餉”蓋在碗上頭,輔起得羅隱秀才吃,羅隱秀才一看:話起太涸D,沒得水。頓時,井頭江頭冇得水,咸涸噶D,冇點水D。過地一會,羅隱秀才拿起這個“唐餉”一拿開,哦,原來底下有水,頓時間子,一桿水從底下,一涌就出D,羅隱秀才輔起這碗水,一輔起就吃噶D。一邊話:“好水好水”好沁甜嘅水”。這盤以後,柏樹就有D一干又清秀又甜沁嘅好水。
後背,羅隱秀才去外起去打盪,正好碰到落雨,佢又冇帶傘。四邊又冇只躲雨嘅地方,量望量望就...就望到前頭有隻瓦窖,佢就想到瓦窖頭躲雨,走到“會乃”一望,裡頭躲到一個婦人,只窖又冇個得好大。剛好只躲得一個人。佢就眼珠一轉,想出只主意,佢就對到只瓦窖頭嘅婦人喊“還唔快點出來?只瓦窖要倒D!”個婦人一聽,嚇起游似嘅打起飛腳就出噶D,羅隱秀才肚裡忍笑而忍唔到,一轉就轉到裡頭去D,佢就記唔起,自己是付話說(說話)天准地靈嘅牙架D,到裡頭,就聽到“轟”一聲大噶響起,只瓦窖真嘅就倒噶下來D,羅隱秀才就量瓮在裡頭,再也冇出來D。
資興街景
一、選擇題(共30分,每小題3分)
1、“nei man4 lo4 o4 的意思是( )
A、你拿來哦 B、你蠻難話 C、你好猛的 D、你來不
2、“nei cei gei lan jv4 mo4 dai3?”是在問你( )
A、你在這裡做麽頭 B、你現在在幹什麼 C、你在那幹什麼事 D、你要去什麼地方
3、當你要抱怨某人時,你應當說( )
A、你個糞箕 B、四吊勒 C、蠻叼把 D、綠黃泥
4、“吾 ma xi3 nei ou3”常用於( )時
A、道歉 B、憤怒 C、表白 D、打招呼
5、“nei hai4 lo xi3 lai4 lou3”表示( )
A、你先來咯 B、你還來咯 C、你從西來呀 D、你去拿起來咯
6、"吾 xiang3 nei ou3"的意思是( )
A、我想你 B、我討厭你 C、我了解你 D、我懶得甩你
7 、"gei2 cei ma lan"的意思是( )
A、你是誰 B、現在什麼時候 C、現在怎麼辦 D、這在哪裡
8 、"gei zo hai3 wei4 la3"的意思是( )
A、它有尾巴 B、還真是有意思啊 C、這個蠻好玩的 D、已經開始了
9 、"nei en4 dia2 qin di4 la3 "的是在( )
A、誇讚一個人 B、諷刺一個人 C、贊同一個人的觀點 D、否定一個人的觀點
10 、"nei qio2 di4 jv4 mo4 dai3“是在( )
A、埋怨 B、自言自語 C、稱讚 D、唱歌
二、名詞解釋題(共30分,每小題5分)
1、“la zei”的意思是:
2、“mei4 zei ”的意思是:
3、“fei4 ji”的意思是:
4、“ba2 ba4”的意思是:
5、“lo4 ten4”的意思是:
6、“so2 jv”的意思是:
三、連線題(共20分)
yan4 yu 橘子
xi4 guo 辣椒
lv dai 土豆
lo zi 絲瓜
gan zi 豆角
資興傳統民居
18個聲母:
b p m f d t l g k h j q x y z c s ng
24個韻母:
單韻母7個a o e i u ü ω(w)
複韻母9個ai ei ao ou ia ie er
前鼻韻母3個 an en in
1,句首字母大寫。
2,三個或三個字以上的詞語連寫。
3,聲調不標(鑒於資興方言內部調值差異)。
4,字與字之間空格。
5,地名首字母大寫。
資興丹霞地貌
Ngw si Zixinlen。
Nga si Zixinlin。
2,你喜歡他嗎?
你愛物佢嗎?
Lei ngaiwu gei ma?
3,你吃過飯沒?
你吃的飯冇?
Lei qio di fo mao?
4,我吃過飯了。
涯吃過飯的。
Ngai qio gu fo di。
5,你是哪裡的?
你是嗎浪嘅?
Lei si ma lang gei?
6,我是曹家龍的,你也是?
阿是曹家龍嘅,你也是?
A si Caogalong gei,Lei ya si?
7,那確實
La qio si。
8,你好,再見
Lei hao, Zai jin。
資興田園
古越語有許多基本辭彙跟今泰傣壯侗語相同,也有一些跟京語相同。霧(mo,霧),同水語;篺(ba,木筏)、迫(pan,鞋隔褙)、咄(dei,鳥啄物)、埕(zeng,酒瓮,酒罈)同壯語、侗語;、(nio,勉力支撐)同越南語。哥哥讀霸霸,與楚語同。
⒈最為明顯的佐證是定語後置於名詞(如:“腰身,鬧熱,菜咸,筍乾,飯焦,,魚生,菜頭生,樓閣,酒汗,板砧,膀蹄,頭銜,牆圍”等);副詞後置於動詞(如:“走好”等)及副詞後置於形容詞(如:“紅顯、苦倒”等)。
⒉對不同性別的動物稱呼常后加,如:豬古,豬盤。
3,百越語族式連續變調。如:家jia ga go gu gw。
舉例:
甲:話去哪裡?
O hai ma lang?
乙:話曹家洞
O hai Caojiadong.
甲:話去曹家洞做麽頭?
O hai Caogadong jv mo dai?
乙:話去曹家洞看春
O hai Caogodong ko cen.
甲:話去曹家洞打罷子,來解船皮(字牌)
O hai Caogudong dabazi,lai ga sw bi。
乙:話不去曹家洞的,真嘅冇船皮解
O ng hai Caogwdong D,zen gei mao sw bi ga..
甲:話明日記得請吃酒
Omia yei ji dia cen qio ji
乙:話明年哉
Omeng li za。
雞 | 狗 | 撓癢 | 喚動物 | ||||
雞 | ji | 狗 | gai | 癢 | 淋 | 叫 | jv |
擬聲 | jv | 擬聲 | guan | 擬聲 | jv | 趕 | jv3 |
喚雞 | jvjv | 喚狗 | (jv-ou)粥 | 似聲趕 | ou xv | ||
鴨 | 豬 | 龍 | 快慢 | ||||
鴨 | o | 豬 | jv | 龍 | long | 快 | kua |
擬聲 | gaga | 擬聲 | jv | 蟲 | liong | 慢 | man |
喚鴨 | dila(啼啦) | 喚豬 | loulou(玀) | 熊(貶義龍)1 | yiong | 快活神仙 | you si gei |
鵝 | 牛 | 蜂 | |||||
鵝 | ngw | 牛 | li | 蜜蜂 | dan pon | 羊奶子 | lalwlalw |
擬聲 | galong | 擬聲 | li ma | 黃蜂 | wan li con | 酸爽 | lalwlalw |
喚鵝 | ngw lwlw | 喚牛 | li ma | 甲蟲 | den pon | 逗樂 | lalwlalw |
注1:熊,龍的一種,相傳黃帝有熊氏(有龍氏)。
資興丘陵盆地田園
李志藩,資興人,著有《資興方言》,海南出版社,1996年。資興話語系湘南雙方言區內之一種。那麼,它在全國七大方言中到底屬哪一種呢?答案是“七不象”!
由於它在很大程度上與贛語神似,且具有一些的客贛語特徵,資興說是南楚文化與西甌文化融合產生的方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變,並與多種方言的相互影響、攙雜、滲透、融合與借用,如今似是而非了,資興人與江西人、客家話,湘鄉人交談操各自的方言已起不到交流思想的作用了,這與從北方來的客家人再說不出北方話如出一轍。它雖流行於湘南,也受湘語某些影響,但它不是湘語;它是東南鄰客家方言區,並略具客家話的一些特徵,卻不是客家話;因毗鄰廣東,也稍有粵語某些特徵,但畢竟不是粵語;說它是屬吳語、閩語,但與之絕緣;說它屬北方方言,但地處華南,與北方話相差甚遠;說它屬西南官話,可操這種話的人都聽不懂資興土話;說它屬少數民族語言,可其語言、辭彙、語法均具漢語特徵,且平時操資興話的人均系漢族,而境內數千少數民族——瑤族人仍操瑤語。因此,它也象湘南地區其他各縣土話一樣,屬混合型方言,但又不同於其他任何方言,只流行於資興境內約30萬(2006年)資興籍人口之中,故無必要歸屬於全國七大方言中的哪一種,僅稱其為湘南混合型方言中的“資興方言”。
“資興方言”是指以“興寧話”為代表的全市方言。興寧鎮(原城關鎮)設縣治已有780年(1229~2009)的漫長歲月,原是資興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故其語言在語音、辭彙、語法諸方面亦為資興各地人民所容易接受,興寧話自然成為資興話的標準語。即以興寧話為標準,以全市方言為對象的“資興方言”。
資興是湘南“雙方言區”特殊縣市之一,市內居民一般都會講兩種話,即土話和官話。而瑤族和遷進來較晚的贛、粵人再加上他們自己原來的母語,則一般能操三種話,他們聚居之處可說是“三方言區”。資興人從小學土話,對內用土話,這是母語,為其內部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入學后則學官話,念書和對外都用官話。文化低者則在與外界交往中邊學邊用官話。
全市現有36萬餘人口中,按民族分,漢族有35.6萬餘人,自然講漢話;瑤族只有4000餘人,其內部操瑤語。按城鄉分,城鎮人口12萬餘人,其中9萬餘人是各廠礦幹部、職工,且絕大多數來自全國各地,均操各自的方言,並逐步形成一種“南腔北調”的“廠礦話”,為其內部共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農村人口24萬餘人,其中內部仍操純贛語和純粵北客家話的,各約3000餘人,共約7000餘人;操近似西南官話或者說近似郴州話的,約1.8萬餘人。總計全市能操資興土話的,約27萬餘人(包括資興籍城鎮人口和市內三方言區居民)。
資興地域不廣,可土話卻甚為複雜。東說“東鄉音”,南彈“二都調”,西講“文昌話”,北唱“北路腔”,中打“街上聲”。市內這五大方言區,各具特色。且其內部,一山兩側,一水兩岸,往往有不同程度的語言差別。如波水鄉的大灣村與北鄉只是一山之隔,其聲、韻是東鄉音,聲調則是北路腔;大灣村內的歐家與學堂前,以及坪木村內的楊家與楊家屯,都是一江相間,語音均有差異。其複雜原因,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固然有其一定因素;更重要的是:時代的變遷,社會的動亂,來自不同地域的移民,直接影響到當地語言的攙雜與變化。
移民到資興來的,有江西人、廣東人,也有本省人。但人數最多、歷史最久的,首推江西人。早在唐、宋,甚至更早,便已開始遷徙。唐朝“均田制”下的廣大農民,受田皆不足,且“租庸調”的負擔極其苛重,致使民不聊生,被迫大批逃亡流竄,以致“天下殘瘁,盪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舊唐書》)。實施“兩稅法”,官府收稅“督趣甚急,動加捶撻”。農民則“撤屋伐木,雇妻鬻子”(《資治通鑒》)。唐朝的腐敗,釀成“安史之亂”,最後爆發王仙芝、黃巢起義。北宋臭名昭著的“花石綱之役”,致使方臘起義,等等。於是我國東南一帶的廣大人民動蕩不安,不斷向西遷徙。歷史上既有“湖廣填四川”的史實,而“江西填湖南”或者蠊“贛西南填資興”的情況也並不意外。從唐至清,江西曾持續不斷地向湖南移民。“而南路有袁吉壤接者,其民往往遷徙自占,深耕概種,率自富饒”(《宋史·地理志》)。“袁”即袁州,今宜春;“吉”即廬陵,今吉安。“袁吉”泛指贛西南一帶,“壤接者”正是湘東南,特別是指與江西交界的攸縣、茶陵、酃縣、桂東、汝城一帶,“遷徙自占”自然首當其衝。因此,這些縣的居民,至今尚操類似贛語的方言。資興雖未與之“壤接”,但與酃縣、桂東、汝城毗鄰,亦可謂“次當其沖”吧!
根據對資興市內姓氏特別是人口很多的“大姓”族譜的調查,資興人絕大多數來自江西,尤其是贛西南一帶,如占資興籍人口最多(3萬餘人,佔九分之一)的李姓,有8個以上的開代祖,均因避亂先後從江西卜居於興寧。李氏“四兄弟於北宋年間避世,由江西分宜同徙居興寧,各立基焉,而伯金卜清江蚌珠,伯玉擇渡頭峽嵎,其子孫繁衍於三都中田,伯元徙厚玉台前,伯亨則往五都璜塘坑”;“李饒於南宋自江右安福而徙興寧,數傳而後大衍於竹園背(今興寧鎮郊)及七都(今波水)”;“李侃行避亂於江西永新,至景南公於宋末卜宅興寧四都,仲奇公再遷朱家坪”;東坪鄉部分李姓則於清代來自寧崗縣。人口1萬餘的王、陳、何、曹、袁、劉6姓和5000餘人的歐陽、胡、黎、唐、朱、張、羅7姓,以及1000~2000餘人的蔣、宋、肖、周、譚、鄧、吳、蔡、方、楊、戴諸姓,則全部或部分從唐到清先後來自贛西南的袁州、廬陵一帶。還有謝、賀2姓來自永新,許姓來自贛州的南康,更有趙、鍾2姓則來自贛東北的廣信府(今上饒)。但有的是同姓不同宗,或一姓多宗,故有一姓多源的情況,如上述李姓便很典型。很多姓氏,既有資興土著,也有來自各方的“外來人”,從而使資興方言趨於複雜化。
遷來較晚的,即明、清時代的移民,至今在其內部仍操各自的母語。如舊市鄉的水壟、爻山、垌頭、秀流、壟聯5村,東坪鄉的東坪,湖垌、窖前、樂橋4村,龍溪鄉的蔸坪村,清江鄉的上堡村和滁口鄉的高山、高壟兩村共13個村的部分居民,共約4000人仍操贛語;黃草鎮的羊興、源興、龍興、冠軍、樂垌和黃家等6村,湯市鄉的青林、坪子2村,皮石鄉的皮石村等9個村的部分居民約4000人仍操粵北客家話;另有從郴州一帶遷來的,有皮石鄉的皮石、皮里、壁溪、道塘、山塘5村和東坪鄉的周塘等共6個村的絕大部分居民共3000餘人仍操西南官話中的郴州話。這1.1萬人左右均操三方言,即在其內部講母語,在村外講資興土話,與市外人則講官話。至於1984年才從郴縣劃歸資興的高碼鄉的1.5萬餘居民自然仍講郴縣話,其中不少人也會講資興土話。這些現象說明資興確有相當一部分“外來人”,且多從江西特別是從贛西南一帶遷徙而來的。據傳,老輩把江西人尊稱為“江西公”,現在也還稱其為“江西老表”,足見資興人與江西人“姻親”之久遠,關係之密切。
資興話與贛語特別是語音是淵源關係,有很多類似之處。在後面的《音韻比較》中,有全面系統而清楚的說明。聲母基本相同,歸字的音變現象也很相似。古濁塞音和塞擦音,今音不論平仄,資興土話很多象贛語一樣,為送氣清音。如“幫[p]”、“並[b]”兩紐的“編、鄙、伴、拔”,“定[d]”紐的“導、盪、遞、杜”,“從[dz]”、“澄[d]”兩紐的“自、造、治、趙”和“群[g]”紐的“近、技、儉、傑”這四組字,今音均分別為送氣清音[p‘、t‘、ts‘、tc‘];“見[k]”紐的歸字“江、減、價、角”等一批字在土話中則尚未齶化;“曉[x]”、“匣[γ]”二紐部分混入“非[pf]”紐;凡是韻頭或單韻母為[u]者,資興方言不論官話或土話均變[x]為[f];“日[nz]”紐則絕大多數歸字是零聲母,但贛語的“泥”“來”二紐,洪音不分細音分,如:男老師=藍老師,惱怒=老路;可女老師≠呂老師,黃泥≠黃鸝。而資興方言則絕大部分地區洪、細均不分,除了湯市、皮石、彭市和黃草四個鄉鎮外,其餘各鄉鎮則全部n=1,並且全濁聲母於陽平聲一律讀清不送氣音。如:
P:耙、排、盤、旁、袍、培、盆、彭、
朋、婆、皮、駢、瓢、貧、平、蒲;
T:台、譚、唐、桃、騰、提、田、條、
亭、廷、同、頭、圖、團、馱、豚。
顯然,這是受了湘語的影響。
資興話的韻母比贛語多了[u、iu]兩韻,少了[oi]韻和前鼻音韻尾[n],其餘則大致相同,只是歸字各有所別。音變規律也與贛語類似,特別是資興官話如此。
贛語有些區域單字調只有4個,古入聲消失,分別歸於陰平和去聲。而資興話單字調則有5個,並保留了古入聲,無分化現象。與古入聲不同的是:塞音韻尾[-p、-t、-k、-ι]均已消失,轉變到陰聲韻里去了。再從收鼻音韻尾的陽聲韻來看,《廣韻》收[-m、-n、-η]三種韻尾,贛語只收[n](“寒、痕”二部)和[-η](“唐、庚、東”三部),已無[-m]尾了。而資興話則既無[-m]尾,又無[-]尾了。不論山攝和咸攝,或者臻攝和深攝,一律收[-η]尾。調值差別則又大些,兩種話除了上聲調值均為低降調211之外,其餘各調調值倖免對不上號。值得注意的是:贛語和資興南鄉“二都調”的陰平與資興話的去聲調值者是215,贛語的陽平與資興南鄉“二都調”的去聲和資興話的入聲調值都是213,這三種話的上聲調值均為21。其餘各調調值卻相差甚遠。
從聲、韻、調三者來看,說明資興方言具有贛語最突出的特徵,它淵源於贛語,又受湘語和當地土著母語的影響。
語言的變化是不可速成的。從江西人變為資興人極為容易,只是籍貫的改變,但從江西話變為資興話則甚為緩慢。然而,長達千餘年的滄桑,短也已數百年的歷程,語言總是會有演變的。江西人入境資興后,定居下來與人交往中,自然要受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與攙雜,而資興土著當然也受江西人語言的滲透與融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資興土話。又由於逐步與外界接觸,特別是與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發達較早的郴州一帶交往愈來愈頻繁,故在語音方面又與湘南一些縣鄉接近,帶有較多的西南官話的成分,其官話更是如此。但資興人不少畢竟是從江西遷徙而來,且與操贛語的酃縣、桂東、汝城諸縣毗鄰,不免要保留一些贛語的特徵,自然形成了資興方言土語極其複雜而獨特的局面,並與諸鄰縣多種方言之間,異中有同,同中有異。
為衝破土語複雜難懂的桎梏與局面,以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資興也象湘南雙方言區其他各縣一樣,原來官府衙門和文人墨客等少數人用的“官話”也興起並普及起來了,這種“官話”帶有明顯的土腔土調,被外地人稱之為“資興官話”。
1949年以來,隨著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的進步和新事物的出現,大批外地幹部職工來到資興,大批資興人又到外地求學、工作,以及普通話的推廣,廣播、電視的普及,資興方言已在語音、辭彙、語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原說的“早禾、遲禾”,今習慣說成“早稻、晚稻”;“教學、下課”原說[kauxu、xoko],今習慣說成[tcaucio、ciako]。這便是土語和舊讀兩成分明顯的減少,官話和新讀兩成分明顯的增多。“機器人、拖拉機、電視機、電腦、電化教學、煤氣灶、高壓鍋”之類的新詞,便是對各個領域新鮮事物出現的及時反映與如實記載。
資興話語系湘南雙方言區內之一種。那麼,它在全國七大方言中到底屬哪一種呢?答案是“七不象”!由於它在很大程度上淵源於贛語,且具有較多的贛語特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的改變,並與多種方言的相互影響、攙雜、滲透、融合與借用,如今似是而非了,資興人與江西人交談操各自的方言已起不到交流思想的作用了,這與從北方來的客家人再說不出北方話如出一轍。它雖流行於湘南,也受湘語某些影響,但它不是湘語;它是東南鄰客家方言區,並略具客家話的一些特徵,卻不是客家話;因毗鄰廣東,也稍有粵語某些特徵,但畢竟不是粵語;說它是屬吳語、閩語,但與之絕緣;說它屬北方方言,但地處華南,與北方話相差甚遠;說它屬西南官話,可操這種話的人都聽不懂資興土話;說它屬少數民族語言,可其語言、辭彙、語法均具漢語特徵,且平時操資興話的人均系漢族,而境內數千少數民族——瑤族人仍操瑤語。因此,它也象湘南地區其他各縣土話一樣,屬混合型方言,但又不同於其他任何方言,只流行於資興境內約27萬資興籍人口之中,故無必要歸屬於全國七大方言中的哪一種,僅稱其為湘南混合型方言中的“資興方言”。
關於資興官話和土話的特點,兩者聲、韻、調完全一致,只是其歸字各有所別。
聲母的數量和讀單完全相同,歸字則部分有異。從每個字而論,聲母相同的多。古全濁聲母今均已清化,這與贛語相似。“幫、端”兩母多數均念清不送氣音,只有少數送氣。官話、土話的洪細兩音,泥母[n]均變讀為來母[l],這又與湘語相似。知母全部混入精母[ts],並有少數送氣;澈母大部分混入清母[ts‘],少部分則變讀為心母[s];日母[nz]多數變為零聲母,少數變為來母[l],其韻母絕大多數隨之變為齊齒呼;見母[k]則部分仍保留著[k],另部分已齶化為照母[tc],洪音、細音均如此;[f][x]相混,官話、土話均同,韻頭或單母音為[u]者,則曉母[x]一律混入非母[f]。影、喻、疑、微等母在普通話中一般為零聲母,在資興話中,影、喻二母亦為零聲母,但疑母的“熬、顏、我、傲、額”等一些字仍保留著[η],而疑母“研、宜、語、義、業”等一批字則變為來母[l];微母的“尾、毋、網、望”字在土話中仍保留著明母[m]。
官話、土話的韻母也完全相同,且絕大部分與普通話的韻母相同或相近;但也象聲母一樣,就每個字而言,則與普通話相差甚遠,土話則相差更遠。與中古音一般的演變規律大不相同。單就土話而言,原假攝部分變果攝,如“麻馬”念[momo];蟹攝部分變假攝,如“栽菜”念[tsats‘a];流攝部分變蟹開一,如“走漏”念[tsailai];山攝部分變果、宕、蟹三攝,如“難攔”念[lolo]、“談判”念[taηp‘aη]、“棉線”念[mici];曾攝部分變宕攝,如“藤凳”念[taηtaη];咸、效、流三攝部分變蟹攝,如“疊貼”念[tit‘i]、“橋搖”念[tc‘ii]、“久留”念[tcili];梗攝部分變臻攝,如“清明”念[ts‘eηmeη];果攝部分變遇攝,如“駱駝”念[lutu];山合一恆部分變遇攝,如“亂算”念[lusu]。類似的變化,土話中還有一些,而官話則只限於部分洪音有此現象。
關於聲調,官話、土話均為五個,且調值全同,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其歸字也絕大多數一,一隻是在上、去、入三聲中各有一批字在土話中念陰平聲。但內部五個方言區之間的調值部分差別較大,特別是南鄉話的“二都調”與眾不同,它與興寧話的“街上聲”調值比較,第一調215同於第四調,第五調44同於第一調,第四調213同於第五調。另外,其中滁口話和“北路腔”第二調均“唱高調”,約高於興寧話陰平調調值的3度。
資興土話兩字以上的片語連讀變輕聲(小圓點標在調值末尾的度數后,既表輕聲,又表輕聲的高低),如:開花[k‘aixo]、天晴[tits‘eη]、東風[toηfoη]、第一[tii]、前頭[tc‘itai]、看電視[k‘utiηsi]、到車路上[tauts‘olusaη]。按詞語的結構,以上動詞、主語、中心詞、詞頭、詞尾和介詞都是輕聲。
土話相當一詞語有個突出的特點是新舊異讀。近代,特別是1949年以來,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學官話的人飛速增多,故在土話中新讀的字也愈來愈多。其異讀的有異聲、異韻、異調、異聲異韻、異聲異調和聲韻調全異等七種情況,現略舉數例(有字為舊讀,后字為新訊);如“煮熟[sou]”和“成熟[su]”;“教學[xu]”和“勤學[cio]”。官話則只有新讀,沒有舊讀。
詞語的一詞多義,也是土語的一大特色。如“大大”[tata]一詞,在土話中通常用來表示“父親”一義,但尚可表示“伯父、叔父、姑父、姨父、舅父”等意義;“娭毑”[aitsei]一詞,通常用來表示“母親”一義,尚可表示“姑母、姨母、舅母”等長輩。這兩個詞在其前冠以“姑、姨、舅”等字,以示區別對象。
土話中的物量詞“只”[tso],相當於普通話的“只、台、部、輛、個、棵、顆、把、匹、條、口、座、架、艘、所、張、枚、盞、片、首、棟”等20餘個物量詞。而“個”[ku]則相當於普通話的“位、架、輪、門、枚、副、面、頂、把、塊、只、口、尾”等十餘個物量詞。
動詞“吃”[tc‘io]則包含了普通話的“吃、喝、吸”等詞,如“吃飯、喝酒、吸煙”,資興土話均說成“吃”。
至於語法,土話與官話大多相同或類似,但亦有其明顯的差異之處:
合二而一的稱謂只有土話才有,官話則少見(斜線前為土話,斜線後為官話,圓括弧內為普通話):
娘爺父母[liaηiofumu]/爹娘[tiεliaη](父母)
繼父老子[tcifulaotsi]/繼父[tcifu](繼父)
妻公老倌[tciokoηlaukuaη]/岳父[liofu](岳父)
媽媽老娘[mamalauliaη]/媽媽[mama](母親)
還有:爺老子(父親)、妻母老娘(岳母)、大伯老子(夫兄)、妻兄把把(內兄)和妻弟老弟(內弟)等詞均屬此類。
用單否定來表肯定是資興土話話語法中的又一特色。如“先不先”[cipuci](先肯定后否定)和“還冇前”[xamautc‘i](先否定后肯定)兩詞語,其結構和表達方式各異,但都是用單否定來表達肯定。如“搶先起跑”、“最先到會”、“首先發言”和“有言在先”等詞語中加點的副詞在土話中都可用“先不先”或“還冇前”取而代之。
語法結構的明顯差別,土話也獨具特色,如:
貨車上嗯許坐人/貨上不準人坐(倒主為賓)
你不來該啷/你不要到這裡來(省能願動詞“要”和介詞“到”,“來”成為謂語動詞)。
土話與官話在語音、辭彙與語法諸方面的差異尚多,這裡只舉了些突出的例子予以證實。
(節選自李志藩《資興方言》一書)
李冬香 復旦大學 中文系(2006年)《湖南資興方言的音韻特點及其歸屬》 中認為資興說是客家話,屬於老客家話。
辻伸久(1979年)把它劃歸湘語新湘型;
周振鶴、游汝傑(1985年)認為它是贛客語;
李藍(1994年)認為它屬湘語區方言點;
鮑厚星、顏森(1986)《中國語言地圖集》(1989年)、“湖南方言研究叢書”中的《代前言》(1999年)等歸為贛語;
認為資興方言是贛語。
贛語是江西的方言。但湘東地區自北而南包括:臨湘、岳陽(東部)、平江(大部分)、瀏陽(大部分)、醴陵、攸縣(大部分)、茶陵(大部分)、炎陵(西北部)、安仁、永興、資興、耒陽、常寧等地卻形成了一狹長的贛語區。在湖南的湘東地區形成贛語區,這確實值得一探原由。
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社會、歷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人口的遷徙,山川地理的阻隔等,也有語言本身的因素,如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等。湘東贛語形成的主要因素應該是語言之間的相互接觸和人口的遷徙。
湖南和江西不僅在地理上是相連的,而且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聯繫。司馬遷《史記·食貨記》中有記載:“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而漢代的豫章包括了今天江西的大部分地區,也就是說,早在《史記》時代,江西和湖南就被人民視為同一區域,其語言自然會有密切的相互影響。
湖南古為蠻夷之地,為苗瑤之故鄉,人們畏其多瘴,不敢前來定居。從漢朝至明末千餘年間,湖南都是地廣人稀,傳統的農業未見完全開發。元末明初的連年戰禍,以致“殘毀瓦礫,荊榛千里,如一青燐,白骨所在皆然。” “殺男婦數十萬口”,如此慘烈兵禍,使湖南大部分地區田園荒蕪,湖南人口由是大減,乃至於有“彌望千里,絕無人煙”之說。長沙縣誌亦謂:“曠土漫衍,人星寥落。”醴陵“相傳土著亦僅存十八戶,余皆無復存在。”不得不招民墾種,吸收臨近移民,使之漸漸繁衍。
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來自北方,結果是在湘北形成官話區。
五代以後,外省人移入湖南省,多來自東方,主要是江西省。據相關統計,外省人移入湖南者,五代至北宋,江西佔十分之九;南宋至元代,江西佔六分之五;明代為移民極盛時期,江西籍仍為主體。清同治《醴陵縣誌》:“洪武初召集流亡,皆來自他省,而豫章人尤多”,據近人統計,醴陵縣明代從江西遷入的有296族。《茶陵縣誌》:元至清代,境內人口遷徙頻繁,據66部族譜記載,其間自贛、粵、閩、浙、皖等地入遷,衍為宗族的有30姓。”其中贛也是排在首位的。父老相傳的“江西填湖廣”之說也算是一個證明吧。
江西人外求發展,是因為江西“人稠地狹”。鄰近的湖南成為首選地之一,湘中腹地是湖南開發較早的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人口密度較大,湘南湘西又過於偏遠,往湖南方向遷移的江西人便選擇了不用長途跋涉而又地廣人稀的湘東地帶居住下來。
江西籍移民也帶來了他們的語言――贛語。因為江西移民主要集中在湖南東部,當時的湘東本就地廣人稀,移民又是批量聚居,他們的母語得以保存下來,湘東由北而南狹長地帶的贛語區也就由此形成。畢竟處於湖南境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湘語已經在湘東贛語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這又使得今日湘東贛語與江西境內贛語差異不小。
《方言》2001年02期 資興說歸類為古平話
陳立中(2002)則把它當作土話加以引用。